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遭遇“反向吐槽”,这届年轻人开始抓狂:要拿什么和手机抢父母
来源:蜂虻(fengmeng2019)
“都一大把年纪了,还这么贪玩!”
周末回家,我本想和父母说说话,他们却人手一台手机,玩得不亦乐乎。
以前踏入家门,爸爸会准备好饭菜,妈妈会切好水果。
自从他们迷上短视频后,每次回家看到的就是这样的画面:
爸爸一改往日严肃的形象,往沙发上一坐,划着手机屏幕,笑得像个孩子;
妈妈也不甘只把“强身健体”挂在嘴上,每天能转发十多条养生秘籍到家庭群里。
而我,成了家中“没什么人搭理”的存在。
就像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孩子在身边,父母却在玩手机。
这届年轻人,在外辛苦打拼没少受委屈,回到家还要被“孤立”,说到底,都是手机惹的祸。
这种现象并不鲜见,网上随处可见对父母的各式吐槽:
还有更搞笑的:
除了视频“连环刷”,更有甚者,自从有了手机,在父母心中,儿女似乎成了“外人”。
当年轻人开始意识到陪伴父母的重要性时,一些父母却开始嫌弃子女“多管闲事”。
这种“子欲养而亲不理”的家庭氛围,似乎在这些父母与孩子之间筑起了一面很难逾越的高墙。
有人问:“我们该怎么和手机抢父母?”
网友的一句话直击痛点:
“早知道岁月从不留情,就应该在奔忙的日子留出间隙,多陪伴父母。”
有人说,当代年轻人享受的时代红利就是精神、物质都很富足。
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的父辈所欠缺的:他们早年缺少精神养料,晚年又少了情感支持。
有数据显示:约16%的老年人熬夜观看短视频,还有15%的老年人因为刷视频而打乱了生活节奏。
因此,当虚拟的“快餐式文化”嵌入生活时,那些不被儿女理解的无力感和孤独感,渐渐被网络社交的归属感所取代。
想起不久前在网上看到的一条视频,感受颇深。
画面中,一名女子接到陌生来电后,在对方的语音引导下,用手机进行转账操作。
眼看支付宝里的1200元就要被“套路”进骗子的口袋,屏幕上跳出了一条防诈提示,引得一旁的儿子发起牢骚:
“系统都这样提示你了,你怎么还信呢?”
可她仍不以为然,觉得儿子平时不关心自己,现在一惊一乍,就是在和她作对。
就连反诈软件提示的异常操作,也没能阻止她继续人脸识别。
结果在她成功完成转账后,联系方式就被骗子拉黑了。
她这才如梦初醒:自己被骗了!
视频下面不少网友的评论,都是“过来人”的吐槽。
“我妈就这么干过,气得我吼她,她还反过来说我不孝。”
“跟我妈一样,怎么说怎么解释都没用。”
“我妈也是这样,信别人,不信我。”
似乎这届年轻人,已经很难取得父母的信任了。
有人说,这是父母过于固执,可事实未必如此。
若不是子女平日对父母关心太少,他们又怎么会在遇到知识盲区时,去网上寻求“精神慰藉”呢?
父母承受的孤独,都藏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
他们会报喜不报忧地说着“我很好”,也会在目送子女离开后,悄悄抹一把泪。
父母会有“网瘾”,本质上其实是陪伴缺失的被动选择。
与其说父母离不开手机,倒不如说他们是不想打扰子女。
任何小心翼翼的背后,都是对爱的渴望和期待。
于父母而言,比起一声“别玩手机了”,或许“回家来看你们”更让他们欢喜。
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我们对这句古训耳熟能详,但你是从何时开始有切身体会的呢?
想起作家周国平分享过的一段经历。
在他年少时,父亲脾气暴躁,他时常因不满父亲的教育方式,摔门而去。
即便上了大学给家里人写信,他也会在信中批判父亲的做法。
后来参加工作,和父亲的关系更是疏离。
直到妻子怀孕,他才主动和父亲说话,带着欢喜说:
“不知道是男孩还是女孩。”
父亲却说,不论男女,他都喜欢。
可是,女儿还未出生,父亲就因病去世了。
这对周国平来说,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对父亲的亏欠。
正如他所言:“当父亲突然离世,我才感到自己的世界崩塌了。”
我想,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没有过不去的鸿沟。
父母之所以沉迷于手机,很大程度上,是想摆脱孤独,寻求一个精神和情感上的寄托。
就像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研究员、智慧养老研究所所长左美云所说的,很多老年人“触网”的初衷,是缺少陪伴、内心孤独和想要融入子女的生活,而缺乏家庭成员的引导和关怀,会导致很多老年人沉迷于网络直至不能自拔。
为人子女,与其在网上开“吐槽大会”,不如多抽出一些时间,陪陪父母,让他们找到一些现实的归属感和情感上的寄托。
毕竟,任何一种爱,只有“双向奔赴”,才不会变得疏离。
这里有三个方法,帮你给予父母高质量的陪伴:
1.不和父母“唱反调”
在父母感到孤独的日子里,常有这样的生活场景:
他们希望子女能就近工作,换来的是一句“我不用你们操心”;
他们想学上网,好跟上时代,却会被说“年纪大了就少折腾”;
就连想关心下孩子的生活状况,也会被嫌弃成“多管闲事”。
父母一直都在以关心的姿态靠近子女,但子女总是用逃避的态度将他们推开。
“唱反调”的次数多了,父母也会寒心。
当他们掉头把关注点放在网络上时,也是在找回一种认同感。
不要用疏离的态度中伤父母,可能你只是点点头,一句赞同,就能让他们开心很久。
2.让父母感到“被需要”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母亲生完孩子后,就辞职回归家庭,只为不缺席孩子的成长。
在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孩子如愿考上理想的大学,毕业后又找了一份好工作。
但是,当孩子长大离家,母亲的生活重心突然没了方向。
她抑郁了,原因是:
母亲的价值感全都来源于养育孩子,所以孩子离家的孤独感让她变得焦虑。
是啊,父母会“牺牲”自己的生活去爱孩子,但子女未必会放下手中的琐事去陪伴父母。
年迈的父母害怕老去,是因为牵挂子女。
如果他们脸上少了笑容,记得不要厌烦他们的啰唆与给予。
“被需要”,也是父母的一种需求。
3.耐心给父母传授“新知”
父母“爱”上手机,有一个原因常被人忽略,那就是:
他们想要和子女多一些共同话题。
当“代沟”成为子女拒绝和父母交流的理由时,父母也在努力做出改变。
如果平时我们能多一些耐心,看到父母眼中的落寞,那么“超长在线”的老人可能会少很多。
比如,当父母不会电子支付时,我们肯耐心教,他们就会避免“支付不收现金”的尴尬;
当他们遇到知识盲区,被各种“网购”“虚假宣传”欺骗时,我们肯耐心教,他们就不会陷入骗局。
耐心地给父母传授“新知”,让疏远被理解取代,这才是让爱回温的正确方式。
网上看到一句话:
“长大后才发现,父母才是最需要陪伴的小孩。”
确实如此。
不管子女走多远,父母都会站在身后,默默等待孩子回家。
年轻人在为理想和生计离家的路上,也应该多回头关心一下日渐老去的父母。
再忙再累,也不要忽略了“对你好,却从不求回报”的父母。
有空的时候,多陪陪父母,才是为人子女最大的孝顺。
点个【在看】,愿天下子女都能懂父母不易,知父母辛酸,拥有一生幸福。
END
不想错过我们的老铁
请动动你们的小手指点亮星标☆吧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