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为什么我们不再憧憬婚姻?

为什么我们不再憧憬婚姻?

公众号新闻

封面图 |《爱情神话》剧照


几天前,有情人们刚过完情人节,多地购物中心都出现排队盛况,「垃圾桶里捡礼物」也成了网络热梗。当下,爱情仍然是生活中的重要主题之一,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婚姻已经不再像从前一样让人憧憬了。为什么会这样?


你或许能一口气说出好几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原因:房价、户口、彩礼……但事实上,全世界都遇上了这个问题,人们对婚姻渐渐失去向往与热情。对此,专攻少数民族、社会政策和单身研究的学者伊利亚金·奇斯列夫给出了一个细致而全面的解释,他告诉人们:「在这个社会生存,无论如何要有事业,结识志同道合的同事、朋友,可以结婚生子,也可以单身终老,这叫作选择,也可称自由。」


获中信出版集团授权,今天我们将这部分内容分享给大家。无论你是否处于单身状态,都可以从中得到一些理解自我、理解社会的勇气,要相信,单身或结婚,都拥有幸福的权利。


书名:《单身社会》
作者:[以]伊利亚金·奇斯列夫
出版方:中信出版集团


单身的人那么多


中国的家庭平均人口数历经陡降,自1947年每个家庭5.4人降至2005年的3.1人,社会形态也从农业社会转变成现代都市社会。


你很难想象,一个在乡村地区长大的青年,所有的亲人都以种田为生,而他长大后的生活环境却迥然不同:也许住在巨型城市中高楼大厦的一间狭小公寓里,在大公司工作,很晚才下班。事实上,2014年中国有超过6000万家庭登记为独居户,而1982年时则只有1700万单人家庭。


在慕尼黑、法兰克福、巴黎等欧洲大城市,50%以上的家庭为单人户。1950 年的美国成人有22%单身,今天的单身比例已跃升至超过50%,据预测,每4个美国新生儿中就有一个终身未婚。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中先结婚再生小孩的比例逐渐降低,与双亲同住的美国儿童比例从1960年代初期的87%降至2015年的单身社会69%。


这种趋势快速扩散,在发达国家尤其如此。事实上,在许多国家,单身都是现今成长最快速的关系形态。也难怪有一份报告预测至2030年,世界单身人口比例的跃升幅度将是惊人的20%。


单身比例提高只是冰山一角。


综观历史,人类的生活和生计通常涉及三个基本架构,由内向外推展分别是:核心家庭、扩展家庭,以及由家庭组成的地方社群。家庭身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其地位不容挑战,因此新家庭的起始点——婚姻,更是焦点所在。现今由地方政府及机关提供的服务,过去是家庭肩负的责任:家庭照料个人的温饱、健康、教育及住屋。个人的职业也离不开家庭,通常牵涉到家族历史及家族在地方社群所扮演的角色,假如偏离这样的角色,很可能会影响或打乱社群的平衡。


不过这种现象在工业革命及现代福利国家出现后有了急剧的改变。传统家庭在照顾个人方面曾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不过逐渐被蓬勃发展的国家及市场力量所取代。由于家庭不再是个人生存所必需,一连串影响家庭及婚姻的变化开始出现。


在接下来的段落中,我将讨论促成婚姻地位改变的八大原因:一是人口变化;二是女性的社会角色改变;三是在离婚兴盛的年代回避风险;四是经济因素;五是宗教变迁;六是大众文化、媒体及社群网络的发展;七是都市化;八是国际移民。


这八项因素当然不是全部的原因,也不是互相独立,很可能彼此牵涉、相互影响。不过我的主要论点是,这些因素同时发挥影响力,使单身比例上升变成确确实实、持续发生的趋势。


人口变化:我们不是孤立的个体


近来各地人口组成的变化大幅推动单身比例的提升,世界各国出生率急剧下降就是一大因素。低生育率会引发一系列影响,导致单身人数上升。


第一,如果生育的子女较少,夫妻就可以较晚结婚,也就是说,整个生育年龄只需生一两个小孩,而不是六七个,那首次生产的年龄就可以延后。第二,孩子较少的话,离婚时照顾孩子的负担也比较轻,甚至可能没有子女需要照顾。第三,低生育率代表有些人根本不必结婚或缔结伴侣关系:单亲照顾一两个小孩要比抚养6个子女轻松得多。第四,这样的情形会延续到下一代,在小家庭中成长和未来建立小家庭具有相关性,因此这样的现象会持续下去。


另一个影响到单身人数人口变化的是预期寿命的提高,导致许多老年人独自生活的时间延长。预期寿命快速延长,将扩大老年人口,因此使单身人数急剧增长。


以中国为例,平均寿命由1990年的68.5岁延长至2010年的74.8岁,因此老年独居户也有相当大的增幅。这个现象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独居老人所面临的健康、经济及社会问题为年青一代带来不小的社会及财务负担,这样的负担很可能使年轻人延后结婚,逃避成家的责任。这在中国社会中尤为明显,由于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老年及青年人口的比例失衡。


部分地区的性别比也对单身人数有大幅影响。性别比失衡会使当地潜在伴侣的人数减少,使许多人找不到对象。


现今的性别失衡问题主要发生于三个情境。首先,偏好男孩导致中国、韩国、印度部分地区及世界各地某些较小型的社群出现性别比失衡的现象。其次,国内的人口迁移或国际移民也有性别不均的情形。最后,流向城市的国内人口也会造成性别失衡。举例来说,威廉姆斯研究所(Williams Institute)的报告显示,在美国,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及同性恋男性大多集中于城市。以曼哈顿为例,当地的大学毕业单身女性比男性多了32%。此外,曼哈顿有9%至12%的男性为同性恋,而同地区女同性恋只有1%至2%,这自然缩减了女性的潜在对象人数。


婚姻不再是女性唯一的选择


20世纪女性社会角色的变迁是另一个促使单身比例提高的重大原因。尤其是在性别较为平等的社会中,女性婚育的压力较低,同时拥有更多机会追求职业与学术成就。


过去女性对于是否结婚没有太多选择,因为她们在财务方面必须依赖男性,若无法自给自足或独自抚养小孩,就必须留在家庭中,借此确保经济来源。不过如今性别趋于平等,有越来越多女性能在传统婚姻关系之外蓬勃发展,因此迈入交往或婚姻关系的人数下降,有时甚至将事业置于家庭之前。


结婚率降低的另一个类似原因是女性的受教育的水平。研究发现,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第一次结婚的年纪就越大。研究也显示,职位空缺增加与女性延后或避免生育具有相关性。这些趋势背后所显现的观念是,就读大学或处于职业生涯初期的女性还没准备好面对婚育。


此外,社会对于单身女性的看法变得不那么严苛。声援单身女性的社会团体及活动纷纷出现,对抗「老处女」的污名,让单身女子不必感觉自己像局外人。因此,虽然单身女性仍会受到负面的社会批判,但这种新论述鼓舞更多女性不必因为单身而羞愧。


此外,医学及科技的进展也会影响女性交往、结婚、建立家庭的决定。随着当今不孕症治疗的进展及普及,女性不再觉得有必要为了把握生育年龄而早早进入婚姻、生儿育女。部分国家的政府甚至补助单身女性接受不孕治疗,为生育下一代提供更多选择。因此,女性即便有意生小孩,也能推迟进入婚姻的时间。观察辅助生殖科技的保险承保发现,不孕症治疗的普及与初婚年龄上升之间具有相关性。此现象在保险承保范围较为全面的富裕人口中更为明显。


在离婚兴盛的年代回避风险


这个因素较少被考虑到,不过同样重要,那就是回避离婚的风险,因为离婚的经历可能带来严重的情绪、心理、财务创伤。离婚率陡升的同时,越来越多人也干脆不结婚。


在个人主义的社会中,个人的幸福安康是最重要的事,人们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计算各种人生大事的利与弊。计算之后就会发现,离婚会危及个人的幸福,而婚姻带来的好处不足以弥补。


有研究发现,婚姻能暂时提升快乐感,不过结婚两年之后,快乐感通常又会降回婚前的基准。就算某些研究显示婚姻会使快乐感长期小幅提升,研究者也承认,这可能是选择效应所造成。也就是说,这是因为比较快乐的人结婚概率较高,而不是因为婚姻能让长期坏脾气的人变得开心。


另一方面,离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则较为持久。该研究团队并未发现结婚能对幸福感造成长期的影响,不过在离婚方面,幸福感会在正式离婚之前就开始下降,离婚期间幸福感降至谷底,虽然之后会逐渐回升,但不会恢复到基准水平。后来的研究一再证明这样的结果。即便是显示结婚能使幸福感长期小幅上升的研究,也指出离婚会大幅降低幸福感,超过结婚所提升的幅度。


这些研究结果令人印象深刻,启发不只限于学术层面,还反映了现实情况:婚姻对于幸福感的正面影响比一般认知小得多。首先,结婚两年后,满足感就下滑到基准点;其次,离婚的人会比原来更不快乐,幸福感降到基准以下,而且也不会再回升。


年轻男女衡量利弊之后决定审慎看待婚姻。在这个不太受传统束缚的年代,人们更重视自己的幸福,于是人们剥去婚姻假想优点的外衣,审视婚姻有何确定的益处,然后发现也许这不值得冒险,而且风险还很高:近来的数据显示,有40%到60%的西方夫妇离婚,而发展中国家的离婚数字也紧追其后。


回避离婚风险对于社会中的单身人口有直接与间接的长期影响。直接影响是,由于避免离婚的思维变得普及,结婚率因此下降。间接的影响是,有更多孩子是在婚姻关系之外出生,或是在离婚后的单亲家庭中成长。因此,单亲家庭的孩子也可能对于婚姻缺乏兴趣,更热衷于婚姻以外的选项。在此情况下,避免离婚的策略间接却必然地将单身状态延续到下一代。


为了避免风险,干脆不结婚,也有许多人选择延后结婚。不过讽刺的是,晚婚的人更容易离婚。证据显示,结婚年龄在32岁以上的伴侣,每晚一年结婚,离婚率约增加5%。因此,如果有位年轻人为了避免离婚而逃避婚姻,于是延后到30多岁才结婚,那他/她离婚的概率就更高了。而后,随着离婚越来越普遍,又对其他人进入婚姻产生阻碍。有鉴于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初婚年龄正逐渐接近(或已超过)30岁,可以预期的是,上述现象会进一步推升离婚率。


把逃避结婚当作回避风险的手段,这在不同类型的社会中可能会有不一样的表现方式。保守国家的工业化程度通常较低,社会较注重群体,离婚这个禁忌以及随之而来的污名让人们不敢轻易走入婚姻。这种现象可能在无意间鼓励延长青春期或推迟结婚,借此管控风险,避免离婚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


在较注重个人、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社会中,人们选择以同居取代婚姻。由于解除同居关系比起离婚容易又常见得多,这能缓和关系结束的痛苦与风险。同居提供了在交往关系中搬进搬出的自由,离开之后就与交往对象无牵无挂。开放的国家对于同居的接受度高,因此同居及单身人数都不少。


担忧离婚与倾向单身之间的关联在不同族群中也存在差异。研究显示美国民众的少数族群身份、教育程度、性别、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会影响他们对婚姻制度的信任程度与对离婚的担忧程度。比方说,有一份关于性别及社会阶层的差异对离婚观念影响的研究,虽然整体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试者担心离婚,不过低收入的女性对于婚姻最没有安全感,因为离婚会为她们带来巨大的财务损失。也难怪在某些社会中,低收入族群的风险规避比例与单身人口上升幅度最大。已有研究注意到并证实社会经济因素对于单身的影响出现在各种语境中,尽管各自稍有差异,但都显示单身与经济的交互效应。


消费主义也在鼓励单身


经济因素对于单身有各种不同的影响。


经济困顿与经济危机改变了单身人士交往或结婚的方式。许多单身人士推迟婚姻,担心收入不足以养家。经济弱势者即便肯定婚姻价值,也不太相信自己有能力维持财务稳定,进而维系婚姻。许多社会视财务稳定为结婚的先决条件,因此假如社会出现经济危机或缺乏就业机会,年轻人保持单身的时间会延长。如果同样的时间与资源拿来追求财务稳定,就较难用以维持稳定的交往关系。


而经济发展也有促进单身的效果,经济发展使许多年轻人获得经济独立,独自生活不仅成为可能的选项,社会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不论是要开源节流,还是提高消费,年轻单身人士都把婚姻看成「不划算」的奢侈品。


世界各地的资本主义及消费主义趋势都加速了单身人口的增长。这其中涉及几个因素。


首先,消费主义的兴起,使社会更推崇在自由市场中从事买卖的个体,这些人对家庭承担义务较少。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一些人一心追求自己而非他人的利益,因此偏离传统价值观,转而思考婚姻是否于己有利。事业的重要性提升,与女性的独立与追求自我实现息息相关。许多人更想成为拥有个人品位的独立消费者,对通过两性交往或婚姻关系获得财务保障已渐失兴趣。


其次,资本主义促使人们思考并比较不同生活方式的价值。隐私变成受欢迎的「商品」,而随着收入提高,人们有能力独自生活。资本主义让人们将传统观念放在一旁,依照理性思考来为自己的偏好排列优先次序,并列出重要性。同时,资本主义体系所带来的财富让人们有能力依循自己的价值观生活,现代人通常选择独立而非婚姻,更注重隐私而非家庭生活。


最后,分工及劳动市场的变化创造出新的弹性与机会。人们开始从事家族事业以外的工作,同事不再是亲戚,生育下一代来延续家族事业及供养父母的需求越来越少。在今日的全球化社会中,有些职业需要离开家到外地工作,因此对许多年轻人来说,结婚会是追求事业发展的一项阻碍。


甚至可以说,市场更欢迎单身人士,因为比起家庭单位中的个人,单身人士能消费更多资源。单身人士独自居住,提高公寓租赁的需求,促进不动产市场增长。一份报告指出,比起四口之家中的个人,单身人士消费的农产品多出38%,包装材料42%,电力多55%,汽油多61%。纯粹从经济观点来看,单身人士的物质消费庞大,导致市场不断进行调整以迎合他们的需求,甚至鼓励单身,形成一个循环。


从各大媒体中明显可见这种情况所造成的反应。虽然社会整体仍持续歧视单身人士,但媒体正调整舆论方向,单身人士逐渐成为广告的目标对象,在住房、约会、旅游方面尤其明显。单身人士的消费文化逐渐发展成型,为维持单身提供了更多条件和理由。


此外,受教育程度越高者,越常放弃建立关系,转而追求个人及事业目标。某项研究发现,拥有至少一个学士学位的族群,独居的比例最高(15%),且多数受过一些大学教育。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个人拥有独立与个人主义等价值观,进而较少有结婚成家的压力。比方说,有一份研究发现,教育及成熟认知有助培养包容的心态,提高社会扩展公民权利的意愿,保障不循常规的族群。另一份跨国研究主张,教育在各个国家及文化中皆对推广开明态度有所帮助。即便其他社会重视隐私及独立的程度不如西方,教育仍能影响人们对于交往及婚姻关系的看法。


而教育程度提升,事业与婚姻冲突的可能性也会提高,这在双薪家庭中尤其明显。之所以产生冲突,是因为个人得兼顾各方需求,一面要在职场中寻求发展,一面要建立长期关系,维持事业及私人生活的平衡。


高等教育程度与高收入具有关联性,社会经济地位较高者能够负担独自生活的开销,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关系模式。前面提过,隐私是一项公共利益,高收入者较容易享有,而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也反映出社会经济优势,因此,东亚及北美国家独居的比例较高。


宗教对婚姻的态度逐渐开放


许多宗教社会十分重视礼仪及传统,而这正是组成家庭的基础。他们宁愿较晚结婚,也不愿单亲或未婚抚养子女,且不鼓励婚外性行为。集体主义通常是宗教社会的特征,对维系关系及家庭非常重要。相比之下,没有宗教信仰的个人对于单身抱持较开放的态度,认同个人主义的比例较高,导致不婚或未婚人数攀升。


即便是反对单身的宗教制度也无法阻止人们选择单身。其中一种解释是,虽然宗教一般来说与婚姻有正相关,但宗教对成家、生子及离婚设有严格的限制,可能迫使个人因此放弃婚姻。


更有意思的是,宗教对于婚姻的态度逐渐转向开放,不只体现在社会及个人层面,宗教领导阶层也出现类似的现象。宗教自由化整体上削弱了传统家庭价值,因此各个宗教社群也越来越接受独居、晚婚及离婚者。


科技让人们更多地表达自我

1995年美国热门电视节目《宋飞正传》(Seinfeld)中的台词充分表达了这部剧集对于婚姻的态度:


「婚姻就是监狱!人造牢笼!结婚就跟服刑一样!你早上起床,她在旁边;晚上去睡觉,她还在旁边,连上个厕所都要先问她!」


早在 1980 年代,媒体上就开始出现20岁至30多岁不需要另一半也过得很快乐的单身人士,影响大众对于交往及婚姻的看法。1990年代及21世纪的头10年,美国电视产业开始播出《宋飞正传》《欲望都市》《威尔与格蕾丝》等剧集,让全国人民一起欣赏这些迈入30大关却仍保持单身的人。大众媒体开始赞扬单身女子,其形象从「老处女」变成中性的「单身人士」。


正是因为单身人士及单身生活经历了许多困难,单身人士现在可以在电影、电视及平面媒体中见到自己的身影。大众媒体展现甚至赞扬单身人士爬升至社会的显赫地位,这样一来年轻的观众对于选择单身的生活方式就更有自信,于是又推动了更多人选择单身。


这些节目大受欢迎,其影响力扩展到西方世界以外。非西方的影视剧也同样出现类似的单身角色。世界趋向全球化,很少有国家能逃过个人主义的浪潮,许多社会逐渐接触到与根深蒂固的传统家庭价值观相冲突的生活方式。


现今网络也是另一个接触不同家庭形态及关系类型的渠道。有一份针对脸书使用者的研究发现,脸书的使用频率与负面的关系结果(如冲突、离婚及分居)具有相关性。另一份研究发现,频繁使用推特会增加情侣间的冲突,进而可能导致不忠、分手或离婚。


这些现代的通信方式让用户接触到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挑战着传统及婚姻制度。人们一旦看见其他互动方式能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他们会重新思考亲密关系及家庭状态。剧烈改变的不一定是人类本性,科技发展只是让原本就存在的人类需求显露出来,并提供给人类更多表达自我及追寻基本欲望的方式。


城市化与单身比例提高密切相关


都市的繁荣扩张也导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单身,又有越来越多单身人士居住在大城市。


城市发展带动单身比例上升,这种现象不只出现在西方:有充足的证据显示南亚、东亚、南美等地的单身人士也在向城市聚集。


都市化对于家庭结构及后家庭文化有显著的影响,原因包括以下几点。首先,近几十年经济发展,大城市随之扩张,世界各地的都市人口比例都有所上升。因此,都市的房屋价格升高,而家庭通常需要较大的空间,因此都市环境变得不利于家庭生活。另外,都市提供大量小型公寓,可以容纳越来越多的独居人士,而这样的过程循环不断。


此外,居住于大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这种环境孕育出的多样性扬弃了循规蹈矩的传统价值观。都市具有高度的包容性,鼓励个性,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抛弃了传统家庭价值观。都市化提高了居住模式的多样性,使人们逐渐偏离传统家庭单位,迈向更现代的家庭形式,独居户的数量大幅增加。


离开乡村的国内迁徙浪潮同样促成大城市单身族群的兴起。在世界各地,经济发展及前所未见的地域流动促使大规模人口涌入都市。比起本地人,这批外来者对移居地的人际交往圈并不熟悉,同时又远离家族强加的婚姻义务,因此有更高的概率独自生活,对大城市的社交、性生活、休闲娱乐感到眼花缭乱。这对年轻人来说尤其具有吸引力,他们倾向于追求事业发展及个人探索,稳定的家庭生活并非他们的目标。


同样,乡下家庭的成员如果搬到大城市工作并寄钱回家,就意味着大家庭分居,有时甚至与自己的小家庭分隔两地。对这些通常已婚的人来说,搬到城市使维持关系变得更困难,不过也给了他们探索其他关系的可能性的机会,因此也提升了单身的概率。


都市化及国内迁徙能扩大教育机会并提升财富,这两者如先前所说的,都对单身生活有促进作用。这种效应在城市这种性别高度不平等的地区尤其明显,因为女性在这里能有更多发展机会,也对独自生活感到更自在。


国际移民也提升了单身比例

国际移民也促成了单身人口的上升,原因有这样几点。第一,移民(尤其是难民及经济移民)通常独自前来寻找工作机会并汇钱给家乡的亲人。这可能会推迟婚姻,因为他们必须适应陌生环境,克服在异国他乡生活的困难,并在寻找伴侣的同时摸索新文化。


第二,城市提供新移民更开放、更就业导向的社会,并不关注个人婚姻状态,成家与否。


第三,难民的国际移民浪潮通常性别失衡。


第四,国际移民原本的目的是追求经济发展,不过后来融入了社会因素,他们可以在移入国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这些移民远离家族及家乡后,不必再被传统观念束缚,可以更自在地选择单身,舍弃婚姻。


单身不是过错

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在其1964年的国情咨文中向贫穷宣战,为此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不过许多政策专家及研究者认为,至少在成本效益方面,这些措施未达预期效果,美国的贫穷率一直居高不下,仅偶尔有小幅下滑。


有人认为政策之所以成效不明显,单身人士是部分原因。在抗贫计划开展后的辩论中,有人指出比起单身人士,已婚人士的财务状况更好,更有能力抚养孩子,贫穷的概率较低,至今这种想法依然存在。因此有些人做出结论,要对抗上升的贫穷率,其中一个方法就是鼓励交往及结婚。


不可否认,在约翰逊总统向贫穷宣战的50多年后,仍有人责怪单身人口。


这种想法的问题在于,忽视了单身本身的成因复杂。前面已经说过,人们选择单身的原因众多,也愿意付出相应的代价。许多人不论经济状况是否稳定,都选择单身,舍弃伴侣。独立自主及个人主义,再加上教育及自由化,都促使个人选择单身的生活方式。


单身趋势逐渐增强,促成原因包括人口变化、女性社会角色的变迁、离婚率提高、经济发展、消费主义兴起、宗教变迁、文化变革、都市化及移民迁徙。在这些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单身人口变得不可忽视。


我们必须进一步学习如何从单身生活中获得喜悦与快乐,如何在自主、自愿地选择单身后,生活得幸福。


编辑 | 毛洪涛   主编|王滔   
编审|陈润江   顾问|王淑琪
合作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为什么我们又爱上了这些小城地方菜?长期没有夫妻生活的家庭,都在靠什么维持婚姻?上野千鹤子对谈风波:“女性主义者”该怎么谈婚姻?“为什么我们还能活着?”房产科技创业者们绝境重生后的复盘量产甜蜜:为什么我们无法停止吃糖和变胖?为什么相爱的两个人,却没有好婚姻?看完这部豆瓣8.6分电影我突然懂了为什么我不再推荐枚举策略模式?为什么我们看不惯《阿凡达》的故事?巴黎,巴黎(9)为什么我们总是在一段有害关系中纠缠不清?为什么我们买不到退烧药?为什么我们要缅怀共和国英雄——张富清?为什么我们要去支持他人?为什么我们还需要亲密关系?10个关于爱的真相费孝通:为什么我们总说乡下人“土”?看完《狂飙》,为什么我们最后都爱上了大嫂?华人注意!能救命!如有这症状快打给家庭医生!“如果他们不打电话,他们不会醒来。”“父母皆祸害”?为什么我们为孩子付出所有,却换来被子女视作“仇敌”的结局?艳照被曝光,中国女篮知名球员陷入小三门!插足别人婚姻?【健康】湿巾有毒?为什么我们应该减少使用湿巾?欧美的医学家没人敢说本国阳性9成无症状,为什么我们的医学家敢对话耶鲁大学法学院院长:为什么我们必须退出《美国新闻》的法学院排名?巴黎,巴黎(8)中国新冠为什么这么多人发烧?日本啊,日本(十一)利休之死教育部长怀进鹏最新演讲:我所憧憬的教育未来2023 年了,为什么我们还需要“非法的” Sci-Hub ?2022我飞越三洲(3)华盛顿DC宝藏多多人到中年,无性无爱的夫妻,都在靠什么维持婚姻?看完惊醒!长期没有夫妻生活的伴侣,都在靠什么维系婚姻?为什么我不再禁止给孩子吃零食了?“为什么我要花这么多钱?”妹子怒斥机场各种给小费行为,质疑为什么托运行李都要给小费?《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可以是温床,也可以是牢笼,这才是真实的婚姻李玟亲斩11年豪门婚姻?情人节突认:离开最好的安排为什么我们没有选择全民发钱?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