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真有人不知道该如何坐公交吗?请多理解世界的参差

真有人不知道该如何坐公交吗?请多理解世界的参差

社会

有竞争的思想,有底蕴的政治


“如何坐高铁”的科普


文|从易


最近有个叫“打工人小张”的短视频博主火了,在极短的时间里,她的抖音账号上涨了200多万粉丝。主要是她所做的一个叫《如何如何》的短视频,主题是“谁都不是生下来就吃过鱼子酱的”,所拍的短视频都是一些“常识”科普,比如第一次去高铁站如何坐高铁、第一次如何自己一个人去医院看病挂号、第一次如何去坐地铁并且换乘不同线路,甚至还有如何坐公交的。目前这个合集更新至18集,播放量已经接近1亿次。

一定会有人对《如何如何》的走红感到不可思议:真的有那么多人不懂得如何坐高铁、坐公交吗?短视频底下的一些留言就是回应。譬如如何坐高铁这条短视频底下,有网友留言说,“没出过县的高中生真的需要这种科普视频”。

而我在看了这条视频后,一下子就联想到我的第一次坐动车的经历,那个时候是2009年,我已经是一名大四学生,但我仍不懂得如何坐动车。

我是福建人,从记事起就没有出过省,本科也是在省里的一所大学就读,寒暑假都是搭乘大巴回家。刚进入大四就到了保研的时候,我很顺利获得上海一所院校的推免资格,得去往上海的高校进行面试。老师帮我联系了一名在该校读研的学姐,我只要顺利抵达该校,学姐会帮我安排好一个短期的住处。

棘手的问题是:我得从福建坐动车去上海,但我对整个流程一窍不通。

班长得知我的难处,他带我去学校附近的一个代售点买了票。回到宿舍时,他一进门就让他的舍友、也是我的同学,届时带我去坐动车。我刚好也才走进我的宿舍(两个宿舍相邻),无意间很清晰听到同学不太乐意地说:“什么,凭什么我带他去?”或许是班长示意他我也刚回宿舍,后面倒是没听见同学再说什么。

我当时的心情有点五味杂陈。很感谢班长的帮助,也很愧疚要麻烦同学,又很后悔自己大学时死读书、跟同学关系不亲近,还懊恼于自己没有“自尊”——我就该告诉班长我自己去坐动车,但内心深处有着隐隐的恐惧,还是得依赖同学的陪同。

后来顺利地坐上动车,但整个过程仍然提心吊胆,跟随者大流走,很担心坐错车或方向,亦担心走错车厢(实际上车厢是共通的,不必紧张)。下了动车,从动车站到学校又是漫长的公交,一路上惴惴不安,总算是“有惊无险”抵达。

时隔多年,我仍非常感激班长和同学的帮助,但这五味杂陈的情绪确实也牢牢烙印在脑海里。以前有个古早爆款文说自己花了18年时间,才可以像个城里人那样坐着喝咖啡;于我自己而言,多年来的奋斗动力有些类似,希望自己面对世间的一些新事物,能够少些恐惧,多些从容。


有人会说:你个大学生不会坐动车,只能说明你生活经验不足。也有人会说:路就长在嘴巴上,你就不会问吗?还有人会说:就算从小成长在大城市里的孩子,他们也有第一次坐动车的经历啊,人家不也适应得好好的,你干嘛那么矫情。

但我想说,心境还是不一样。没见过世面的我,第一次从福建坐动车去上海,内心冒出的就是恐惧。这份恐惧,并不会因为我是否懂得问路而消除,这份恐惧主要与我根本不熟悉它有关。

我们从小更熟悉什么——比如是否熟悉电脑与上网冲浪,是否熟悉地铁,是否熟悉搭乘飞机或地铁,是否熟悉英语,是否熟悉各种大的社交场合,显然不仅仅是个人性格或偏好的问题,更多与我们的阶层、家境、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等有关。

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差异”背后其实就是“鸿沟”——文化上的鸿沟,教育上的鸿沟,信息上的鸿沟。

譬如我是直到大四,才有了第一次的出省经历。但同学里不乏家境优渥的,不必说国内走透透了,有的已去过多个国家旅游。对于这些同学来说,他们很小的时候就有了第一次坐飞机的体验,有大人的陪伴、之后也有多次经历进行“训练”,成年人他们独自坐飞机、独自出省,或是轻而易举、家常便饭。

但中国仍有近10亿人未曾坐过飞机,不少人是上了大学才第一次坐飞机,他们有可能需要独自应对,因为不熟悉整个流程,内心难免会有恐惧,比如恐惧到飞机场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恐惧找不到登机口,恐惧误机等等。他们没有处理这些突发情况的经验。

而我后来虽然到上海读研究生,但在整个研一上学期,我都没有到过外滩等上海地标,因为它离学校太远,公交无法直达,我不懂得如何搭乘地铁,我此前生活和学习的城市没有地铁。后来我鼓起勇气独自去外滩,一路看指示买了地铁票,面对行色匆匆的排队人流,内心依然很担心自己生疏的操作会耽误别人的时间。

上海本地的同学有些不可思议我这么“宅”,我当时没好意思明说,显然他们没有不懂搭地铁的困扰。地铁是他们最日常的交通工具之一,他们很早、很自然地、不知不觉就学会这个“常识”。

所以,还是不要以高高在上的态度说每个人都“一样”,不要轻飘飘地说每个人都有从不懂到懂的第一次。虽然很多人游刃有余、觉得那根本就不是个事儿,但对于在文化、教育、信息等处于弱势地位的人来说,他们面对精彩的大千世界,第一反应也许不是欣喜,而是“恐惧”。我们要理解、尊重这份恐惧。


很显然,整个社会目前对于这样的差异,正视得仍不够,也因为正视不够,所以在消除鸿沟上发力比较有限。

首先,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差异的存在,没有意识到世界的参差,当然他们主观上没有恶意。

如今很多年轻人的生活,看似很“宽阔”——他们去过很多国家,他们会熟练的外语,他们可以流畅地阅读文献,他们体验过这个世界上很多新奇美好的事物;可他们的生活,可能也很“狭窄”——他们的社交圈是与他们同一层次的人,他们的生活圈几乎没有离开过一座城市最豪华的区域,他们经常使用的各类社交软件,无论是抖音、小红书还是ins,推送的都是符合他们认知的精致生活。他们有可能把他们生活的世界,当作中国的全部模样。

但社会是参差的。以前有这么一个说法:“中国年轻人必须去的4个地方:一个是东莞,看看世界工厂是由怎样的一群劳动者撑起的;一个是凉山,看看转型期中不同族群的命运;一个是上海,看看这个国家擦得最明亮的一扇窗子;一个是老家,那个你出发却可能再也不会回头的原点。”只是,如今不少人把上海当作中国的唯一面孔,甚至也不是全部的上海,而是小红书那个适合出片的、小资的、有格调的上海。

社会不仅参差,社会的参差甚至超出很多人的想象。也就是在不久前,抖音上有一个很火的视频,博主提问“说出你刚出社会最无能为力的时候做过最卑微的事情,反正互联网没人认识”。底下有留言写道,“初中做留守儿童的时候,没钱买卫生巾,就去厕所垃圾桶捡那种相对干净的用,虽然很恶心,但是我真正经历过的”。

这样的“月经贫困”,已经完全消除了吗?是否仍有一部分女性正经历着?但我们可以看到的讨论还是比较少的。由此可见,对于这个参差社会光鲜背后的酸楚,舆论的聚焦与呈现远远不够。


关注不够是一方面。有些时候,明明关注到问题的存在,却没有真正花大力气去解决问题。

比如在这个手机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榫入我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无接触办事”“无现金社会”正在成为常态。对于很大一部分年轻人来说,这确实极大便利了他们的生活,出门带个手机就行。但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无接触办事”“无现金社会”,简直就是在给他们的生活制造障碍。

近日新民晚报报道了一则新闻,说是今年的电影“新春档”,多部口碑佳作轮番上映,各家影院人气爆棚,但82岁的陆老伯却遭遇了“极度崩溃”的“观影之旅”,因为使用的是“老人机”,子女不在身边,现场又无工作人员帮助,最终他竟然连一场电影都没能看成。

这样的“数字鸿沟”广泛存在。根据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非网民规模为3.62亿,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是非网民的主要群体,60岁及以上非网民群体占非网民总体的比例为41.6%,较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高出22.5个百分点。

也即,当前有1.5亿60岁及以上人口的老人没有上网,这个数字非常巨大。当我们急不可待地拥抱“无接触办事”“无现金社会”,这群未接入网络的老人,在出行、消费、就医、办事等日常生活中就会遇到各种不便。

各方一直呼吁建设“适老化”社会,可速度总是慢一拍。为何慢?因为无利可图。一个做媒介宣传的朋友直截了当地告诉我:在很多品牌的营销中,老人常常被视为“无效的对象”,因为他们的话语权不大——在互联网上没有他们的声音,购买力也不强——他们网购力度远远弱于年轻人,所以他们的需求和诉求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所以各种形式的老人购票难的新闻经常出现,对于很多平台或商家而言,老人只是它们营业额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它们“不愿意”再花人力去照顾老人的需求。也是出于这个原因,现在很多电视机开机后页面相当复杂,老人想看个电视都困难,但滔滔舆论声中电视品牌几乎不为所动,因为它们瞄准的是年轻人的口袋,老人的需求是放在后面考量的。


《如何如何》视频截图


推而广之,不懂得如何坐高铁、如何坐公交、如何去麦当劳点餐的人一定不少,但此前鲜有人想着去做一个《如何如何》系列,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想到这个点子,也可能有人想到过,只是当热潮退去,《如何如何》这类短视频的目标群体,或许就是平台、品牌眼中缺乏购买力的人群吧——他们的需求不能说无关紧要,但并非主要。


这一次《如何如何》系列的走红,有可能是个短暂的热点,就跟以前一波又一波老人在信息时代陷入困境的讨论一样,隔一段时间类似的新闻就会重新出现一次,但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类讨论是没有意义的。每一次讨论,都是让更多人看见世界的参差、意识到世界的参差,让更多人看见互联网上那一批长期被忽略、长期沉默的人群,并在制定相关公共政策时能够将他们的需求纳入考量,避免政策陷入“冷漠”,避免社会陷入冷漠。

只要被看见、被讨论,问题就会慢慢推进和改善。就像我们虽然离“适老化”社会仍有距离,但相较于几年前,情形的确在好转。从《如何如何》视频可以看出,很多小镇青年第一次离家独自去上大学时,对于如何坐高铁、坐飞机、坐地铁都存在困惑,如果学校在发放通知书的时候,能够顺带发放一本“城市生活常识”的小册子,是不是就人情化许多?

所以我们要鼓励每次看见,珍视每一次讨论,形成促进改进的舆论力量,这一次没有一步到位,没事,那就进步一点,不断弥补鸿沟,让更多人可以获得普惠性的资源,让更多人面对他们不熟悉、别人却早已视为“常识”的新事物时,可以免于无措、免于恐惧、免于自卑。

而对于个人来说,如果你遇到因为不懂某个“常识”而向你求助的朋友或陌生人,在给予他们耐心的时候,如果可以的话,也请呵护他们的自尊,让他们意识到:不懂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求助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个人的努力也会慢慢抹平差距。就像“打工人小张”说的:“我的视频也许不能百分之百教会大家,但我想传递一个观念,遇到任何没接触过的事情都不要害怕。”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责编:朱凡。
本期微信编辑:朱凡。
本文为思想市场原创内容,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澎湃新闻网站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当姐妹花一起出现在健身房,真不知道该看哪一个….【提示】乘坐公交地铁,站姿、坐姿有讲究!一起来看专家建议→2023 新年片单|用音乐理解世界日本啊,日本(十八)和敬清寂的由来连日遭受重创,鹅已经不知道该怎么收场如何坐地铁、如何点麦当劳也要教?你的“常识”或是别人的焦虑小红书上的“留学生活费挑战”,让我看到了世界的参差...《丑陋的中国人》帽子必须摘掉解析美国外交七大定律,这样的“朋友”你敢交吗?退休了就不配坐公交?还要取消老人乘车优惠?老人必须发声了!密西夏季福利:青少年免费乘坐公交车、游泳和健身,夏季通行证5月1日申请开启小红书上的「留学生活费挑战」,让我看到了世界的参差...经验篇丨你知道该如何解决宝宝上幼儿园爱迟到的问题吗?热搜上的两个小女孩,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参差靠教人如何坐高铁,“打工仔小张”涨粉百万,火上热搜!| 新榜专访教人如何坐高铁、看病……这个“小张”怎么就火了?如果真要面对死亡,你知道该怎么做吗?荐课|和刘擎、周濂等五位哲学大咖一起思考,开启理解世界的新视角长2米宽1米的复式,北京二环内最小房子曝光:我只痛惜这个世界的参差…你们可以不服老,但是我要服老!婚后第一次出轨4天3夜696站!大三学生坐公交从合肥到上海...围观了一场鸡娃家长的直播,让我感受到世界的参差...洛杉矶火遍世界的网红列车,34小时的旅途真有网传的那么梦幻吗?火上央视!教人“如何坐高铁”后,她一夜涨粉百万...揭秘 | 误入香港高端商务大佬局,原来世界的参差这么大!如何坐高铁、如何看病?“打工仔小张”靠科普这些涨粉百万,火上热搜!小红书上的“留学生活费挑战”,让我看到了世界的参差……回老家过完年,我不知道该怎么教我的孩子了如何理解 logrotate 实用工具?请收下这份保姆级教程在最美风景的阿尔卑斯高山公路自驾95后科普“如何坐高铁”是多此一举?2万网友给出回答如何理解世界:成年人就事论事,幼稚者胡乱引申如何坐高铁去香港?最全攻略来了!用文学和创意理解世界的诗人是如何征服“小常春藤”明德学院的?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