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的特殊地位与困局历史2022-06-02 06:06 我最喜欢的是历史,从小就爱读《左传》,稍微长大一点了读《史记》《资治通鉴》,在大学里经常读《二十二史札记》《十七史商榷》之类的书。我读历史首先是因为它的趣味性——历史上有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比虚构的故事更刺激感人;其次是因为它的教育意义——“读史使人明智”,这是很多中小学教室墙上贴着的格言。总而言之,读历史让我获得了很大乐趣和益处。历史的三大脉络,无非是自然环境、制度、人。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人:自然环境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也不是科学家,对此没有发言权;制度归根结底是人定的,也会随着人的变化而变化;人是历史上最鲜活的因素、历史事件的推动力。人性是永久不变的,但是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代,人性会体现出各种不同的侧面。我们从“人”的角度理解历史,又通过历史经验更好地理解“人”。对于中国古代史,尤其是从秦朝到清朝的统一帝国时期而言,皇帝无疑是最核心的人,但是皇帝不能独立推动历史。围绕着皇帝,产生了两组耐人寻味的人物关系:皇帝与宰相(皇权VS相权);皇帝与太子(皇权VS储权)。这两组关系不但重要,而且变幻莫测、非常有趣。今天我想集中探讨皇帝与太子的问题。对于一个君主制政权而言,太子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权力在家族内部传承的基础,也是让臣民安心的政治号召。“太子者,国之根本”,这话不是夸大其词。在政局不稳、人心思变时,立太子、加强太子权力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安抚作用;在叛乱等突发事件出现时,太子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后备力量。在历史上,只有清朝这种君主专制登峰造极的朝代,才敢于废除太子(也不是彻底废除)。在大部分情况下,皇帝和太子共同构成了合法的统治家族,大大提升了王朝的容错率和稳定性。然而,正因为太子非常重要、是人心所向,他对于皇帝来说无疑于“被褥下的豌豆”,有时候甚至是“眼中的沙子”。在帝制时代,皇权是不可分割的,皇帝独自一人高高在上,任何与之地位接近的人都会受到巨大的敌视。太子是预备着接班的,所以必须有能力、有权力、有班底;而这些权力、能力、班底都构成了对皇权的威胁。“处英明之父子,不露其长,恐其见弃;过露其长,恐其见疑。”(戴铎致雍亲王胤禛书。)在哲学层面,太子的存在就是在不停地提醒皇帝:你只是个凡人,你早晚要死的,无论今天人们怎么崇拜你,他们都知道太子才代表着明天!专制君主最害怕死亡,因为死亡会让他们与一切臣民地位平等。既然他们早晚有一天会死,那么必然有臣民选择今天就去投靠下一代主子,这就相当于让君主“提前死亡”。怪不得宋真宗会在立太子之后感叹:“立太子则朕为闲人!”事实上,对于皇帝而言,“立太子”这个行为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就算皇帝坚决不立太子,大臣和民间也会认定一个隐形的“太子”。明朝嘉靖帝四十五年不立太子,可是在他晚年,所有人都认为裕王就是太子;清朝雍正帝十三年不立太子,可是很多人从一开始就知道宝亲王就是太子。有时候,臣民会分成好几派,各有各的“太子”人选,这样的斗争反而会进一步削弱皇权。只要皇帝会老、会死,只要最高权力需要新陈代谢,“皇帝与太子”的紧张关系就会持续下去。从个人层面看,在与皇帝的博弈之中,太子往往是弱势一方。原因很简单:帝制时代的最高权力是皇权,储权只是皇权的一个分支和代理人;在意识形态上,太子也难以合法地对抗自己的父亲。太子对皇帝而言是个麻烦,皇帝对太子而言却是个危险。在大部分情况下,皇帝可以用一句话拿下太子(当然会产生后遗症),或者用绝对的实力优势击溃太子。在历史上,成功即位的太子比例低于50%。在位时间越长、越得人心,太子的危险性就越高。在历史上的统一王朝之中,秦朝、清朝不常设太子,西晋、隋朝的持续时间太短。有长期设立太子制度的主要是汉、唐、宋、明四个朝代。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这四个朝代的“太子危险系数”:唐朝是太子地位最危险、最不稳固的朝代!从初唐到盛唐,每一位皇帝都废黜过太子,有的还废过不止一任太子。中唐以后,皇帝往往不再立太子,只是私下属意某位皇子接班——这些内定的皇子也极少真正接班。而且,唐朝的废太子下场极惨,绝大部分被害或死于流放。唐玄宗一日杀三子,是唐朝太子面临的严酷危机的缩影。如果你穿越到唐朝当宰相,或许是很开心的;穿越去当太子,就是一只脚踏上了绞刑台。汉朝是太子地位第二危险的朝代。西汉的景帝、武帝,东汉的光武帝、章帝、和帝、安帝都废黜过太子。汉武帝与卫太子闹出惊天宫变,甚至在长安街头展开巷战,酿成了历史上最血腥的废太子事件。东汉中后期朝政落入外戚、宦官两大集团之手,皇帝普遍短命,甚至无法决定自己的接班人,太子之位失去了意义。不过,东汉的政治氛围稍微文明一点,废太子基本都能活下去、到封地养老善终,比唐朝的血腥场面好得多。宋朝的太子地位算是比较安全,废黜太子的事件主要出现在北宋初期、南宋后期政局不稳的时代。南宋君主的生育能力很弱,经常被迫从远支宗室引进继承人,太子的血统合法性不高,也丧失了与皇权对抗的能力。此外,宋朝的政治文明程度堪称中国历史最高,无论对于宗室还是大臣,皇帝很少大开杀戒。所以,宋朝的废太子、废继承人,仅有一个被害的例子。在宋朝当太子堪称安全。明朝是太子地位最安全的朝代,堪称“太子的天堂”。整个明朝只发生过一次废黜太子事件,即景泰帝废黜朱见深,结果朱见深后来还是即位了(成化帝)。在明朝,太子只要不早死、不遇到靖难之役等特殊情况,就会板上钉钉地即位;太子的人选也是确定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永乐、嘉靖、万历诸帝都曾经考虑过废黜或不按常理立太子,但是全部没有成功。至于太子从皇帝手中夺权的情况也是一次也没有发生,“皇权VS储权”的关系堪称和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强汉盛唐的太子很不安全、动辄付出生命的代价,而相对内敛的宋明的太子反而很安全?这里面的原因很多、很复杂,但是我觉得有两个最核心的原因:第一,帝国的制度变化和战略变化越剧烈,政局就越不稳定,太子的地位就越难保。第二,太子在帝国政体中发挥的实际作用越大、代表的利益集团越多,就越不安全。第一条很好理解:太子和皇帝的思想不可能吻合,两人周围的利益集团也会有矛盾。时代变化越快,皇帝和太子的思想和利益冲突就会越明显。最典型的例子是汉武帝与卫太子——前者穷兵黩武、大兴土木,后者则倾向于文治、与民休息。汉武帝已经对卫太子非常宽容了,但是矛盾持续时间太长,仍然迎来了激烈的总爆发。第二条似乎不太好理解:为什么太子地位越重要反而越不安全?反过来想一想就豁然开朗了:在帝制时代,皇权是唯一的核心,相权、储权侵犯这个核心的下场都不会太好。太子的作用越大、代表的利益集团越多,就越会引发皇帝的不安。最典型的例子是康熙帝与胤礽——前者非常喜爱这个嫡长子,围绕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官僚集团,使其权势熏天。正是这种巨大的权势激化了胤礽与康熙帝的矛盾,让康熙帝怀疑自己“不图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把太子彻底拿下。所以,明朝的太子最安全、成功即位的概率最高,也就很好理解了:从洪熙、宣德年间开始,明朝进入了漫长的停滞时期,对外不求扩张、对内不求改革,从皇帝到臣僚弥漫着遵循祖训、得过且过的氛围,此其一。明朝的君主专制高度强化,自从永乐以后,太子几乎毫无实权(皇帝出巡时留京监国除外),其他藩王一成年就会被赶出京师;换句话说,包括太子在内的宗室的政治话语权接近于零,谈不上威胁皇权,此其二。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唐太宗悉心培养太子李承乾,为其设置官署、配备人才、赏赐巨大;与此同时,还培养另一位皇子李泰,甚至允许他对高级官员颐指气使。李承乾、李泰两大集团不但构成了对皇权的威胁,而且自相残杀,最终落到双双出局的悲惨下场。唐高宗年间,类似的悲剧重演了:由于皇帝长期巡幸洛阳,留守长安监国的太子李贤获得了巨大的权力,配置了规模庞大的班底;最后,李贤被亲生母亲武则天猜疑,废黜、流放之后被赐死。在整个明朝,只有两位太子获得了类似唐朝的李承乾、李贤的权力:明太祖的太子朱标,以及明成祖的太子朱高炽。前者早死,后者则受到父亲无穷的猜忌、多次差点被废黜。此后的明朝太子基本没有掌握权力,甚至没有什么私人班底,与皇权的冲突也就减少了。由此带来的后遗症是:由于缺乏政治历练、缺乏藩邸旧人,明朝中后期大部分皇帝的执政能力都很低下,决策权落入了内阁和司礼监之手。毫无疑问,对于太子而言,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不管事、不出头、不折腾;与此同时,皇帝也不能允许其他皇子出头管事,这样就可杜绝一切竞争。可惜,这种“理想状态”只是一厢情愿:一个毫无权力、功绩和威望的太子,如何保证顺利即位,即位之后又如何保证大权不旁落呢?所以,只有到了君主专制高度稳定、社会进化速度较慢的明朝,太子才能享受这种“理想状态”。理论上,清朝的君主专制程度更胜明朝,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模式;问题在于,清朝一直面临着“少数征服者对广大臣民”的巨大矛盾,实际上一直在走钢丝,对君主个人能力的要求极高。既然没有办法建立一个既安全又有效的太子制度,清朝就干脆废黜了太子制度。在漫长的历史上,有两件事情对太子是非常不利的。只要出现了其中之一,几乎就意味着太子被废黜,或者太子将被迫先下手为强:第一是领兵打仗。吕思勉说得好:“自古太子不领兵,领兵即欲废太子之先兆。”逻辑很简单:太子领兵打仗,赢了赏无可赏,输了威望大减。对皇帝来说,让太子率领大军在外,不啻于一个重大威胁,反对太子的利益集团将想尽办法离间皇权与储权的关系。不过,太子之外的其他皇子领兵,则是积累威望、挑战储位的大好良机。正确的做法是:皇帝御驾亲征,太子留守监国,同时留下皇帝信任的班底辅政。第二是赋予其他皇子权力,甚至鼓励皇子之间的“良性竞争”。良性竞争是不可能的,因为最高权力太诱人,骨肉亲情靠不住,一定会向恶性发展。晋武帝让宗室诸王掌握兵权,唐高祖在李建成、李世民之间摇摆不定,唐太宗同时重用李承乾、李泰,明成祖对朱高炽、朱高熙、朱高燧同时进行培养,清圣祖末年的“九龙夺嫡”……最后的结局全是悲剧。只要允许皇子之间竞争,最后一定会有人不得善终。在漫长的帝制历史上,废黜太子的理由多种多样,但是最常见的理由有两个:第一是谋逆,第二是荒淫无道。在实践中,只要皇帝或利益集团打算废黜太子,往往会千方百计地往“谋逆”上面做文章——卫太子谋逆,西晋愍怀太子谋逆,李承乾谋逆,李贤谋逆,广略贝勒褚英谋逆,胤礽谋逆……按道理说,太子离即位只有一步之遥,谋逆的性价比不高。然而,主观上讲,他们迫于形势,在你死我活的情况下不得不谋逆;客观上讲,皇帝及其政敌要彻底打垮太子,必须使用谋逆罪这个最高规格的武器。至于废黜太子之后,要不要继续利用“谋逆”罪名将其赶尽杀绝,则是另一个问题。对于高水平的皇帝来说,是不必的,因为既然政治目的达到了,就应该缩小打击面,避免权力平衡被彻底打破。所以,汉武帝在卫太子死后予以追思、平反,还为卫太子的后人留了一条生路;唐太宗对于李承乾、李泰的谋逆案都是点到为止,既没有杀戮也没有兴起大狱;清圣祖甚至取消了谋逆指控、恢复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只是后来又二次废黜。在权力的竞技场中,道理是次要的,关键是力量平衡、利益分配和大义名分。康熙五十二年,在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废黜太子事件(清圣祖废胤礽)结束后不久,雍亲王胤禛的门人戴铎给他写了一封长信,从理论和实践上制订了夺取储位的总方针。这封信实在太有道理、干货太多,堪称整个帝制时期争夺和保住太子之位的经验总结。试摘录原文如下:皇上有天纵之资,诚为不世出之主;诸王当未定之日,各有不并立之心。论者谓处庸众之父子易,处英明之父子难;处孤寡之手足易,处众多之手足难。何也?处英明之父子也,不露其长,恐其见弃,过露其长,恐其见疑,此其所以为难。处众多之手足也,此有好竽,彼有好瑟,此有所争,彼有所胜,此其所以为难。而不知孝以事之,诚以格之,和以结之,忍以容之,而父子兄弟之间,无不相得者。我主子天性仁孝,皇上前毫无所疵,其诸王阿哥之中,俱当以大度包容,使有才者不为忌,无才者以为靠。昔者东宫未事之秋,侧目者有云:“此人为君,皇族无噍类矣!”此虽草野之谚,未必不受此二语之大害也。奈何以一时之小而忘终身之大害乎?至于左右近御之人,俱求主子破格优礼也。一言之誉,未必得福之速,一言之谗,即可伏祸之根。主子敬老尊贤,声名实所久着,更求刻意留心,逢人加意,素为皇上之亲信者,不必论,即汉官宦侍之流,主子似应于见面之际,俱加温语数句,奖语数言,在主子不用金帛之赐,而彼已感激无地矣。贤声日久日盛,日盛日彰,臣民之公论谁得而逾之。至于各部各处之闲事,似不必多于与阅也。本门之人,受主子隆恩相待,自难报答,寻事出力者甚多。兴言及此,奴才亦觉自愧。不知天下事,有一利必有一害,有一益必有一损,受利受益者未必以为恩,受害受损者则以为怨矣。古人云:不贪子女玉帛,天下可反掌而定。况主子以四海为家,岂在些须之为利乎!至于本门之人,岂无一二才智之士,但玉在椟中,珠沉海底,即有微长,何由表现。顷者奉主子金谕,许令本门人借银捐纳,仰见主子提拔人才之至意。恳求主子加意作养,终始栽培,于未知者时为亲试,于已知者恩上加恩,使本门人由微而显,由小而大,俾在外者为督抚提镇,在内者为阁部九卿,仰籍天颜,愈当奋勉,虽未必人人得效,而或得二三人才,未尝非东南之半臂也。戴铎的观点,简而言之就是:首先要把握在皇帝(清圣祖)面前表现的分寸,不能不表现,也不能过度表现。其次对兄弟诸王要大度包容,不要四面树敌、引发非议。第三要厚待皇帝左右的亲信、幸臣、宦官之流,让他们多在皇帝面前说好话。第四不要贪图财物,要敢于花钱赏赐、办事,须知帝王以四海为家,本来就不应吝惜小利。第五要注意栽培自己的家臣、门客,让他们逐步升官,最好进入内阁九卿、督抚提镇之列,为自己建立强大的外援。上述五条,不但完全正确,而且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最妙之处在于,戴铎完全没有鼓励主子去争夺现在空缺的太子之位,也没有鼓励主子尽早出头争宠。他反复强调的是“慢”“稳”两字,韬光养晦、绝不当头,以积蓄实力为第一,厚积而薄发。设想一下,如果胤禛真的在康熙五十二年前后就夺取了太子之位,或者被视为头号热门人选,那么他熬得过接下来的九年吗?恐怕是重蹈胤祀覆辙的可能性比较大吧。按照戴铎的这套策略,就算胤禛最后夺储失败,他也仍然有好名声、好班底,树敌较少、把柄不多,要在下一个朝代存活并身居高位是很有可能的。必胜的策略是不存在的,立于不败之地并稳妥争胜的策略是一直存在的。然而,戴铎竭诚为胤禛献计献策时,却没有想到:这样妄言天下大事、撺掇主子争储,本身就触犯了最大的忌讳,也必然成为主子的灭口对象。所以,在胤禛即位为清世宗之后,戴铎不但没有得到重用,反而被划清界限之后杀戮。悲夫!工于心计,拙于谋身,这是帝制时代无数谋臣的共同命运。幸运的是,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的。我们今天的社会文明,已经大大超越了历史;我们现代人创造的奇迹,也远远多于古人。历史上发生的那些惊涛骇浪、血雨腥风,现在已经变成了可以欣赏、玩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文化财富。读史使人明智,我们从历史中可以吸取的,不就是这些活生生的经验教训吗?怪盗团诚意出品——————————————————————————破除“一切皆可元宇宙”的乱象打开人类构筑元宇宙愿景的想象力之门——————————————————————————点击下方图片链接购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