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磊16岁女儿又被骂上热搜:有的人,天生就会被讨厌吗?
你被人讨厌过吗?
无论你做什么,对方都觉得你是错的。
我想起一个女孩。
前几天,她又被“骂”上了热搜。
她就是黄磊的女儿,黄多多。
只是在网上分享了自己和同学的几张合照,一片“批评”与“指责”: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不管多多做了什么,都会被网友不由分说地抨击。
「黄多多打耳洞」、「黄多多染发」、「黄多多化妆」、「黄多多健身」......
她在少女时期做的每一件「正常」的事,似乎都被贴上了不好的标签。
可足够了解她的人会发现:
恶意的背后,藏着真实的自己
如果我说,“当有些人让你感到讨厌,不一定是这个人的问题。”
你一定会大声反驳:“这怎么可能!”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日本著名作家东野圭吾在小说《恶意》中讲的一个故事,令人不寒而栗。
故事写到,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在家中遇害,凶手竟是他昔日的同窗好友野野口修。
当警察问到作案动机时,野野口修的回答让所有人都震惊了:
“我就是看他不爽。”
是日高邦彦对他做了什么坏事吗?
并不是。
日高邦彦不但从没做过对不起他的事,反而在他遭受校园霸凌时挺身而出。
后来还给他介绍工作,帮他实现了作家梦想。
只是后来日高邦彦在文坛上大放异彩时,他却不幸得了癌症。
巨大的现实差距,让他的内心彻底失衡了。
嫉妒,是一种无边的恶意。
而生活中的“恶意”,无处不在。
比如,我在搜索“你为什么讨厌黄多多”时,就看到这么一句话:
“我才没有嫉妒黄多多,可是她偏要跑到我眼前来招惹我!”
无论是小说中的野野口修,还是现实中讨厌黄多多的人,我都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人际关系中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
投射效应。
就是一个人以自己内心的所想、所见为标准,以此来分析和判断他人。
一般来说,投射作用会在两种情况下发生:
第一种是当对方的年龄、职业、社会地位、身份、性别等等与自己相同时,人们往往免不了与其进行比较。
但因为不希望自己在比较中输掉,于是就想当然的,把自己的愿望投射到别人身上。
这样一来,自己和别人就都一样了。
如果自己不好,他们也别想好。
野野口修杀死日高邦彦的故事,正反映了这种情况。
而那些讨厌黄多多的人所体现的,则是投射效应的第二种情况:
当一个人有某个缺点,而又接受不了这个缺点时,就把问题投射到别人身上,反复说对方不好,以此让自己心安一点。
一旦看不惯对方的行为,就不加思索地大肆抨击,给对方贴标签。
殊不知在对他人评价的同时,也暴露了最真实的自己。
讨厌别人
可能是在厌恶自己
当然这不是说,一个人就不能“讨厌”另一个人了。
投射是一个人的天性。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生活在自己的投射当中。
“喜欢”一个人,或者“讨厌”一个人,都很正常。
但正如前文说的,投射是指我们将自身的性格、态度、动机或欲望,归因到别人身上的倾向。
反过来,我们也可以利用这种倾向,看见、理解和接纳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的成长。
比如,如果一个人让你很讨厌,甚至爱恨交加。
那TA身上或许有某些特质是你想拥有、却始终无法得到的。
只是你往往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也不愿意承认。
比如,你很讨厌那些在职场中八面玲珑的人,感觉TA们做什么都得心应手,被很多人欣赏和喜欢,升职加薪都是TA。
或许是因为,对方擅长的社交能力,正是你所羡慕又无法拥有的。
你既羡慕又点反感那些有情绪就敢直接表达,甚至发脾气的人,觉得他们是不是“太自私”,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或许是因为,你讨厌的是自己“不敢表达情绪”、“不敢发脾气”的这一面,有什么感受和需求都习惯压抑在心里。
自己没有什么,就“讨厌”别人拥有什么。
或许意识到这一点时,你会有点“羞耻感”,觉得自己很“阴暗”。
陷入了既否定自己,又怀疑他人的“怪圈”中。
想起作家刘娜的一句话:
“情绪是一把枪,当我们扣动情绪的扳机,枪口其实是对准了自己。”
既然投射效应是人的本能,就很难完全克服。
但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去规避,减少它带来的消极影响。
怎么做呢?可以试试下面2个方法:
a.接纳真实的自己
发生投射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接受真实的自己。
b.建立边界感意识
该怎么办?
事实上,除了黄多多,娱乐圈还有一位女生,她的一举一动也经常被人诟病。
杨超越曾参加过一档综艺节目,结束一天奔波后的她回到房间,想着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
于是她蹬掉了鞋子,还顺手把袜子脱了下来。
然后拎起袜子,凑近去认真地闻了闻。
说了一句,“不是很臭,就是有点闷。”
没想到,就这样不经意的、很多人都做过的一个动作,还是被一些网友无情吐槽:
“邋遢、尴尬、没气质。”
面对这些负面评价,她的反应,却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
没隔多久,杨超越就发了一条微博:
毕竟包括我在内,很多人在人际关系中,都没有杨超越的这种勇气。
当有人认为自己不好时,我们大多数时候的反应往往是:
我做错了什么吗?
我真的有这么糟糕吗?
我要怎么做才能得到TA的认可?
但杨超越却做到了“自我接纳”,不害怕被讨厌,敢于维护自己。
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才能真正地为自己而活。
如何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
一个人想活出自我,一定要学会「课题分离」。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世上,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源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很多人觉得,在社交中无法做自己。
或许正是因为,你总是任由别人对你的课题横加干涉。
事实上,当我们感到无法做自己的时候,身体的本能会告诉我们:
什么是别人期待我们去做的事情,什么是自己想做的事情。
可为什么我们还是会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选择压抑自己呢?
因为,我们害怕被讨厌。
阿德勒说,我们并不是被他人限制了,才无法活出自我。
我们是害怕被讨厌,才选择了牺牲自己的自由。
拥有被讨厌的勇气,需要我们认清,苦恼产生的根源是否属于自己的课题。
如果不是,那就果断丢开别人的课题。
不轻易讨厌别人,也不轻易否定自己,这也许是每个人都要修炼的人生课题。
如果你也想学会接纳真实的自己,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不妨加入【壹心理情绪加油站】️↓
①免费学习【470个心理学知识】,实现自我成长
️②免费观看【心理咨询师专场公开课】,补足心理营养
立即扫码,免费进群👇
重视孩子需求
体面分手
疫情心理支持
情绪巨婴
高配消费
逆社会时钟
报复性惩罚
爹味说教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