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不掉!天量大基建,来了公众号新闻2023-02-22 10:02转载自 | 城市财经作者 | 子非鱼经济引擎启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还是老三样,消费、出口和投资。目前能够指望的、确定的,只有投资,新一轮天量大基建已经启动。2月21日,浙江268个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6808亿元。其中,千项万亿项目59个,总投资2897亿元;总投资100亿元以上项目10个,总投资1603亿元;山区海岛县项目共计63个,总投资1313亿元。自2016年以来,浙江组织开展了14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而本次是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后,浙江举行的首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也全面吹响了“千项万亿”工程的集结号。一口气发起了6808亿投资,这还只是占浙江省2023年重大项目投资计划的70%,按照浙江省定下的目标,今年将达到1万亿。去年浙江计划投资10972亿元,而最终完成了14300亿元投资,今年虽然计划投资1万亿,但增速目标是6%,可见,浙江今年的大基建力度会比去年更大。除了浙江,目前已经公布投资计划的14个省市中,河南、江西、广东的投资计划均超万亿,河南更是直奔2万亿而去。而且,从增速来看,有4个省与自治区增速超过了两位数。这意味着,2023年注定是一个基建大年。没办法,当此消费乏力,出口受困的背景下,只有大基建最确定,最能扛了。毕竟,这条路,我们驾轻就熟。经济复苏依赖路线已经很清晰从目前各方的行动来看,2023年中国经济复苏的路线依赖,已经非常清晰:印钞+大基建+复苏房地产。2023年,复苏经济是头等大事。在去年年末召开的总结2022年经济发展和布局2023年经济发展目标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官方明确表示:"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突出做好稳增长...工作"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2023年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因为,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稳定就业,才能稳定民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更决定了社会的稳定。当下的就业压力非常大。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预计升至1158万,创下历史新高。而去年受疫情影响下,还积压了很多未就业的人群。同时还有去年很多被裁员的人。具体的就业需求要远高于1158万,大家细品吧。要化解这么多的就业需求,无论是延迟就业,让毕业生考研,或者让毕业生考编、考公、考事业单位,都得不到根本性解决。财新网梳理过,扣去考公、考研的人群,市场还将有700至800万的大学毕业就业需求,再加上去年积压的就业需求,今年的就业需求规模仍在1200万以上。唯有依靠经济增长来解决,才能根本解决。中国GDP增速每提升一个点,就能增加200万左右的就业。也就是说,今年要解决如此庞大的就业需求,GDP增速至少要在5.5%以上。目前,全国增速目标需要等到今年两会来揭晓答案。地方方面,24个万亿GDP城市中,广州、重庆、青岛、长沙、郑州、泉州、杭州、东莞、武汉、南通、成都、宁波、合肥、福州、上海、深圳、济南等大部分城市的目标都在5.5%以上。全国平均增速要完成这样的增速,就需要马车发力,尤其是固定投资,也就是大基建。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到,经历了去年疫情的蹂躏,投资已经成为拉动经济的最有力马车。出口:2022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7.1%,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消费:2022年,最终消费支出超过60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2.8%,拉动GDP增长1.0个百分点。投资:2022年,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0.1%,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从目前的情形来看,民众的买房需求仍低迷,消费欲望仍不够强烈,大家仍忙着存钱,而不是消费。1月份的金融数据显示,与房贷相关的中长期贷款增加2231亿元,同比少增了5196亿元,反映房地产投资依然萎靡。出口方面,受制于俄乌战争和全球经济疲软,全球外贸需求仍在底部,财新网披露,目前上海港、广州港等全国大港口空集装箱堆积如山。在这种背景下,想要经济能够达到5.5%以上的经济增速,只能依靠确定性更高的大基建以及房产复苏来推动。而这就需要大量印钞,所以2023年经济复苏的依赖路径已经非常明确:印钞+大基建+复苏楼市。印钞方面:1月份广义货币(M2)余额273.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创下2016年年中以来最高水平。要知道,2013年3月,M2首次突破100万亿;之后花了7年时间,在2020年1月站上200万亿;3年后的今天,M2已突破273万亿,年底很大可能突破300万亿。央行已经开启了快速印钞模式。大基建方面:央行开启的快速印钞,很大程度上都流入了大基建。央行公布的1月份金融数据显示,1月份贷款增加4.9万亿元,同比多增9227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2572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68万亿元。也就是说,1月份新增的贷款95.5%都流入了企(事)业单位。企(事)业单位主要是央企、国企借钱投资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据Mysteel不完全统计,2023年1月,全国各地共开工11635个项目,环比增长189.5%;总投资额约93819.2亿元,环比增长243.7%,同比增长93.0%。复苏房地产方面:1月份央行和银保监会就要求,新房价格连续下跌3个月的城市,可以自主决定利率下限。同时,2月20日,证监会发布大招,推动“启动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这一点,在本号昨天发布的《中央部门定调!超强救市大招,落地了》(点击此处可查看),在此就不再过多赘述。简单理解,就是官方在借助富人的资本,注入楼市,撬动楼市,推动楼市成交量复苏。大基建利好楼市,但利好有限今年推动的天量大基建,仍是以传统的大基建为主,也即建设高铁、地铁、公路等。按照广发宏观的数据,新基建(5G,新能源等)占比只占15%。换句话说,传统基建占比高达85%。而传统基建与楼市,则是相生相爱、一荣俱荣的关系。逻辑在于两点:第一,大基建需要举债,地方债的偿还最终要依托卖地收入,卖地收入则需要依托楼市复苏。第二,大基建本身是完善城市配套,提升城市市容市貌,对资产价格的夯实不言而喻。比如地铁、学校、医院、公园等配套设施建设,必定会对片区内房产产生正向推动作用。2008年和2015年开启的大基建,都产生了同样的效果。这一次,会不会走出同样的路线?本号以为,这一次有很大不同。第一,大基建本身的效益在降低。正如有专家所说,大基建的时代正在远去。有组数据可以佐证:2022年,国有控股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上升至10.1%,但是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下降到3%,国有企业利润同比下降5.1%。固投两位数增长,利润却在下降。第二,人工干预。有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大概意思是说,无论启动的大基建还是复苏楼市的举措,都是为了让房地产市场回到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来。如果本轮上涨过于挑战了“房住不炒—疫后重建“的平衡,那么,难免出台雷霆政策雷霆雨露,俱是天恩。但是,天恩浩荡,必须泽披万民。必须承认,今次房价如果再次上涨过多,会构成对我国战略转型的重要制约,至少,一是形成进一步的阶层板结,扩大的贫富差距,这不利于人才的向上流动,反过来其实不利于科创;二是,进一步挤压“消费”,也不利于内需。这与我昨天文章中的观点不谋而合。房价如果进入新一轮大涨,会加剧中国贫富差距,会激发社会矛盾,让生育率变得更低,让养老压力变得更大。所以,官方一定会努力做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平衡房价的负面波动。第三,没有大波动的力量。印钞速度加快,只是好了中产以上人群,他们可以有更低的利率来买房投资。但这批人毕竟是少数,中国月薪超过5000需要纳税的人只有1.4亿人,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年收入超百万的人数合计不超过50万,要知道四大一线城市的总人口8300万。换句话说,尽管房价经历了2022年的全面调整,但中心城市的房价只是从超超高价跌至超高价,对于普通民众仍是遥不可及的梦。普通民众只是空有需求而已,没有实力来支撑。房价没有这大部分的民众来买单,仅仅依靠富裕基层,根本玩不转。所以,本号认为,印钞+大基建+复苏楼市的经济复苏路径,最终反映在楼市上的,只是核心城市的核心板块的回暖。大多数城市与回暖无缘。商务合作 | 加微信:JinjiaoBD千山万水总是情,点个在看行不行▽▽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严选好物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