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另外47个“我”
大家好,我是赖赖,从事纪录片工作8年,这是我第一次拍自己的故事。
早在几年前,拍高中同学的想法就已经开始在脑海里酝酿。那时每年过年总能听到这样的消息,高中同学里,谁又结婚了,谁到外省去定居了,谁已经生娃了,看着同学们一个个走入“正常”的人生轨道里,而自己漂在北京7、8年,工作高压紧张,买房遥遥无期,从未想过结婚,我问自己,这样的人生是不是算“停滞不前”呢?如果当初回老家/在省内/做别的工作,我现在的生活会不一样吗?
时光倒流,我来自南方山区的一个偏远县城,县城交通不便,资源有限。印象中,家乡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困在老家的贫穷的人,一种是外出打拼赚了钱的人,也就是说,在我们那儿,一个人只有走出去,才能有出息。2007年我考上了县城最好中学的实验班,我们班有幸获得了当地最好的教育资源,那时候还没有“小镇做题家”的说法,我们只是一群勤勤勉勉,每日刷题,梦想着通过教育的方式走出县城的一群人。2010年我们高中毕业,一晃眼,已经过去12年,五十多位同学,从同一起点出发,因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机遇,在岁月的锻造下,终究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面貌。
我好奇,那些我没有选择的路,有着怎样的风景?那些我不曾涉足的旅程,会遭遇怎样的人生。脱离教育这条既定的轨道,时值30岁的人生节点,我的同学们都过得怎么样了?
借这次机会我开始在沉寂已久的班级群里说话,做问卷调查,一个个私信同学,和天南海北的同学线上聊天,组织线下聚会,大家开心地说着八卦,聊梦想聊选择聊遗憾,我收集了47个同学的有效问卷,看到了我们30岁的差异人生。
一毕业就回到老家工作的晓云,如今靠自己的努力在当地买了房子,刚刚当上妈妈的她和我分享了在老家舒心的工作状态,“每天开开心心就去上班了”;晓云还说起自己和泥水工人吵架并吵赢的故事,那是她认为自己长大的瞬间。
因为父母的建议,菜菜选择了不喜欢的工科专业和工作,时过境迁,热爱文学的她依然想要拿起笔,书写自己的生活;
事业有成的凡爷,28岁便成为了管理30多人团队的产品负责人,但聊起生活,他也有自己的遗憾,“很多人会觉得看完了一本书,或者说闻到了一个花,他们会非常开心,我觉得我现在好像丧失了这种体验感”;
这些久违的交谈,弥补了我们未曾彼此参与的过往,看到他们的同时,我也处处看到了自己,关于成长,关于选择,关于悔恨,关于遗憾。我深知这些聊天,只能呈现同学们生活的一角,正如每一种选择都有得有失,而更多五味杂陈的人生况味,只能每个人自己品。
和同学聊天的过程,也是反思自己的过程,正如我的同学菜菜所说,“因为你没有办法去体验那个平行世界,那就尽量让自己现在这条路能过得更好”。
PS,和高中同学一起看以前青涩的照片(黑历史),真是一件刺激又开心的事情,鼓励你也和自己的老同学们聊聊天~
最后,感谢所有填写问卷/接受采访/提供照片的同学们,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到本片的人。
这部片子献给2010届高三二班的全体同学。
制作人员
策划:何城
视觉:大枣
撰文:赖赖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