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时代,学习就不用死记硬背了吗?
最近一段时间,由于ChatGPT的推出,很多人被当前顶级深度学习算法的能力震惊。
进而,很多人开始质疑,认为中国教育总是追求死记硬背,所以中国的学生很快就会被ChatGPT所取代。
但是,我不得不说,首先,中国教育的核心其实并不是死记硬背;其次,记忆性的学习和重复性的练习,并不会因为ChatGPT而消失。
很多人对于思维、对于创新和教育都抱有一种错误的看法。他们认为,良好的教育是不需要记忆多少东西的。良好的教育就是教会人方法、理念,就够了。
在这些人的看法中,教育仿佛就是在人脑中塑造一台“思维机器”,而需要记忆的知识只是这台机器的输入原料。也就是说,只要有了这台机器,需要特定的思维结果的时候,只要现场能查到相应的知识,就足够了。人们可以随时获取知识原料,输入机器,然后产生良好的思维结果。
按照这种想法,只要有良好的手段来即时查找信息,那么知识的记忆就是完全不必要的。围绕知识记忆的学习,也将被完全淘汰。
我不得不说,根据我这么多年的学习和思考的经历,这种想法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与其说,我们脑中可以存在某种脱离了记忆性知识的“思维机器”,不如说,记忆性知识是土壤,而思维、方法论等等最具价值的教育成果则是这土壤上成长出来的参天大树。没有记忆性知识,所有的思维和方法都是无本之木——或者更可能的是,它们根本就长不起来,就算发出嫩芽也会半途夭折。
当然,这并不是说现在在国内一些地方流行的过度内卷的教育模式是正确的。记忆性学习和重复练习,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就是在浪费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两者就是没有必要。
这个道理和创新是一样的。过去很多人会以为创新就是精英人物的灵光一闪。但这些年,大家越来越理解,创新从来不是某种完全随机发生的或是完全依赖高超头脑的东西,而是必须扎根于大量的实践、学习,是在大量的事件、数据、感性认知之中逐步建立的关联和推理。
商业界推崇的所谓“洞察”也是一样。没有大量的横向和纵向的阅历,洞察并不会凭空产生。天才只是效率比常人更高,他们可以在更少的知识上建立认知和方法,但也不能无中生有。
所有我们认为高超无比的思维和方法,总是必须基于记忆性的知识和重复的练习才能逐步形成。甚至说,连方法和思维方式本身也是需要记忆的。
而且,教会方法就可以了?
这就是开大玩笑了。多少人看完自我提高类书籍以后都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呢?是没看懂方法吗?
我们举个特别简单的例子:乘法的学习。
中国学生必须死记硬背九九乘法表。美国公立教育呢?总是试图搞一些“理解性”的奇技淫巧。看似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比如小数乘法:
比如粗浅的一元一次方程计算。
当美国孩子理解了乘法之后,美国的公立基础教育往往并不要求他们进行大量重复性的练习——除非你愿意上一些课外数学培训班。
其结果就是,不少美国孩子不能熟练完成计算,稍微复杂一点的计算就是一算就错,进而对于数学缺乏信心。
“就算只有根木棍,我都能算出来,无非时间长点还是短点。”
和
“只要有计算器我就能算出来。”
是截然不同的。
很多美国基础教育出来的年轻人,对于数学是完全缺乏信心的。有很多人甚至认为,基础数学学不好是正常的。这些人进而无法理解稍微复杂一点的科学技术,对社会中稍微用到一点数学概念的分析都看得云里雾里。他们往往会把科学技术以及技术产品神秘化,而神秘化又往往会导致恐惧和排斥。你指望这些人能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社会里的合格的公民?
这还是特别浅显的一些东西。
你看我国这些年的高考变革,越来越倾向于知识的运用,而不是单纯知识的记忆。这是正确的方向。当然,目前有很多学校试图用刷题来解决问题,也就是通过重复练习和记忆那些知识在各次考试中的运用方式来获得高分,这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值得改进的问题(当然,这并不是根本问题,根本问题还是基础教育水平不高、高低差异大、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等等)。
脱离知识记忆,学生不可能学会方法/思维方式。脱离重复练习,学生就不可能掌握方法/思维方式。
记忆性知识和重复练习,当然不是学习的全部,但却是所有学习的基础。过度重视、舍本逐末,并无必要;斥之为无用,也失之偏颇。
ChatGPT可以帮助你快速回忆一些知识,帮助你定向找到一些知识。它是学习、工作的良好帮手。但本质上,它不能大幅度取代知识的记忆,也不能颠覆目前的教育模式。
下次有空再聊聊ChatGPT的潜力和对劳动市场的冲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