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药物莫诺拉韦或会促进病毒突变,部分科学家呼吁停止其使用|环球科学要闻
将环球科学设为星标
周一至周五
第一时间掌握
最新鲜的全球科技资讯
新冠药物莫诺拉韦或能促进新冠病毒突变,一些科学家要求停止其使用
据《自然》(Nature)新闻消息,在1月27日一项发表于预印本平台medRxiv的研究中,科学家研究了来自全球的1300万个新冠病毒序列,发现一些位于长分支的病毒谱系,其中的新冠病毒携带的一些序列含有和莫诺拉韦(molnupiravir,一款治疗新冠肺炎的口服药)相关的突变特征,其中G(鸟嘌呤)更易突变为A(腺嘌呤) ,C(胞嘧啶)更易突变为T(胸腺嘧啶)的概率会增加。这一研究揭示,莫诺拉韦治疗或能促进一些新冠病毒株系携带有更多的基因突变,且有可能还能在人群中传播。
莫诺拉韦是一种口服性核糖核苷类似物,主要能整合到新冠病毒的基因组(RNA)中,引入突变,导致其复制能力减弱,进而清除感染。此前的临床试验显示,服用莫诺拉韦5天可以降低具有患重症新冠肺炎风险的感染者的住院和死亡率。一些科学家们认为,在极少数情况下,莫诺拉韦治疗可能无法完全清除新冠病毒,一些服用该药物的人会继续传播病毒。
这些核酸数据采集时间于2022年,也就是莫诺拉韦被广泛使用的第一年。研究人员发现这些长分支中的病毒导致的患病率上升,且更有可能出现在使用该药物的国家(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中。此外,老年人更有可能服用莫诺拉韦。研究显示,在澳大利亚的一家疗养院中发现了一种携带25种突变的病毒谱系,感染了至少20人,其中大多数是80岁和90岁的老人。不过,该药物的生产商默沙东公司发表声明表示,目前能将莫诺拉韦与新冠突变严重的序列联系起来的证据是“间接的”。
相关链接:首款新冠口服药物!新型疗法提交紧急使用授权申请 | 环球科学要闻
创神星的行星环的艺术图。图片来源:Paris Observatory
行星环是指围绕行星旋转的物质构成的环状带,在太阳系中非常罕见——除了众所周知的土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周围的行星环外,仅有两颗小行星拥有这种结构。近日,一项发表于《自然》的研究在太阳系边缘的一颗矮行星周围发现了一个新的行星环。
这颗矮行星叫做创神星(Quaoar),大小约为冥王星的一半,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位于海王星运行轨道之外。研究人员是在利用一台搭载于加那列大型望远镜(GTC)上的高分辨率、高速相机HiPERCAM,对掩星进行观测时,发现了这些行星环。他们发现,当来自背景恒星的光被绕太阳旋转的创神星阻挡时,会产生持续时间不到一分钟的掩星,更重要的是,这种现象出现的时间比预期要早,并且会使恒星变暗两次。这表明,创神星周围存在一个行星环。目前的理论认为,行星环是在相应恒星的潮汐力影响下形成的。但创神星的行星环距恒星距离较远,挑战了这种潮汐力理论,从而促使科学家重新思考行星环的成因。
· 新冠药物 ·
根据国家医保局在2月8日发布的新闻,目前获批上市的国产新冠治疗用药已全部被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其中,中药“三药三方”和阿兹夫定片已正式纳入医保药品目录。另外,上海旺实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新冠病毒感染治疗药物氢溴酸氘瑞米德韦片(商品名称:民得维)、海南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申报的新冠病毒感染治疗药物先诺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商品名称:先诺欣)在2023年1月29日经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上市。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两种药品(氢溴酸氘瑞米德韦片和先诺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属于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范围,并临时性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支付至2023年3月31日。
图片来源:pexels
父母,尤其是母亲,为孩子牺牲自己的未来是很常见的。新发表于《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的一项研究表明,虎鲸母亲将这一行为表现到了极致,它们会为了照顾儿子,甚至是已经成年的儿子,而放弃再生育后代。
先前的研究表明,成年雄性虎鲸依靠母亲存活,但一直不清楚虎鲸母亲在这个过程中做出的牺牲。新研究通过分析鲸群的监测数据,发现虎鲸母亲已断奶儿子的数量和每年生育存活幼崽的数量呈负相关。据估计,每多存活一个儿子,虎鲸母亲在随后每一年的再生育几率会下降50%以上,并且这种牺牲不会随着儿子长大而减少。这种牺牲无法用哺乳期或者族群组成效应来解释。研究认为,当儿子能成功繁衍后代时,虎鲸母亲就有了演化的后代,这些后代的价值足以超过虎鲸母亲放弃生育所做出的牺牲。该发现提供了动物研究中母亲终生抚养后代的例子,揭示了从前没有被认识的一种生活史。同时该研究也在虎鲸繁殖方面贡献了重要的保护意义。
众所周知,像ChatGPT这样的大型语言模型可以模仿人类写作和对话,并且可以根据上下文调整对话的内容。但是,从理论上来讲,科学家其实并不知道为什么它们能理解上下文。通常为了让模型习得知识,需要增加大量新的训练数据并用此更新模型参数,但对话过程中模型的参数并不会改变。在这种被称为语境学习(in-context learning)的现象中,大型语言模型只看了几个例子就学会了一项任务——尽管从未接受过这项任务的训练(没有为此更新过参数)。不久前,来自麻省理工,谷歌大脑和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们为这个问题上提出了一个理论解释。文章发在预印本网站arxiv上。
科学家构建了一个基于Transformer的,专门用于语境学习的类GPT-3的模型来研究这个问题。通过探索其架构,他们发现,大模型内部的多层节点共同构建了一个小型的线性模型,并且能用简单的机器学习算法训练这个小模型完成任务,而不必改变自身的参数。基于这个结果,我们其实只需在一个Transformer模型中添加两层节点,就可以实现语境学习。
肌痛性脑脊髓炎/慢性疲劳综合征(ME/CFS)是一种慢性、复杂的全身性疾病,与神经、免疫、自主神经和能量代谢功能障碍相关。几十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这种疾病,但对其病因仍知之甚少。2月9日,《细胞宿主与微生物》(cell host and microbe)上的两项研究揭示,ME/CFS与胃肠微生物组及其代谢物有关。
第一项研究使用宏基因组学比较了短期ME/CFS患者、长期ME/CFS患者,以及79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组的微生物组样本和血浆样本。分析表明,短期患者的胃肠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相比之下,那些患有长期疾病的人的肠道微生物群已经重建,与健康对照组更相似。然而,他们的血浆中的代谢物积累了许多变化,包括许多与免疫系统有关的变化。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他们的某些免疫细胞水平也存在差异。
第二项研究观察了106名ME/CFS患者和91名健康对照者的微生物群,这些对照者的年龄、性别、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地位相互匹配。这项研究还观察了参与者粪便中的微生物种类水平。结果显示ME/CFS患者中丁酸盐代谢物水平降低。疲劳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特定肠道细菌种类的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关系,特别是产生丁酸盐的柔嫩梭菌群。ME/CFS患者粪便中细菌的总负荷较高,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受到干扰。
两项研究都发现ME/CFS与产生丁酸盐的胃肠微生物水平降低有关。这些微生物组的破坏可以部分解释ME/CFS患者的免疫系统是如何被破坏的。这些发现将有助于开发新的诊断工具,以及更好的动物模型。
封面来源:pixabay
撰文:王怡博、clefable、陶兆巍、马东源、韩佳桐、谢汝雨
编辑:王怡博、马东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