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有多少像「胡鑫宇」一样的留学生,在假装生活…
找寻了100多天后,牵动全网的胡鑫宇案终于尘埃落定:胡鑫宇系自缢身亡,尸体发现地是原始第一现场。
胡鑫宇的家人不敢相信,他们眼中好学上进、孝顺懂事的好孩子,怎么会想要自杀?
殊不知,这个15岁的少年,在面对升入重点班难以适应的落差和学习压力时,一直在自责和痛苦中挣扎。
他在笔记本中写下“新环境真的难以适应,我怕老师看到我一脸茫然的样子”;在社交媒体上直言“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甚至就在失踪的半个月前,他还给母亲打了三次电话,哭诉着压力大,不想读书了,想回家。
原来,情绪的魔鬼早已在看不见的角落里,一点点将这个15岁的少年瓦解吞噬,拖入无边黑暗。
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追赶不上的学习节奏、逐渐崩溃的心理…胡鑫宇的悲剧,让主页菌想起,在美国,还有无数像胡鑫宇一样的孩子,正在经历着或曾经经历过心理地震。
几乎每年,我们都能看到一些令人心痛的名校学生自杀的消息。
2021年4月28日,普林斯顿大学刊登了一则讣告,年仅19岁的男孩张凯文,因抑郁症离世;
2019年,斯坦福大学博士生Ziwen Wang,在实验室上吊自杀。校方在公开邮件中呼吁所有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都能首先想到求助专业人士,而不是结束自己的生命;
2017年12月,康奈尔大学21岁中国留学生田妙秀,在期末考试期间被发现于自己所住公寓中自杀身亡,自杀原因疑为抑郁症;
2016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Olivia Kong卧轨自杀,她的轻生源于学业上的焦虑:担心无法退掉一门她自认为会挂的课程…
这一桩桩一件件并不只是少数几所大学发生的个例,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学的学生都面临着心理问题的威胁。根据American College Health Association数据显示,近40%的受访大学生感到孤独,16.9%的学生有抑郁症状,甚至13.1%的学生出现过严重的心理疾病。
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2013年发布的一项调查发现,45%的中国留学生报告称自己有抑郁症状,29%的人表示自己有焦虑症状。
在外人眼中,读着美国名校,日常就是吃吃喝喝到处玩玩乐乐,期末水一水拿到毕业证就万事大吉,怎么会有这么严重的心理问题呢?
这样想的人,根本不知道真实的美国读书生活是怎样的。
美国大学的学业压力很大,名校更甚。
从入校开始,一个又一个写不完的Assignment、Quiz接踵而至,更恐怖的考试周会让人经历一周三门考试、五篇论文DDL的极限考验。一些“天坑”专业,例如化学、数学、物理等学科,一周的平均学习时常高达18+小时,凌晨2点的图书馆里还坐满了挑灯夜战的同学们,可以说“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如果只是应付学业压力,恐怕还在学霸们的射程范围内。披荆斩棘进入名校,他们却惊讶地,发现这里最不缺的就是优秀的人。
在来自全世界的佼佼者中,如何安排好繁重的学习任务和社交、社团、实习,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和位置,如何应对落差和竞争,都成了他们的人生必修课。
尤其是很多中国学生已经习惯了以结果为导向,这种思维模式并不适合强调分析过程和审辩式思维的西方教育体系。也因此,他们在国内取得成功所凭借的毅力和决心,可能会加深他们在国外的挫败感。
而对一部分中国留学生来说,“失败”的代价是不可想象的。
一年几十万的留学花销,对绝大对数中国家庭来说都不是一个小数目,有些家庭花光所有积蓄甚至卖房才能供孩子出国留学。留学生在背负经济压力的同时,也会被心理负担压的喘不过气:我得学有所成,我得对得起父母的付出。
很多同学尝试向父母倾诉,但大洋彼岸的他们并不能感同身受,甚至会像胡鑫宇的母亲一样,觉得不过是小题大做,一向优秀Ta怎么可能连这点小事都应付不了?
身在异乡、语言不通,负面情绪一点点累积,却找不到宣泄的出口,最终将这些天之骄子推向自杀的深渊。
但是别忘了,人生不止世俗意义的成功这一条路,别逼得自己太紧,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主页菌在这里也有一些心理调节的小建议给到大家。
首先便是重视以及正视情绪变化,特别是当出现以下症状时,你的情绪可能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需要尽早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自残想法或行为
莫名的敌意,感觉周围人都对自己有恶意
想要消失,觉得没有人喜欢自己
无故心悸
情绪陷入两个极端: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或者一点就炸
睡眠规律改变:失眠或者睡不醒
在外留学,我们可能会遇时不时冒出这几种想法,当你察觉到情绪的小感冒时,可以尝试这样来调节:
焦虑是面对危险或压力时的一种正常反应,你可以试着经常暗示自己“你很棒,你一定能成功”,也可以适度运动、减少咖啡因的摄入。
通常,压力过大时,很多人会出现失眠的症状,典型表现就是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下降和睡眠时间减少。当睡眠出现问题时,会引起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
你可以试着保持规律作息、不熬夜;营造黑暗、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白天适量运动,促进褪黑素的分泌;睡前适度做一些不激烈的放松或拉伸活动。
对于留学生来说,在陌生的环境产生社交焦虑是正常现象,但如果出现对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心悸、恶心和出汗等身体症状时,则要格外留意了。
你可以试着挖掘自身价值、不自我否定;选择一些过渡性的练习,比如通过社交软件、书面等方式锻炼沟通能力,在舒适的社交距离内逐步训练沟通技能。
产生这样的想法,可能是抑郁症的征兆。与抑郁情绪不同,抑郁症属于疾病,不仅会让人精神痛苦、社会功能损伤,严重时可导致自杀。
当有症状出现时,应该尽早就医,联系家人和朋友。
除此之外,大家也可以尝试TIPP (Temperature温度,Intense Exercise剧烈运动,Paced Breathing有节奏的呼吸,Progressive Muscle Relaxation渐进性肌肉放松)、冥想、打坐等方式来调节情绪。
以及,别忘了,我们还可以向学校寻求帮助。
一般美国大学校内都会配备心理咨询室,学校的保险也会报销每年10到30个Session的校外心理专家治疗费用。
一个Session通常有45到60分钟,除了第一次咨询前需要提前填写一些关于自己性别、族裔身份和政治倾向的个人信息,以便咨询师更好地个性化服务之外,其它时候想要预约只需要给校医室打个电话确认咨询师和具体时间即可。
不过主页菌要提醒大家的是,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处理心理崩溃、悲观、自卑等轻度情绪问题,但他们通常没有权限确诊抑郁症、焦虑症之类的心理障碍,所以如果需要诊断证明的话,还是需要到校外机构预约专业人士。
另外,尽管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会对咨询内容保密,但如果你有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的可能性,比如透露自杀的想法,咨询师是需要上报的。此时,学校可能会建议或强制你暂时休学甚至退学,这对我们留学生来说是非常麻烦的。
而且退一步讲,如果真的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主页菌还是建议大家无论是通过国内的线上诊疗或申请休学治疗,来把自己调整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
最后,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健康留学,成为闪闪发光的自己~
Ref:
潇湘晨报、上游新闻、纽约时报、央视新闻、丁香医生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