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丨分享故事,交流观点,嘉宾热议“留学报国与坚持立德树人”(二)
中国科学院大学以研究所为办学依托,与遍布全国的110余个研究所形成实体矩阵式结构体系,组成独特的科教融合大学校,实施“科教融合”办学体制,为国家提供重要人才支撑并涌现出重大创新成果。我们成立中丹学院、“一带一路”国际组织联盟等国际科技交流平台,积极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新格局,深入推动教育融合,提升性能、深化合作,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更多高端和紧缺人才。我们将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和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奋斗、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勇攀高峰,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的创新贡献。
八十余年来,西北工业大学培养了一批批杰出人才,为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卓越贡献。当前,受到国际形势影响,计算机产业自主可控、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仍然是计算机学科的时代使命。面向国家战略计算需求,面向计算机科学未来发展,我们要续写“西工大现象”,培养计算机领域拔尖人才任重而道远。
为满足国家对基础领先人才的需要,学校建立了康继昌智能系统班,和华为共同建立了华为鸿蒙操作系统班,获批了计算机科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2.0基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强调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全球视野的培养,为学生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培养学生面向未来、敢为人先的精神,承载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的历史重担,推动社会进步、引领人类发展。
用情怀浇灌希望,用科技创造未来。新时代的教育需要我们的力量,需要有敢为人先的意志力,需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作为矢志报国的归国学者,我一定会把来自于党和国家的这份关爱之情,传递给我的学生,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做有理想信念、有报国情怀、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当好新时代学生的品格之师、学问之师、精神之师,为他们传道解惑,为他们照亮前程,不负时代的期许,不负组织的关爱。在“报国兴乡”之路上,本着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原则,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社会转型,为吉林省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数字化产业空间布局、“一主六双”、专精特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留学时,凭着“死磕”精神,提前完成了博士学业,进入世界顶级的大数据公司。回国后,我到大学校园教书育人。在科研层面,我坚持走研制自主核心技术的路线,奋力追求高新技术的中国性,先后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计算架构方面,从难题、难点空白出发,以死磕困难、硬啃骨头的心态,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扎实做好科学技术研究,不走捷径;在教书教师育人层面,我始终以科技报国为主旨培养学生,并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竞争,多次带领学生身披五星红旗登上国际舞台领奖;在推动广东省参与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的建设过程中,我三年往返韶关150余次,仅2020年往返韶关的里程就超3万公里。接下来也将持续为广东省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大数据产业发展建言献策,提供技术支持。
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这值得思考。所有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因此必须通过教育创新培养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教育创新是未来社会最重要的引擎。我的梦想是以教育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让我国的教育屹立在世界创新教育前沿,培养越来越多人才,让我们的孩子可以保持好奇,成为全球化的卓越人才。强富美高的新江苏,呼唤更好更优质更具创新性的教育。
光华教育集团致力于在中国打造一流的国际教育机构,自强不息,培育强势教育品牌。光华实施“专家办学”,汇聚强大的师资力量;实施个性化教育,注重每个学生的成长,塑造学生的品格,使他们成为未来中国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和栋梁之材。
自主培养适应新时代国家需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为培养科教融合的拔尖人才,南京大学对一流学科支撑的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进行了思考和探索。2003年,南京大学启动筹建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2007年首次提出实验室本硕博八年制实验班的构想,并于2009年开始运行。
如何利用一流学科做支撑,探索拔尖人才的培养新模式,我们的做法是:实验班不拘一格选人才,通过学分和面试综合判断,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依托国家实验室(筹)等多学科平台,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同步配置导师团队,包括学业导师、咨询导师和学术导师,由院士、长江学者、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等优秀师资担任,从学生特点出发为每个人“量身打造”科研计划,允许学生在不同的课题组间“流动”,以自由的氛围激发学术火花。从创建以来,实验班培养出一批批非常优秀的青年人才,普遍表现出报效国家意识强、个人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强等特点。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