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特别伤孩子,还会毁掉ta的耐心,以后别再说了
有位妈妈留言说,2 岁的娃玩游戏,玩着玩着自己就生气了,一把推倒搭了一半的积木;或者把刚刚拼好的拼图,胡乱搓开,然后拿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拼妈妈拼……
问了编辑部的妈妈,大家都纷纷表示太相似!
很多宝宝做事情稍有不顺,还没等妈妈说 ta,自己就开始生气了。这让妈妈担忧:任由发展会不会养成输不起、半途而废的习惯啊?
其实啊,这是孩子遇到困难了,他们的大脑感受到了压力,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就产生了“畏难情绪”。
“畏难情绪”是孩子发出的“求救”讯号,需要咱们积极应对哦。
“孩子现有的发展水平和 Ta 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这是一个他们无法独立做到的发展范围。当他们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变得恐慌、想放弃。
就像,刚会拼 3 块拼图的娃,你给 Ta 玩 6 块拼图,Ta 多半会感到困难。
孩子感受到压力后,大脑会启动应激系统来保护自己。这个系统就是“HPA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大家可以把它理解成:驻扎在我们大脑里的消防队,接到压力警报,就立即响应了:
在宝宝无法完成拼图/做不好动作/拼不出单词时,下丘脑拉响警报,通知垂体——压力来了啊;垂体释放信号通知肾上腺——一级防备呀;肾上腺释放糖皮质激素——我好焦虑呀、心跳加快了、我不想玩了……
这就是孩子畏难情绪背后大脑的工作机制。
在原始的逆境中,消防队出动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生存,但放到现在,如果消防队太灵敏了,就会出现遇到困难输不起、容易发脾气的情况。
面对孩子应对压力的过激反应,家长常常会出现不当陪伴和表达。
比如埋怨孩子,
“不就是拼图没拼好吗,至于这么生气吗?”
“这么简单的事情,你都不会?”
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
“来来来,爸爸/妈妈帮你……”
前者让孩子怀疑自己的感受,后者让孩子逃避这种感受,下次遇到这种情形依然不会。
这类家长,多半喜欢在孩子玩游戏的时候“指点江山”,一边说怎样怎样,一边盯着娃:
“对对对,就这样……你这不对,应该这样……”
像这种带有价值评价的语言,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判断,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害怕失败、害怕犯错,一遇到问题就压力山大,畏难情绪爆棚。
在压力环境下,孩子的耐心和专注力也会更差。
畏难情绪出现时,父母首先要解决的是“情绪”本身,可以这样引导:
第一步,看见情绪。“孩子,你不想玩拼图,是不是觉得它太难了?妈妈感受到你有些烦躁……”用具体的语言向孩子描述清楚,帮助孩子看见情绪。
第二步,表达情绪。“你是不是有些焦虑?担心拼不对?”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新的挑战可以促进孩子的成长,但这个挑战得在孩子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否则,孩子经过多次努力都不成功,总是收到负反馈,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
不同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是不一样的。
就比如说话,学会了某个词后,有的孩子可以无压力地把它扩展成一句话,但有的孩子就不行。
父母对待失败和错误的态度,会影响孩子的态度。
首先,父母要敢于认错,比如,“刚才妈妈念错了一个词,现在改过来。”
其次,管住自己冲动的心和嘴,多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孩子学习和游戏的时候,自己少参与,更不要随意评价“对错好坏”。
第三,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寻找办法,养成积极看待困难的习惯。
看完上面的内容,相信大家对宝宝又有了新的了解和认知:孩子出现了“畏难情绪”不是坏事,甚至是好事。
一方面我们观察到孩子遇到了困难,说明我们对他们的成长反应很敏感;另一方面,说明宝宝正在迈向新的能力台阶,此时正是进行挫折教育、提升品格力量的最佳时机。
品格培养越早开始越好,因为决定孩子未来能走多远的,未必是知识和智商,更多的是坚毅、自控力、热情和乐观精神等品格的力量。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面对孩子的“畏难情绪”,你们是怎么做的呢?一起来聊聊吧!
参考文献:
[2]劳拉·E·伯克.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M]. 陈会昌,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3]陈忻. 整体养育[M].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4]Angela Lee Duckworth, TED Talks Education, 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 link: https://www.ted.com/talks/angela_lee_duckworth_grit_the_power_of_passion_and_perseverance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