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分钟的电影”,也只有他敢这样拍
疫情后的这个春节档实在热闹,影视行业总算绝境逢生,且不说大银幕的激战,几部质量过硬、期待已久的剧集扎堆上线,也令观众应接不暇了。一边是国民级科幻大IP《三体》,一边是引发全民热议的“高启强传”《狂飙》,但我认为在这夹缝中绽放的非流量之作迷你剧《平原上的摩西》,也应该有个位置。
当被问及拍影视剧和拍电影有什么不同之处时,导演张大磊说没有什么不同,我就是按照电影来拍的。剧版《平原上的摩西》被网友戏称为“400分钟的电影”,张大磊不予否认,并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在大银幕上放映这部作品。
这部剧的形式风格非常明显,复刻式的美术置景、精心的场景构图、无处不在的场面调度、繁复的声音设计。再看看演职员表上的一众名字,摄影指导吕松野(《塔洛》)、作曲半野喜弘(《海上花》)、声音指导郝钢(《金陵十三钗》)、剪辑指导廖庆松、监制刁亦男等,既可以看到资方业界对于张大磊的信任与保驾护航,也确保了这部剧电影级别的水准。
而最终,该剧也作为首部华语剧集顺利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剧集单元,证明了其与国际接轨的实力。
01
东北新生代作家双雪涛的作品近年来成为电影改编炙手可热的对象,《刺杀小说家》被路阳导演搬上大银幕,《平原上的摩西》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版和剧集版。写过影评的双雪涛,笔下的小说世界,无论是奇幻的异世界,或是他生长于斯的东北城市,都极具电影的画面感。
但同时双雪涛的表达是相当文学性的。《平原上的摩西》以庄德增、蒋不凡、傅东心、李斐、庄树、孙天博、赵小东七个人物的第一人称叙事,勾连起一座城几代人交错的命运,时代的变迁。以李斐父女为代表的个体悲惨的偶然遭际,是因为被遗忘的罪恶,而被包裹在历史的必然之中。小说用人物碎片化复合式的自述,强化了这种必然之偶然的悲剧性和荒谬感。
当谈及电影改编小说时,惯常会将影片与原著试比高,然而,这并不公允。关于电影改编的观念,匈牙利著名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在上世纪50年代的《电影美学》中就十分中肯地谈论过。他从艺术形式和素材出发,认为好的改编应该把原著小说仅仅当做未经加工的素材,跳出原作已具有的形式,从自己的艺术形式的角度对这些素材进行观察和重新的阐释。因为归根到底,小说和电影是截然不同的艺术门类,有着专属自身的表达方式和美学语言。
张大磊正是采用了这样一种处理方式,他将双雪涛的小说作为一种素材,保留了其中的人物、情节,却以物质复原式的态度,将故事挪移至自己的家乡呼和浩特,并按照以庄树的成长为脉络,顺序道出家庭的变迁,时代的浮沉,命运的纠葛,案件的惨烈。对照张大磊的前作《八月》、《下午过去了一半》,你会发现他以一以贯之的形式风格——巨细无遗的置景、缓慢的长镜头调度、家庭空间中的声景——将这个故事嵌入了自己的“呼市宇宙”系列。
如果说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是关于罪恶与救赎,而张大磊的《平原上的摩西》则是关于记忆与成长,是借这个作品发出质问:WHY TRY TO CHANGE ME NOW(剧集英文名)。
02
张大磊所采用的影像风格和手法是适配记忆与成长这个主题的。大量的长镜头的调度,画外的时代之声,复原了记忆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空间质感和生活气息。张大磊说双雪涛的原作让他看到了自己的邻居,启发了自己的创作,而剧版《平原上的摩西》也勾起了我对曾经那个时代的记忆与共鸣。
项飙老师在近期的一次访谈中提到中国社会的一个特点是“去记忆”,关于苦难和灾害不愿去提及和讲述,甚至很多年轻人不知道父母是怎么过来的,从而造成很多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剧版《平原上的摩西》最大的优点就是用影像的再造功能复原记忆,来对抗“去记忆”。而这种无限接近真实的记忆影像,得以让我们回溯和反思我们何以成为今日之我,这一切使得这部剧具有了历史价值的高度。
在处女作《八月》中,张大磊就试图以自己的成长经历,勾勒出上世纪90年代下岗潮大背景下,集体社会的分崩离析对家庭和个人的影响。但《八月》似乎也就囿于一个孩子之眼,未尽其意,张大磊自己也认为在《八月》里没有讲完。而这些意犹未尽的东西,在《平原上的摩西》中得以更有力更精准的地呈现。当然,这也得益于原著小说给予的丰富的人物和更广泛的社会图景。
03
对于爱奇艺成功运作的《迷雾剧场》而言,节奏缓慢的《平原上的摩西》打破了许多观众对于悬疑剧的期待。很多观众评论铺垫过长,进度太慢,不知所云。如果按照商业类型的悬疑剧来看待本剧的话,期待自然是会落空的,因为张大磊对于作品灌注的作者风格,使得故事中应该引发悬疑的案件本身并不是唯一的焦点。
张大磊在他的作品体系中,以及多次采访中,都表露出自己对于日常生活的痴迷,在他看来就算再形而上的哲学家也躲不开生活的每一天。生活的每分每秒最终汇聚成历史的洪流,每个人的行动和选择串联起历史的连锁。因此,在这部剧集中,案件(或者泛指罪恶)融入到日常生活流中,生活本身成为最大的主角。
而生活是复杂的,不仅有前景,有后景,还有画外窃窃的耳语。生活是我们活下去的信念,也是最大的悬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