“硕士毕业,去端盘子”:看了这个故事,我决定换个思路“鸡娃”
“学历成了我摆脱不掉的枷锁”
高学历人才、研究生博士,居然羡慕起了初高中专职学校毕业生……
这种吊诡的现象,真的发生了:
“都说学历是敲门砖,但慢慢我发现它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来的长衫。”
“如果我没读过书,我可以去心安理得拧螺丝,可我偏偏读过书。”
这是最近火遍全网的“孔乙己文学”影响下,一些高学历年轻人对自己的评价。
孔乙己是谁?
他是鲁迅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此人贫困潦倒生活窘迫,却自视甚高,绝不脱下身上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认为这有别于干粗活的“短衣帮”。
存在于小说中的那个悲催读书人,想不到如今俯拾皆是。
有的人大学毕业工资一月3500,羡慕着初中毕业月入1.5万的朋友。
有的人感慨着如果自己只是初高中毕业,就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悠哉工作,可以去餐厅端盘子看人生百态,去便利店当收银员,每天听支付宝到账XXX元……
而不是花了大把的时间,读了那么多书,拿到了高学历,却只能在冰冷的格子间和目光呆滞的同事朝夕相伴。
有太多人,听信着“读书改变命运”一路苦读长大,最终却被困在了两片薄薄的学历证书里,骑虎难下。
想起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她经常会羡慕本科毕业就出来工作的我,尝试做过很多自己喜欢的工作;
而她一路苦读念到博士,30来岁才发现,自己当初并非自愿选择的专业卷得没边,人外有人,要是想在这个行业里站稳脚跟,就得一辈子继续苦熬下去,没个尽头。
她有很多想做的事,想去做空乘海乘环游世界,喜欢做手工的她还想开一家自己的工作室……
可是她不敢,她的家人都以这个“全家唯一的博士”为荣,假如她要放弃这来之不易的学历去拨弄针线,全家人都会觉得她疯了,奋力反对。
在“高知精英”和“社畜打工人”之间左右为难的她,就像以前那些破产了的旧贵族,无力打破现状改变自己并不想要的生活,想走下“神坛”也得付出摔个鼻青脸肿的代价。
在“孔乙己们”身上,学历没有改变命运,而是困住了命运。
“我的枷锁你的梦”
讽刺的是,这边“孔乙己们”呜呼哀哉想要挣脱的牢笼,却是无数后继者争相涌来想要攀登的顶峰。
最近,一名高三女生在高考百日誓师大会上的一段励志演讲被骂上了热搜:
“没有人是生来的弱者,没有人是命定的草芥……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凡的沟壑……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稚嫩的身板,搭配上“嘶吼式”的台风,激情澎湃喊出远大理想、努力奋斗、不负青春……
不知道有多少人,曾被这一套打动、激励过,而如今听来,更多的却是五味杂陈:
当人生的成功被限制为“高考600多分”“一举成名天下知”、登上巅峰就有资格鄙视平凡,如此功利听起来真是让人害怕,吃过亏的“孔乙己们”更是难以认同。
大家骂的其实并不是这个女孩,而是背后“填鸭式教育”的灌输,和“口号式学习”的虚无。
而女生粉墨登场后喊出的这些“功利口号”,也未必全是她自己的价值观,不知是什么样的教育者,强行给学生套上的“长衫”。
墙这边的人理想远大,墙那边却幻想破灭垂头丧气。
意气风发的少年长成“孔乙己”现实版,只肖几年光景;曾经奋力奔赴的山海成了如今进退两难的夹缝。
这到底是为什么?
从“离题万里”到“走上正途”
试图解答这个心中疑惑时,我脑海中不自觉冒出了很多身影。
其中一个身影,在一个世界级的滑雪赛场上。
他穿一身红色赛服,鲜艳夺目,在白茫茫的雪地上腾空而起、旋转、落地。
这个人不是什么世界知名滑雪运动员,而是一个17岁才开始练滑雪、“野路子”出身的26岁青年。
他叫张嘉豪,在17岁前,他“子承父业”做了一名面包师,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却偏偏在17岁时疯狂痴迷上了滑雪这项运动。
热爱一旦扎根,便呈燎原之势生长,17岁的他有了个在所有人看来几乎疯狂的梦想——参加北京冬奥会!
这是什么概念?
17岁时的谷爱凌和苏翊鸣,都早已拿下了不少世界大赛的冠军;职业滑雪运动员,都是在很年幼时就入门、训练;十几岁才开始,是妥妥的“高龄”;
而滑雪又是一项非常烧钱的运动,作为一个基层劳动者,张嘉豪没钱没资源,参加冬奥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他就这样在质疑中单枪匹马开启了征程。
先是一边工作攒钱,一边疯狂练习,请不起教练,就自己琢磨网上的视频,或者逮住滑雪场的前辈请教,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
手断了、脚断了、脑震荡了或者肺破了,都没能阻止他全心全意滑雪,朋友都戏称他是“没有感情的滑雪机器”。
后来顶着疫情,他独自前往世界各地参加比赛攒积分,只为登上冬奥的舞台。(小tips:滑雪运动员在奥运资格周期内,参加规定的国际赛事,拿到一定的积分和排名,就有机会获得冬奥会参赛资格)。
从南北美洲辗转到欧洲,他自己活成了一支滑雪队,做自己的领队、教练、队医、体能教练……
最后,他如愿参加奥运会了吗?
很遗憾,没有。
由于一些积分差距,他虽然无缘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但从“不可能”出发,他已经走出了太远太远,在一些国际大赛中也获得过了不错的成绩和名次。
从现实意义上来说,他从此以后完全有资本将热爱变成让自己过得舒适的赚钱手段;
而对他个人来说,滑雪本身就是目的,或许胜过所谓的成功的意义。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我们以往的文章中曾经也讲过许多:
三本毕业,梦想做主持人,靠自己不屑地努力最终入职央视,辞职后又年入千万的草根博主房琪是这样;
凭借几十年如一日如雕琢艺术品般清洁机场,最终成为日本顶级清洁工的新津春子也是这样。
“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到极致”而获得成功的名人更是一抓一大把:
出身贫寒的齐白石27岁才正式开始学画;涉猎专业广泛的蔡志忠说自己一生没有“刻苦努力”过,全凭兴趣……
这样的人,从未叫嚣过“我学是为了怎样怎样”“等我学有所成了我就能怎样怎样”;
他们的人生和未来也绝不会被困在“长衫”里长吁短叹。
因为他们走上了属于自己的“正途”,或早或晚。
这样的人生和世界,难道不比咬牙切齿“多考一分,干掉一千人” 的狭隘世界精彩得多,幸福得多,也成功得多?
给梦想松松绑
这些人,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追逐梦想的途径变得迂回复杂:
想有资格逐梦?得先有光鲜的人生;
想有光鲜的人生?得先有好成绩;
有了好成绩,进而还得削尖脑袋挤进好学校,找个好工作;
可啥才是好工作?还要按照世俗标准去挑拣筛选一番……
就这样离题万里折腾了十几甚至几十年之后,却发现:
自己迷失了,忘了当初最想要的是什么;倾尽所有筑起的大厦,也成了自己下不来的高台。
而这原本是一件很简单直接的事:
喜欢,就去做;职业没有高低贵贱,行行出状元。
只要是自己真正热爱的,便会排除万难去学、去靠近;
然后才会发现:
那些“我要学”的东西,不来自课本,不来自试卷,甚至不来自校园,当你为热爱而活,世界都可以成为教材,他人都可以成为你的助力。
在看到高三女生站在演讲台上,努力想要影响台下每一个同学时,我想到了画家陈丹青说过的一句话:
“我根本不想影响别人,我只想不被别人影响。”
知道自己是谁的人,也心知肚明那些口号属于高阁、属于舞台,不属于自己;
而把自己弄丢的人,随波逐流,一路长成别人期待的样子,茫然无措。
这提醒着我们:
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价值,也不是教授知识与技能,而是引导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让TA知道自己是谁,让人成为人。
孩子天生喜欢学习
内在动力本是与生俱来的,
可父母却在日积月累的岁月里,
用错误的方式破坏孩子内在动力。
如何培养、修复孩子的内在动力?
家庭教育领域的天才杨杰老师
亲授培养孩子主动性的教育心得
5大常见问题+6项行动指南,
20节高质量音频课
1节免费答疑课
给孩子装上“小马达”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让厌学的孩子爱上学习
原价99元
限时3天 学堂福利价79元
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了解详情↓
20节课程已全部更新完毕,可永久回看。
关注微信公众号:好妈妈优课,
点击底部菜单栏:已购课程
即可永久收听课程。
作者介绍
阿怪,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育儿工作者,不断学习和传播育儿知识。养娃路上,我们一起成长。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给孩子装上“小马达”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