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这种陋习到底是怎么来的?
防走失,电梯直达安全岛报人刘亚东A
来源:无相财经
作者:无相君
也算是开天辟地头一回了,一号文件竟然关心起了彩礼问题。
情人节前夕,为防止“高价彩礼”蔓延,中央发布一号文件,说要扎实开展高价彩礼等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并要求党员、干部带头示范。
之所以公布这个文件,除了移风易俗的需求外,可能也是为了尽力促成“有情人终成眷属”。
毕竟,对于很多年轻男同胞来说,彩礼问题确实很麻烦,甚至导致许多情侣因此一拍两散。
尤其是网传小作文谣言“江西女狠宰男方1888万彩礼”的话题,还一度登上热搜榜。
以前“江西88万彩礼逼死人”,“江西九江银行推出彩礼贷创全国第一”也多次引人关注。
江西乐平市委书记还对此怒斥:”晒彩礼,晒的是钱,丢的是人!”
由此可见,“天价彩礼”已成为农村婚俗的主要矛盾之一。
怎么解决矛盾?
问题往往要从根源上去找。
可就是在寻找根源的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收高额彩礼这件事并不是什么传统习俗,而是30多年前才搞起来的!
首先,今天的高额彩礼,并不是古代的那种“三书六礼”。
尽管古代婚俗礼仪一直在变化,但“三书六礼”的形式基本大差不差。
所谓的“三书”是聘书、礼书、迎书。
聘书就是订亲的文书,礼书是记载过大礼接受的物品和数量,迎书是迎娶新娘的海誓山盟。
“六礼”呢,则是结婚过程的六个礼法,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对应到现代,就是提亲、合婚、算命、送礼、选日子、接新娘。
和彩礼有关系的,是“纳采”和“纳征”。
按照古制,提亲的时候,需要将大约达三十种礼物送给女方。
在雍正时期,礼物的多寡是按照身份地位来的。
普通老百姓纳采,首饰以四件为限,绢、果盒也以四件为限。
五品以上官员,可以各加两件。
四品以上官员,绸缎、首饰限八件,食物限十种。
而且特别禁止铺张浪费,官民皆不得收取财礼。
值得一提的是,雍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纳征呢?也就是和今天“收彩礼”最相近的一部分。
不过这些彩礼是重物件,轻礼金。
礼金一般取决于女方的贫富和身份,娶富家小姐,给得多,娶农家丫鬟,就给得少。
至于礼物,一般就是发菜、蚝豉、鸡、猪肉、龙眼干、茶叶、芝麻,酒等等。
不过到了今天,彩礼似乎已经变成截然相反的情况——重礼金,轻礼物。
具体而言,送什么东西不重要,给多少钱才重要。
而且越是娶小地方的姑娘,礼金可能给得越高。
越是知识分子家庭,越不在乎礼金的多寡。
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呢?
任何一个社会问题的根源,往往是出现在经济上。
农村彩礼,水涨船高,其根本原因,还是农村的婚姻市场出了问题。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强调节育政策后,农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生男不生女成了较为主流的选择。
基于此,农村地区也形成了男多女少的局面。
适龄女青年供不应求,那么自然会待价而沽,身价水涨船高,卖方市场。
张三和李四长得差不多帅,王二小姐嫁给谁好?
从父母的角度看,自然是谁家条件越好,给得越多,就嫁给谁。
基于此,彩礼开始成了攀比以及嫁娶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就比如说山东大衣哥的儿子,已经结了两次婚。
尽管小伙看起来并没有父亲优秀,但娶的媳妇都是长相水灵,当然,每次的彩礼都是高达百万以上……
还有一种情况是,张三生了一男一女,男方娶媳妇花了50w,那么张三自然通过嫁女儿的方式,把这50w的亏空给填上。
比如电视剧《欢乐颂》里樊胜美,父亲为了儿子娶老婆的事儿,一直压榨自己的女儿。
高额的结婚费用,已经成为压垮农村男青年的稻草。
但市场就是那么残酷,曾经的房价涨幅,都赶不上现今彩礼的涨幅。
很多农村青年被逼急了,甚至已经想到了花钱买东南亚新娘……
经济的事儿,终究要从根子上入手。
我认为,现在如果强制压制彩礼数额,也是治标不治本。
因为只要市场供需结构不改变,很难从道德层面去改变现状。
不让收彩礼,行。
我收你“改口费”、“过门费”行不行?
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彩礼只会变成别的形式卷土重来。
此外,如果强制要求农村不收彩礼,那么即便生育限制放开,很多家庭倾向不生女儿。
如此,供需还会接着不平衡。
所以,优化的关键,还是在于想办法“扩大生产”。
不断倡导男女平等,优化城乡经济结构。
只有农村女青年足够多了,彩礼自然会降低到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
当然,这也是几十年的过程,毕竟人不是稻子,说改种桑田就能改的。
此外,还要奖励新风。
比如,不收彩礼的家庭,国家给个1-2万的道德奖,三年内不离婚的,再加三万。生一个娃,国家奖10万……
不过,我这个建议听起来有点虚,很难实现。
对于那些准备结婚的朋友,可千万不要因为这个新闻,就想着跟对象在彩礼上讨价还价。
岁月不等人,小心再耽误一年。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