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紧急‼️的消息:
亲爱的芽芽妈的姐妹们,微信公众号又改版了,如果没有「星标」,公号文章就会渐渐沉底,我们可能长久失联。
为了我们不再走散,请给我们一个星标,让我们每天都能相见!
方法如下☞
来源:儿科医生鲍秀兰
ID:xiehebaoxiulan
孩子都爱吃甜食,有些家长直接把糖果当成是“哄娃神器”:大哭大闹时一颗糖果能让孩子立马安静,拒绝吃药时,一块饼干就能乖乖张嘴……不知不觉,家长和孩子都陷入了游离糖的“甜蜜陷阱”。很多家长都知道“三高饮食”——高油、高盐、高糖是“健康杀手”,但给孩子控糖确实是一大难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指南》中建议:儿童游离糖摄入量最好减至摄入总能量的5%以内,具体来说就是每天摄入不超过25g。禁止食品生产商在3岁以下婴幼儿食品饮料中添加游离糖。游离糖是指添加在食品中的单糖(如葡萄糖、果糖)和双糖(如蔗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浆、果汁和浓缩果汁中的糖分。主要包括:
蔗糖:白砂糖、冰糖、红糖、绵白糖等;
添加糖和其他甜味剂:包括所有糖浆、蜂蜜、果汁、浓缩果汁或甜味剂如糖精、安赛蜜、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甜叶菊;
果汁和浓缩果汁(除少量添加的柠檬或柠檬汁作为防腐剂)。
这样看来,孩子平时吃的零食、饮料甚至饭菜里的调味料都有游离糖的存在。新鲜完整的水果中存在的糖、天然奶中的乳糖等叫做内源糖。这种糖有助于血糖的平稳,量很少,危害很小,一般不需要限制摄入。也就是说,平时给孩子控糖,其实就是要控制游离糖的摄入。划重点!果汁和蜂蜜也属于游离糖。
1瓶苹果汁的含糖量,相当于吃了6个苹果!一瓶果汁轻松喝下去,这样糖分就已经超标了。
糖可以转化为脂肪。孩子吃糖过多,超出身体的需求,那多余的糖分就会转化成脂肪堆积在体内。儿童肥胖比成人肥胖危害更大,不仅会有运动障碍,成年后患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的几率也会增加!肥胖率和血脂异常率呈正相关,有统计显示,我国6~17岁的青少年儿童超重肥胖率近20%,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超过10%。新发布的《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将血脂检测列入中小学常规体检项目,这也提示我们,儿童肥胖的趋势已经很严峻了。与游离糖摄入低于总能量10%的人相比,高于10%时发生龋齿的比率更高。口腔里的细菌可以使糖和食物残渣发酵形成牙菌斑,增加患龋齿的风险。含糖的食物和主食(米、面等)一样,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都很高,孩子吃了甜食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已经足够,血糖升高,很快就感到吃饱了,就不想再吃饭菜。要是家长不加以控制,这样进入吃零食→饱了→饭点不吃饭→饿了→再吃零食的恶性循环中,时间久了,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会造成极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喜欢吃糖的孩子如果吃不到糖,就会哭闹,还会表现得烦躁、昏昏沉沉。糖会让大脑的快乐中枢和奖赏中枢兴奋,分泌出类鸦片的物质——内啡肽,让人产生愉悦欣喜的感觉。但获得糖的快感很短暂,所以孩子就会摄入更多糖分来维持快乐,结果越吃越多。这必然会导致孩子情绪不稳定,容易发脾气,甚至引发抑郁、焦虑等精神问题。摄入糖分过多会损害人体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从而影响钙的吸收,糖还会导致生长激素水平降低,影响孩子长高。游离糖要控制摄入,那孩子吵着闹着要吃糖时怎么办,完全不给吃吗?给孩子控糖,不要一刀切,这样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要循序渐进地来。家长可以规定一个时间让孩子吃糖,建议在两餐之间,这样既不会影响吃饭,也不会因为孩子饿就吃更多的糖。其次,定量,让孩子自己选择甜食种类,吃完一定量就不能继续吃了。平时不要养成孩子吃零食的习惯,如果孩子饿了或者馋了,可以给孩子吃一些比较甜的水果。培养孩子渴了喝水的习惯,如果觉得白开水没味道,可以用牛奶代替。这是因为很多无糖食品通常会采用甜味剂来代替蔗糖,也就是代糖。常用的甜味剂有木糖醇、甜蜜素、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甜菊糖、纽甜等,其甜度是白糖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吃无糖食品,实际上可能让孩子摄入了更多的人工代糖。当然,日常生活中家长自己也要以身作则,戒掉零食、奶茶、碳酸饮料,一是营造良好的饮食环境,二是亲身示范比强制要求孩子更有效。正确引导+合理规划+适量安排,这样才能健康和谐双赢。「孕妈学堂」合作授权转载:公众号「儿科医生鲍秀兰」,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儿科教授,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理事和儿童发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乐于普及育儿知识、婴幼儿早教、早产儿早期干预等知识。微信: caicaitong/schoolmum008
QQ: 19507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