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可以是温床,也可以是牢笼,这才是真实的婚姻
最近追了一部台剧,《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片子由5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讲述了一种不一样的婚姻。
目前更新了三个故事,其中最吸引我的是第二、三个故事。第二个故事讲了亲密关系与自我之间的矛盾;第三个故事极为讽刺的讲述了“到了年龄就要结婚生子”这一传统观念对女性的束缚。
两则故事都加入了不同的科技元素,让故事极具想象,又透着一丝荒诞。
在家庭中想要维系自我,可能吗?
第二个故事名叫《尾号1314》。
在这则故事里,有一对异地了很久的夫妻。妻子在英国一边带娃,一边读博;丈夫则留在台北,以开牙医诊所为生,赚的钱很大一部分都用来支付妻子和孩子在英国的学费和生活费。
到英国读建筑学,一直是妻子的梦想。
最开始,丈夫是真心全力支持她的,他本以为,妻子读完硕士,就会带着孩子回来和他团聚。但没想到,妻子的“野心”就像被火点燃的纸团一样,在一点点蔓延。
硕士毕业之后,她又继续选择留在英国读博士。并且还希望自己博士毕业后能先在英国找一份工作,干上两年,积累一些海外工作经验,增加一些竞争力再回台北。
一年又一年,妻子和孩子像大雁一样,飞回他的身边,又再飞走,他那颗最初支持妻子做自己的心慢慢厌倦了、失望了。
他不想再做一棵“摇钱树”了。
他的心里早已失衡。“那既然妻子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我也去做吧!”于是,丈夫关停了牙医诊所,卖掉了台北的房子。
他回到老家,买了妻子曾经很喜欢的独栋别墅,打算一边写作一边等妻子回来。
他的小“计谋”成功了。
没和妻子提前商量就做了这么大的决定,果然把带着震惊和愤怒的妻子从英国召回。
妻子当然很生气。
她眼看着自己的计划,就这样被打乱,看着自己离既定的目标越来越近,却因为丈夫的决定而被牵绊住了前行的脚步,又不甘又委屈。
她不懂,为什么丈夫都支持了她这么多年,这最后的一两年就没法坚持了呢?
有人觉得妻子自私,只想着自己。但她还是选择把两个孩子带在身边,她想要在实现自我的同时,也履行母亲的责任。
一拖二在国外,还要读书,妻子的日子有多难过也可想而知。尽管丈夫在钱财上保证他们的衣食起居,但照顾孩子、一日三餐、督促孩子的教育这些问题,做起来一点都不简单。
妻子说,自己经常和导师上课讨论到一半,就接到孩子学校的电话,只好立刻和导师请假赶过去顾孩子。而那些论文、课题,就只能等孩子们睡了,再自己熬夜完成。
“这么多年,我每天都只睡不到五个小时”。妻子对丈夫说,“我虽然在用你的钱,但照顾孩子、做家事也是我的某种工作,那些钱我并没有白拿。”
这话听起来有些刺耳,但仔细想想也没错。
妻子也在实现自我的同时,尽可能的兼顾家庭责任。虽然前期可能没有经济收入,只能靠丈夫的钱维系,但一旦找到了工作,再加上海外留学的经历,想必以后回台北的就业前景也还不错。未来在经济方面对家庭的贡献,不见得比丈夫少。
但即便如此,做一个为了学业和丈夫异地的妻子还是被牢牢地打上了“自私”的标签。
我在想,如果做出去英国选择的是丈夫,大概率不会背负这样的标签,还会因为把两个孩子带在身边而被评为一顶一的好父亲吧。
你看,在家庭关系中,其实两个人想要追求自我都挺难的,但更难的一定是女性。
她们身上背负的责任和角色太多。
她们是女儿或者儿媳,要充当照护者;她们是妻子,要充当家事料理者;她们是母亲,要充当养育人。所以她们的那个“自我”,需要拨开这层层角色枷锁,才能显露,才能站稳。
但感觉,那样保留下来的“自我”也定是褪了一层皮的自我。就像剧中的妻子那样,她太不想放弃自己马上就实现的目标,但她也不想伤害丈夫,想做一个对大家都好的决策。
不管是剧中,还是现实,这样的僵局都是无解,并没有对大家都好的“万能解法”,这其中一定有人要退一步,才能破局。
步调不一致的婚姻,还能继续吗?
其实在这段婚姻里,丈夫也并没有什么错。他只是渴盼着全家团圆,希望自己爱的人陪伴左右。
他希望自己被爱人看见的需求,快要把自己吞没了。讽刺的是,他获得解救的片刻时光是一个AI客服给予的。
妻子还是希望丈夫能继续开诊所,所以偷偷背着丈夫订购了新的牙医美容器械,想帮丈夫的诊所做转型。
丈夫得知后生气地给器械公司打电话退货。接电话的客服非常温柔,不仅陪丈夫聊天,还告诉他“只要你需要,我都在。”
这再平常不过的几个字,让丈夫重生了。终于有一个人,看到了他被需要的情绪。
当他急急忙忙寻到器械公司,想要见上客服一面的时候,竟然被工作人员告知,那位客服只是他们设计出的AI机器人,各种特性都是专门为了满足客户需求的。
如此反讽,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问题,竟然由一个没有情感的机器人解决了。而最亲密的枕边人,却成了不懂自己的陌生人。丈夫一时觉得自己像被愚弄了一样,再次坠入深渊。
唯有写作,才是救赎丈夫内心苦闷的一剂良药。书写也让他看清了自己内心更为真实的恐惧。
比起家人离散所带给自己的寂寞,他更害怕的是自己被妻子甩在身后。
他曾经去英国探望过妻儿,在那里他完全融入不到她们的生活中。她们讲的事情、说的笑话、参加的Party都是他不了解的陌生世界。在台北,他好歹是牙医诊所的老板,有着被人需要的感觉。
但在英国,他感受到的,是与妻子和孩子的格格不入,他像一个被丢弃的“废物”一般。
这也是为什么他支持不去英国,而希望妻子带着孩子回来的原因。
而且,妻子学业有成,得到教授的赏识,人生就像登上了上升阶梯一样,一步步越走越高。但他却一直在原地踏步,他觉得他落在了妻子后面,越来越远。
他们在婚姻中的步伐,早已不可能再一致起来。
顿悟了这一点的丈夫,明白了自己所爱之人,注定要离自己越来越远。
那个把给妻子买的第一台车的尾号写成1314的男人,最终放弃了想和爱人一生一世的念想。那一刻,他决定放手,和妻子分开,让妻子去过她想要的生活。
故事的结局充满了宿命般地隐喻。
刚送走了妻子和孩子的男人,看着孩子传给他的视频又有些后悔。他发动车子,想去机场追她们。但开到半路,车就抛锚了,他只好叫了拖车来。
他和那辆老旧的汽车一起坐在飞驰于隧道里的拖车中,只是行驶的方向与妻子去机场的方向刚好相反,他与妻子的距离越来越远。
背道而驰的婚姻,终究会走向分崩离析。
给你讲个恐怖故事,“如果女人到了三十五岁还没生育,就会变成老太婆”……
《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中的第三个故事,名字叫做《恭请光临曾贾府喜事》。
故事中有虚构的科幻感,也有腹黑的反讽。
故事虚构了一种病,那是一个35岁女性如果还没生孩子就会得的病:中消症。
“中年消失症”指的是跳过中年期,直接迈入老年期。也就是说35岁的女孩子,容颜和生理机能都会迅速衰老得像一个老婆婆,之后慢慢走向死亡。
简直噩梦了是不是?但也不是没有“解药”。女性可以选择生一个娃,或者在35岁来临之前提前注射一款疫苗来避免中消症。
但疫苗有副作用,会引起女性严重脱发。而且,也有一部分人,打了疫苗也不管用。
女主安安还差三个月就35岁了,还没怀孕的她如临大敌。她需要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完成她的受孕作战计划。
她有一个交往了两年的男友,但偏偏她爸爸是“真神教”的虔诚信徒,完全不能接受女儿未婚先孕。所以她想要怀孕,就先需要和男友完婚。
但偏偏男友的妈超级难搞,男友又是个“听妈妈话”的妈宝。想要结婚的安安就必须答应婆家一系列无理的“婚前协定”,比如结婚后立刻辞掉工作,安心在家抚养小孩。
安安是名空姐,她当然不想放弃自己大好的职业,但不结婚生小孩,她就有可能患上中消症。
尽管她早就打了疫苗,头发早已掉光了,每天顶着假发生活,但她依然不敢冒险,成为疫苗不起作用的牺牲品。所以,结婚、生娃成了一场生命挽救大战。
其实,宛若绝症的“中消症”、认为未婚妈妈是不洁净的“真神教”,这些在故事中被虚构出来的,带着魔幻色彩的元素,却都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在女性身上的一道道枷锁。
过了三十岁还未结婚生子的女性,每天要承受着来自亲人催婚的种种压力。
那些大龄未婚未育的女性,被外界称作“人生带着缺憾”;而某种时刻,大龄未婚未育甚至成为攻击女性的“最佳武器”,不论你本身多么优秀、事业学业多么厉害,都依然要忍受着大龄不婚不育的歧视和流言蜚语。
这些语言暴力、偏见,何尝不像剧中的“绝症”那样,对女性有着类似的伤害。
剧中的安安历经了各种波折,终于如愿在35岁之前完成了婚礼。但其实,男友只不过是她规避“中消症”的工具人而已。
她真正爱的,另有其人。而且,是一个女孩子。她违抗不了父亲的极力反对,只得寻一个条件还不错的男人嫁掉自己。
在安安结婚后不久,那个心爱的女孩子就因为“中消症”去世了。
安安在婚礼之前,得到了一款神奇的“完美婚姻项链”,项链有改变自己感官的功能,可以屏蔽不想听的话、不想看的人。
购买这款产品的很多人,都是依靠它在和老公或者婆婆吵架时改善自己的情绪。
但安安却靠着它,硬生生的把老公想象成了她心爱的女孩子,靠自我欺骗维系这“工具”一般的婚姻。
整个故事,在最后的结尾就像一个黑色幽默一样,充满了讽刺的味道。更可怕的是,这样略显荒诞的故事,也竟然让人时时觉得和现实似曾相识。
那个虚构的“中消症”,像极了《使女的故事》里的样子,让一个鲜活的、充满生命力和无限可能的女性,分分钟就沦为行走的子宫。
短短两则故事,像婚姻的万花筒,照见了婚姻中的种种不堪与矛盾。
维系婚姻与坚持自我、女性与婚姻、家庭、育儿的关系,当这些问题产生矛盾,或者失衡,便会像暗器一般,隐藏在亲密关系中,成为婚姻这件华美袍子底下的虱子。
婚姻,有着一体两面,时而温柔,时而残忍。它可以是温床,也可以是牢笼。
我倒一直坚信,婚姻不等同于爱,它是更漫长的“行为”,也需要更高的“业务能力”去维系。
谁又不是这座围城里的学生,且行且学呢?
-END-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原创文章
【游记】日本、迪士尼、长隆、三亚、滑雪
【阅读】科学、英语、古诗、思维、语言
【心理】分离焦虑、安全感、T2、慢热、专注
【睡眠】抱睡、奶睡、夜醒、安抚、小睡短
【情绪】戒吼、管教、抑郁、听话、 情商
【养育】牙齿、性教育、厌奶、如厕、喂养
【游戏】玩具、绘画、早教、儿歌、陪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