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请不要弃考
今天《留一扇门:一本关于游戏的书》留言区有位小同学说,在已经参加的5门高考科目中自己已经败了4门,于是想着放弃最后一门不考,找个地方躲起来,感到无颜面对父母。之前自己还想着要考985,结果现在考成这样,感觉对自己也很难交代,索性不如弃考等明年。
我回了他几句话之后,留言区就寂然无声,也不晓得他听进去没有。考试当然会有成败,高考的成败看起来还更为重要一些,所以这里我有些话想说:
1、成功当然是一种习惯,人们透过这种习惯学习自己应该如何把一件事做成,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但是,通过失败人们可以学到的东西更多。因为成功的情形总是少数,而失败的情形占大多数;
2、一次完完整整的失败,也要比一次半途而废的失败来得好。因为一次完完整整,扎扎实实的失败最起码可以让人知道事情可以糟糕到什么程度,这样比自己用想象去吓唬自己要好得多。任何可以感知,任何曾经体验过的失败,人都可以接受。但人不能接受自己想象出来的败局,觉得自己实在无法承受,因为它没有边界;
3、想象力会恐吓人们,是因为人们缺乏经验,对可能的结局并不熟悉。一个特效演员,一个徒手攀岩运动家,一个F1方程式赛车手,即便自己发生事故需要休养半年,最终还是有很大机会回到赛场---因为他们具体地知道了事情能糟糕到什么样子。但一个从未参与过这些活动的普通人,单凭想象就已经决定放弃,背后的原因难道只是风险么?
4、顺风顺水地赢一次没有多少价值,从中学到的东西也有限。但结结实实失败一次,并且在过程中耗尽浑身解数想要扭转或者延缓一点局面,那么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点努力,以及这点努力对应的成果都弥足珍贵。这是因为在人生中顺风顺水作战的机会很少,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需要在局面不利于自己,条件并不完备,自身没有准备好的情况投入战斗,这种战斗需要经验,一次结结实实的失败刚好能提供这种机会,这种经验可以运用到整个人生历程;
5、胜利是一种经验,但是不如顽强阻击,顽强防守,抓住机会防守反击的经验来得珍贵。在你尚未力竭之前,你并不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人们对可能的结局缺乏经验,人们对自己也缺乏经验。倾尽全力会让这两者都清晰地显现出来,显现出来就能变成熟悉,人们不惧怕熟悉的事物;
6、人生不是电子游戏,不能随时退出,简单按下重启键,于是一切都可以当做是没发生过。发生的已经发生了,一个人所能控制的只有现在。现在的所作所为会制造出不同的将来,但这其中并不包括重启。因为失败留给了人珍贵的馈赠,这馈赠里隐藏着通往未来的路径,而重启却把这种馈赠连同明天一并给抛弃了;
7、无论成败,全力施为也是一种人生经验。这种经验会告诉人们,成和败能达到怎样的程度,而个人努力又在其中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半途而废也是一种经验,而且这种经验容易变成新的个人习惯,因为自己以为存在退出重启机制,最后就会依赖这种路径;
8、人当然有情感,人当然有想法,但是如果人在事中,最好不要有情感,也不要有想法。一个高空走钢丝的人,如果他不是聚精会神去思考脚下的平衡,感受风力和钢索的表面,而是思考自己掉落别人会怎么看待自己,掉落对于自己先前的努力构成这样的一种羞辱,那么他就是会掉落;
9、爱迪生试验了上千种灯丝,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材料。这在书本里就是一句话而已,对于爱迪生本人而言,那是非常具体的一千多次试验,而且是连续的一千多次失败,能写好多本试验日志。没事多想一想这一幕,想一想爱迪生当时的心境,再回头考虑一下自己对成功的痴迷,和对成功之后感受的迷恋。试着回答一个问题:如果爱迪生怀着同样痴迷的心态,他能持续多少次试验而不放弃?
10、逃避失败是一种本能,但如果完全靠本能控制自己,人到现在都还只是动物,绝对不会学习用火。克服自己的本能,并且选择默默承受,那么距离命运给你的馈赠也就为时不远了。有本伟大的书里曾经写过:通往真理的门是窄的,去的人是少的。去找那道窄门,去做那少数人。
同学,无论心里再怎么难受,请你不要弃考。
题图:《达芬奇的iPhone 4手机设计草稿》
题图创作者:和菜头的小肉手
算法提供:Disco Diffusion V5.2
prompts:Da Vinci's iPhone 4 design sketches ,trending on artstation.
槽边往事和菜头 出品
【微信号】Bitsea
个人转载内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
请你相信我,
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话都是错的
禅定时刻
插图:《剪纸:森林湖泊倒映的星光》
插图创作者:和菜头的小肉手
算法提供:Disco Diffusion V5.2
prompts:A high-definition paper cut Of a peaceful lake in the forest, with starlight reflected on the water, light effect, trending on artstation.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