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具不是越多越好,不仅费钱,还影响娃的专注力
很多爸爸妈妈留言跟我们说:有娃之后,总想给娃买玩具;娃也是,路过玩具店就非要买,就这样,家里玩具越来越多。
但娃常常拿起一个玩具玩两下就放下,又去鼓捣其他的,好像每个都没认真玩。
儿童心理学家说:玩具太多,会让孩子难以专注,这是真的吗?
玩具的多少
确实会影响孩子专注力
2018 年,美国托雷多大学的研究人员找了 36 名 18 个月到 30 个月的宝宝,让他们分别单独在有 4 个玩具(4 个种类,每种 1 个)和 16 个玩具(4 个种类,每种 4 个)的环境中玩,然后观察孩子的行为。
他们发现,当只给孩子 4 个玩具,孩子玩得更专注。
只有 4 个玩具的孩子,更少换来换去,每一个玩具都玩得更久;有 16 个玩具的孩子,同样时间里,明显专注时长更短,换玩具更频繁。
15 分钟里,有 4 个玩具的孩子,平均换玩具的次数是 10 次;
有 16 个玩具的孩子,平均换了 20 次;
图片来源:The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of toys in the environment on toddlers’ play
在 15 分钟里,有 4 个玩具的孩子,玩每个玩具的平均时间是 2 分钟;
有 16 个玩具的孩子,玩每个玩具的平均时间是 1 分钟;
图片来源:The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of toys in the environment on toddlers’ play
除了玩耍时间的差异,孩子探索出的玩法也有差异。
有 4 个玩具的孩子,玩的方式明显更加多样:比如敲打、配对、倒空、感官探索、把玩具聚在一起、用玩具去扮演、把一个玩具放到另一个玩具里面等等。
孩子每种玩具平均玩出了 11 种不同的玩法,玩法的多样性提升了 63%。
而有 16 个玩具时,孩子每种玩具平均只玩出了 7 种玩法。
图片来源:The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of toys in the environment on toddlers’ play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儿童,尤其是 3 岁以下的儿童,注意力的控制能力还在发展当中。他们还不能像大孩子一样,屏蔽环境中的干扰,把注意力集中在想玩的玩具上。
总是能看到很多玩具,他们的专注力就会被干扰,就会忍不住再去看看别的,导致每个玩具都玩不了多久,也难以沉下心来玩出更多玩法。
电视的背景音也会造成同样的干扰。
因此,在儿童发展领域,专家会建议家长降低环境中的干扰,让孩子有更多机会去专注下来,使专注力获得发展。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家里的玩具
这样安排对宝宝更好
如果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了,家长也不必为此担心和焦虑。
因为大量玩具对专注力的影响,主要是视觉上的。
家里的玩具,可以把大部分收纳起来,只留几种孩子目前最感兴趣的在外面,定期轮换。
根据孩子年龄段特点,建议提供的玩具类别、摆出来的玩具数量如下:
各年龄玩具推荐摆放类型和数量
● 0~1.5 岁
玩具类型:视听闻味触感官类、运动类玩具;
玩具举例:感官球、咬胶等
摆放数量:2~4 个
● 1.5~3 岁
玩具类型:激发想象力、创造力的开放性游戏材料;
玩具举例:纸、画笔、橡皮泥、积木、火车轨道、娃娃家、沙水工具
摆放数量:4~6 个 / 套;
● 3~5 岁
玩具类型:角色扮演、合作游戏材料
玩具举例:角色扮演材料、桌游,篮球、足球。
摆放数量:建议不超过 20 个,可以孩子能自主把它们有序收好为标准。
比起玩具
更重要的是玩
现在很多孩子的玩具过剩,是因为家长觉得,玩具是孩子童年快乐的必需品,不能亏了孩子。
孩子们长期被物质的富足包裹着,很容易形成依赖。因为他们习惯了不断地从物质上寻求刺激,所以觉得,没玩具就没法玩了。
但是,当玩具真没有了,大量无聊的时间反而激发了孩子去思考、去创造。创造的过程中,他们重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身边人,于是变得更加自信、乐观。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孩子的快乐与大脑发展,需要的并不是「玩具」,而是「玩」。
任何能够调动孩子专注力的、不会上瘾的事情,比如去爬山、徒步、和爸爸妈妈聊天、画画、阅读,甚至帮妈妈做家务都是玩的一种,不仅有利于大脑发育,还能避免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促进心理健康。
玩具不是必须的,也不是越多越好,少了玩具,孩子也能很快乐。
参考文献
[1]The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of toys in the environment on toddlers’ play
本文专家
常润
合作专家
美国范德堡大学儿童发展硕士
幼儿园院长
叶壮
审核专家
中科院心理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
美国心理科学协会会员
策划制作
策划:徐疯疯
监制:大力
排版:兰兰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最近微信改版了
有家长说找不到我们的文章
大家记得把丁香妈妈设为星标 ⭐️ 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