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手记|土耳其震区镜头外的故事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图&文 | 于楚众(发自加济安泰普)
当地时间2023年2月6日凌晨4时17分,土耳其南部与叙利亚接壤处发生7.8级强烈地震,消息瞬间传遍世界各地,一幅幅被灾难摧毁的真实画面,以及当地人民悲怆的哭喊,让曾经经历过汶川地震的我们感同身受。
2月7日的选题会上,三联生活周刊果断决定派记者前往土耳其进行报道,作为一名老记者,且有汶川地震的采访经验,我义不容辞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准备时间只有一天,签证、核酸、换外币都来不及预约,震中的情况甚至没时间去详细了解,也不知道具体会遇到什么问题、在哪里吃、住。家里人帮我准备了方便面、榨菜,又紧急购置了睡袋……忙乱中又不断传来余震的消息,从精神到动作都无比紧张。
尽管准备得慌乱,2月9日清晨,我和同事还是准时从北京出发了。历经三次转机、飞行两万公里、耗时35个小时,我们抵达了土耳其的开塞利。这里距受损最严重的安塔基亚还有500多公里的车程。终于坐上车前往震中,最后一丝余力也耗尽了,我们都瘫卧在后座睡死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伴随着喧嚣与嘈杂声,翻译把我们叫醒。已经是午夜了,车窗外火光冲天,涌动的人群穿梭不停。恍惚中慢慢清醒过来,距离震中越来越近了。
拿起相机走下车,这里是路边的一家餐厅,热心的老板和当地志愿者把这里改为“全天候驿站”,为灾民们提供食物、热茶和烤火取暖……一波波灾民不断涌向这里,稍作停留又继续启程。不同年龄的志愿者们屋里屋外忙个不停。
2月10日,沿着地中海东岸一路向南,呼啸的救护车不断在身旁闪过。
我们途经的第一处受灾现场是伊斯肯徳伦海港,尽管地震已经发生超过72小时了,燃烧仍在继续,浓烟在数公里外清晰可见,焦黑的废墟上弥漫着刺鼻的味道。
我们在这座城市的一处民房坍塌处停了下来,轰鸣的挖掘机配合着各路民间救援队在尘土飞扬的废墟中24小时不停寻找着,我爬上废墟,看到一名没有任何防护的当地救援人员,满脸尘土的他不放过任何一处楼板缝隙,我不知道下面是否有他的亲人朋友,我不敢去打扰他,怕浪费他的一分一秒。
连夜,我们赶到了安塔基亚救灾大本营,这里是一处空旷的体育场,周边被刚刚长出青苗的麦田包围着,各国救援队和灾民都汇聚于此。接下来的几个夜里,我们白天外出采访,夜晚就回到大本营,睡在车里。
2月11日,被漫天尘土包裹着的安塔基亚城逐渐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座拥有2300年历史的城市,沿着城中Asi(Orontes)河放眼望去,东西两岸几乎没有一栋完好的建筑,尤其河西岸的现代化城区更为严重,鳞次栉比的高楼大面积坍塌与倾斜,一副副白色窗帘从变形的窗中飘出来,惊魂未定。
似是末日,但人们除了前行,也别无选择。一个“幸运”的七口之家互相搀扶着,拖扛着行李在逃离,队伍中的男孩紧紧抱着一个大熊猫布偶不舍得丢掉,孩子的爸爸在地震中右眼严重受伤,但仍然扛着家里最重的行李艰难前行。他们的下一站是哪里不得而知。
带来希望的,依然是世界各地的救援队。我们在香港机场转机时遇到了从福建出发的蓝天救援队;在新加坡转机时与新加坡救援队员一起前往伊斯坦布尔;在灾区救援现场又见证了的平澜公益救援队成功施救了遇难者;还见到了一位年过七旬的英国老人带着搜救犬,独自穿梭在坍塌的楼体中,不放过一线希望……
即使如此,在如此巨大的灾难面前,搜救的力量依然是杯水车薪,整座城市已全面瘫痪,一切补给都要来自外部援助,来自土耳其四面八方的爱心人士与企业也在积极自救,他们源源不断地送来一车车生活物资。部分餐厅老板甚至带上炊具,不惜路途遥远为灾民们现场制作食物。
夜里,守在废墟上的人们纷纷燃起了柴火取暖,忽明忽暗的火光映衬在人们脸上,那是巨大的悲伤,也是微薄的希望。就在这篇手记刚刚准备发出的一刻,余震又发生了……
排版:飞飞/ 审核:同同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