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延期,上映一天紧急撤档,“烂片黄金搭配”出品,但豆瓣的评分居然有7分。
这部电影,实在是吊足了人们胃口。
今天,一波三折的《中国乒乓》,终于上映了。
我去看了,不出所料,一部四平八稳的商业主旋律片,但基于邓超和俞白眉的过往作品来说,这份平稳已经十分难得。
它基本做到了不油腻不尴尬,但也有着宏大叙事的一贯毛病:很经典,很套路。
有观众用7个字概括了所有情绪起伏。
看看热闹不错,但多了解一些中国乒乓球,也许就会觉得可惜。
因为宏大口号背后,是一个个真实的血肉。
中国乒乓,比你想象的更难,也比你想象的更燃。
国乒是怎样练成的
在如今我们看来,“国乒无敌”是一个常识。
62年间,中国队捧出了110多个世界冠军,拿下了244多枚金牌。刘国梁训话队员说的是:“我们队最不缺的就是冠军”。
为了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友好,一些国乒运动员拼尽了演技。
〓 国乒总教练刘国梁锐评:表演也要认真点,有些运动员还是太随意。由此来看,电影《中国乒乓》的故事确实选择了一个“好”时段——
辉煌乒乓球史上,中国男乒唯一的至暗时刻。
这“至暗时刻”,有着漫长而荣耀的铺垫。
1959年,容国团夺得世乒赛男单冠军,拿下中国体育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当时的中国急需一些好消息,这个冠军的到来,无异于一针强心剂。从那一刻开始,乒乓球就被赋予了对中国人不一样的意义。一代又一代站上国际赛场的乒乓人,用“国乒队”这三个字托举出了一个乒乓强国的新形象。而就在中国百业崛起之际,赢麻了的中国乒乓却走进了传说中的“至暗时刻”——1989年的多特蒙德世乒赛,男乒所有项目冠军都与中国无缘,观众席上一名中国男子如坐针毡。在国外执教几年,蔡振华清楚地知道,乒乓球作为国民精神支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90年代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很多的工作机会,也让无数人看到了世界的模样。都叫工资,数额却千差万别,很多人选择出国读书、就业。有人统计说,当初转会到德国的郭涛,年收入10多万马克,而同期的中国运动员,工资却只有100块,而且出场几率并不高,个体淹没在集体里,运动员几乎没有成就感可言。《中国乒乓》的宣传语是“致每一个不被看好的人”,我觉得不然。真实的中国乒乓,那段时间的主题应该是“让每一个人都被看到”。马文革浑身伤病,丁松性格孤僻。23岁的王涛对于运动员来说已然太“老”,刘国梁、孔令辉又还是刚从青年队上来的小孩,太小。1995年,天津世乒赛,五位运动员势如破竹,重新拿回了缺失九年的冠军。“五虎将”成了中国乒乓的新一代领军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强大。我们虽然看不到6年里训练磨合的具体矛盾,但从1989-1995年之间的失败,也足见不顺利。可夫人黄胜说,蔡振华压力大了,回家后会不说话,一支接一支地抽烟,有时候这样的沉默会持续一周。小区保安记得,重要比赛要来时,蔡家门口的烟头都用簸箕撮。95年的天津赛,所有人都为夺冠而欢呼。就在大赛前一天,蔡振华看完场地后和体育记者梁言一起散步,蔡振华习惯性地捋了捋头发,一把头发就被薅了下来。蔡振华或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为中国乒乓作出的破格调整,也让中国乒乓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在这个新纪元里,“人”成了传承的重要一环,每一个个体都很重要。中国乒团的老合作伙伴红双喜的老板,有次心血来潮,以0.001克为差异,做了10个重量不一的球,拿给国家队员打。
对我们观众来说不过一场1个小时左右的比赛,对运动员们来说却意味着:每天12盆、每盆200个、每年87万6000次的接发球练习;根据每个主力运动员的优势和弱势,体能教练定制了不同的训练方案。马龙的手又细又软,就着重训练手腕力量;张继科伤病太多会成为对手的攻击点,也要做针对化训练。哪有什么天生的六边形战士,不过是被上万次的训练,“填平”了弱点。有人说,“从功利角度来看,乒乓球这项运动大概是中国淘汰率最高,成材率最低的项目。”乒乓球对中国人的意义独特,这项运动的参与者众多。大基数,就意味着高淘汰率。在距离国家队相对较远的少体校,无数个孩童伟大的童年梦想,在这过程中“消失”。郁小旭,9岁,练球3年。梦想是成为职业乒乓球选手,或者是宇航员。杨冠艺子,10岁,练球4年半。为了让孩子成才,她的父亲毅然辞掉家乡的工作,专职陪女儿练球。赵子正,11岁,练球5年,他有着少见的天赋,拿遍了他所在年龄组的所有冠军。父母离异,家境贫寒,父子俩生活条件很拮据。但在少体校月末大循环比赛中,赵子正每次都能打进前三,已经连续减免了11个月的学费。他的梦想是以后能超过张继科。爸爸接受采访时说,只要他能进国家队,我们家砸锅卖铁也要让他实现梦想。央视记录下了这群孩子的模样,我们却很少在后来的媒体报道中看到他们。而全国各地这样怀揣梦想,背井离乡的乒乓少年数以万计。作为冠军的父亲,他也忍不住感叹:“我都觉得残酷,因为乒乓球是国球,越往上越难,打到金字塔尖的就是那三四个人,其他都是绿叶。”国家队是人人向往的金字塔尖,但即使走上塔尖,面对的也是更大的压力:队友是各省最厉害的运动员,新生代层出不穷,小将凶猛,全国运动员依旧虎视眈眈,稍有不慎,就随时可能退回到省队。当然,向上的路艰难万分,但走不上去,也并不意味着告别乒乓球理想。
这些年,在保证国家队安心训练的条件下,体委还助力成立了诸多俱乐部,让热爱乒乓球的运动员们可以在解决生计的同时,继续享受乒乓球的快乐。还有不少人选择去海外打球、当教练,这些运动员被媒体称为“海外兵团”,是中国乒乓最大的对手,也是最友好的朋友。千万少年的梦,数以万计的基础教练员不遗余力的付出,众多专业人员的鼎力支持,以及无数仍然努力生活的运动员们......这些人构成了中国乒乓金字塔的底座。没有玄学,没有东方神秘力量,中国乒乓长盛不衰的秘密是如此的简单:海外兵团冲击强烈。世界顶级运动员的技法也有了新的发展,新势力不断冒出。从1998年至今,国际乒联已经对乒乓球规则进行了9次调整,几乎每一次改革,都能看见些许针对中国乒乓球的影子。中国队肯定赢的逻辑,就像是“1+1=2”这样的顺畅,两名中国运动员站在决赛场上,三面国旗同时升起,似乎才是乒乓球该有的样子。刘国梁孔令辉的时代,瑞典队是中国队的克星,赢了是件需要大肆庆祝的事;王皓、王励勤、马琳时期,韩国队日本队持续给中国队造成威胁,没有人敢保证三人全部能站上领奖台。或许是这些年国乒的累累功绩,或者是中国乒乓这四个字上背着太多人的心血和汗水。6年的低谷成了国乒心中的戒尺,无论是运动员还是观众都把赢当做了“必须”。“现在变成了一个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擂主的位置,其他人是来攻擂的,你的目标变成了(不能)输给外国人,这个外国人不是某一国,是所有国。”东京奥运会上,中国组合许昕/刘诗雯3-4负于日本组合水谷隼/伊藤美诚,获得银牌。这个成绩放在任何项目都值得庆贺的成绩,却被很多人定义成了“中国乒团一大败笔”。这对搭档赢了36场,被人记住的却是一场失败,网络、媒体都在问两人输了的感受,为什么在领先两局的情况下依旧走向了失败。作为观众的我们当然可以去对结果进行评价,去表达自己内心的难受其实无可厚非。最难过的无疑是许昕、刘诗雯。很长一段时间里,两人重复最多的就是“对不起”和“反思”。对不起团队的支持,对不起大家的期望,反思细致到每一个局,每个球的操作上,谈到最后刘诗雯多次忍不住落泪。但即使是中国乒乓球队,每一场胜利也都是筹备周全、咬牙坚守的后果。从没有哪一场比赛,是真可以“轻松躺赢”的。没有人可以永远站在顶峰,擂主会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站上擂台的全是充满野心的年轻人,他们把你作为偶像,早已把你的一切优缺点放大百倍,日夜观察。令人欣喜的,每一年,站在乒乓球桌前的运动员只多不少,每个人都在给出自己关于“必须赢”的解法。马龙,大概是经历失败最多的世界冠军,曾经一度因为失败,痛苦崩溃。他在“爱乒乓球”还是“爱冠军”的选择题里纠结了很久,后来他找到了答案:“我爱乒乓球,我怎么能不爱它呢?”倪夏莲,是跟着乒乓球一起成长起来的人。她经历过国乒振奋民心的时候,也幸运地在全国杀出重围,拿到过世界冠军。58岁这一年,她代表卢森堡站上了东京奥运会的舞台,是奥运会乒乓球历史上年纪最大的选手。前国家队员冯天薇,进入国家队后训练三年始终在二队,她最终选择加入新加坡球队。比起“必赢”,人们更想看到的体育精神,也许更多是:“不轻易放弃”。如今,新一代的中国乒乓小将们,用更坚定的眼神站上国际赛场。无论输赢,都是崭新的未来。神奇的是,中国乒乓队的故事走向,似乎一直和时代并存。当我们迈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茫然无措时,一颗不足3克的小球成了我们精神的支点;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人开始寻求自我价值之际,五虎将用自己的独特书写出了一代传奇;而都市化的蓬勃发展,我们似乎也迎来了都市病——辛苦打拼,人人焦虑,“要赢”似乎遍布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何消解这种痛苦成了新时代课题。中国乒乓再次和我们站在了一起,你的人生可以朝向快乐而活,可以朝向冠军而活,更可以朝向热爱而活。人生没有公式也不是只有一种胜利法,松弛也好,悲壮也罢,都是人生的活法。《成为世界王者的前夜:电影〈中国乒乓〉与“国球”往事》 南方周末2023-01-26《马龙,一项残酷运动的完美造物》人物 2022-01-12
《倪夏莲阿姨,打球快乐!》人物 2021-08-04【中国乒乓简史】漫谈中国乒乓百年发展史 b站up主:中国体育名人堂 2021-05-14
看中国乒乓,找细节,对应真实人物,挖乒乓往事(微剧透) 电影票房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