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成熟,是戒掉三个欲念
叔本华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自己的经验、认知去判断世界,以为自己的视野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
而人生很多的挫折或失败,不是因为生活、大环境、或者某个人,而是我们自己的认知。
《只需倾听》的作者在《我们为什么做出不利于自己的行为》提出了“自我挫败行为”的概念,也就是那些阻碍我们获得渴望的东西、来自于我们自身的认知与行为。
这些让我们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就像平坦大道上的绊脚石,让我们难以拥有那些自己真正渴望的东西。
那些能够活出自己的精彩、不为世俗所困的人,都戒掉了三种行为模式。
马克·郭世敦|中国青年出版社
期望别人能理解你的感受
“你明不明白”、“你不明白”,是人与人之间最常见的指责。
感受不被理解、甚至被误解,都是令人恼火的,所以我们会一遍又一遍地解释自己,一遍又一遍……
然后,不被理解的沮丧升级为愤怒,你发现,比不被理解更让人烦躁的是,对方根本不想理解你,他或许根本不在乎你。
想要被理解而不得、于是强迫对方理解,最后都将二人逼到了墙角。
书中有一对夫妻,42岁的妻子休了长假,为了缓解自己的孤独,她经常组织聚会,每次别人邀请她,她也会欣然接受。
她希望丈夫能陪自己一起和朋友们聚聚,而丈夫则认为这给他带来了压力,说她有“过度的社交需求”。
两个人都感觉自己的要求是合理的,都觉得自己有权被理解,但谁也无法理解对方。
虽然说有时候能对别人的情绪感同身受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爱、情感、尊重、安全感、自我表达和其他基本需要的需求都是一样的。
当这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我们会感到愤怒、恐惧、悲伤、痛苦或产生其他普遍的情绪。
如果能关注这些共同的感受,你就会有同理心,能够在感受到别人的情绪后发自内心地体会到他的痛苦,并且完全自发地想去帮他消除痛苦。
而且同理心不是天生的,面对缺乏同理心的人,最大的可能是他并不想关注你、理解你。
如果他恰好是你想关心、想呵护的人,而你又没法改变他,你就会体会到一次又一次的绝望——你根本感受不到他爱你,事实也是,他们根本没有爱你的能力。
所以说,理解并不是因为你期待对方理解而得来的,而应该是对方出于自愿、自发。
当你不再期待别人理解你的时候,你才真正理解了自己。
在没人听的时候还在说话
书中讲到一次研讨会,会上的两位演讲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一个人极具魅力,知道如何吸引观众并点燃他们的热情;第二个人文静而深思熟虑,但并不是特别会鼓舞人心。
一开始,参与者们都被极具魅力的演讲者吸引了目光,对他赞不绝口,另一个演讲者则成了陪衬。
二人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第一个人注意到听众开始坐立不安时,会继续激昂地表达;而另一个人发现听众有不安的迹象时,就会停下来让大家休息一下。
当我们迫切需要别人倾听时,我们的谈话通常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一上来是努力传达信息或表达观点,接着就会重复我们说过的话,或者引入不相关的话题来平复情绪、缓解紧张。
最后,我们会谈论任何可能吸引听者注意力的话题,只是为了延长聊天的时间。
被拖入最后一个阶段的听众会处于一个困难的境地:必须找到一个既不失礼又能脱身的方法。
当人们听够了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还要不停地说呢?
对于过分热心的表达者来说,这样的谈话方式可能会让他失去很多东西,包括尊重、朋友。
如果你也有过滔滔不绝说个不停的状况,试着在进入烦人的第二阶段或无礼的第三阶段之前踩下刹车。
交谈中多留意对方的肢体语言,如果他烦躁不安,或者看了看手表,或者眼神变得不那么专注,那么他可能是在试图找到一种既能打断你又不失礼的方法。
问问自己,你更愿意体会哪种感觉:话说到一半的挫败感,还是喋喋不休地说但没人听的羞辱感。
尽快让自己停下来,当别人听得够多的时候,如果你不强迫他们继续听,他们会更感激、更欣赏你。
不说出自己的需求
一对夫妻每年圣诞都会去同一个地方度假,尽管他们都已经感觉无聊,但是没有人说,“今年我们能去别的地方吗?”
一些上了年纪的父母不愿向他们的孩子求助,因为他们害怕把孩子吓跑或被送进养老院,或者他们会因为自己让忙碌的孩子从他们的家庭中抽身出来而感到很内疚。
等到紧急情况发生时,他们的孩子措手不及,抱怨父母为什么不早点。
我们总是有充分的“理由”来拒绝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不想冒犯他人、认为提出要求等同于乞讨、认为别人应该记住我们的需求、担心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就会有一笔“应付账款”……
最重要的理由是,我们不想冒着被拒绝的风险。
于是,我们希望有人能预料到我们的每一个需求,并满足它,就像父母在我们还是婴儿时所做的那样。
然而现实却是,等待别人满足你的需求,你很有可能得不到你所需要的。
在你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时,你会感到匮乏,你可能会变得喜怒无常、冷漠和郁郁寡欢。你最终可能会怨恨,认为别人非常清楚你需要什么,但就是不想给你。
提出自己的需要并不意味着软弱,只要你所要求的是公平、合理和应得的,它就不是自私或无礼的。
像陈述事实一样说出你的需要,不苛求、不批评,那些你想拥有的东西,才会一步步向你靠近。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破圈”的游戏,打破那些局限住自己的认知,一圈又一圈地向外打开认知的圈子。
行动永远不会太迟,愿你能克服自己的自我挫败行为,勇敢做自己,唯有如此,我们才不会为错过的机会、失去的满足感和爱而感到遗憾。
好的婚姻,不是忍出来的
十点听书会员,好书上新
知名律师的50堂婚姻课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立即收听!
▼
作者|甘蓝蓝,写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日子。
主播 | 佳音,十点读书签约主播。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