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偶然间刷到一个电视节目,看完后心里一阵难受。
节目中,11岁的男孩畅畅抱怨爸爸偏心妹妹。每次妹妹要他的玩具,他不想给的时候,爸爸都会吼他,甚至还会动手打他。
在看电视上,爸爸也很“双标”。他只能看1个小时,到时间了必须关掉。但妹妹只要撒撒娇,就能继续看好几个小时。
爸爸戴的眼镜,谁都不能碰。但如果是妹妹,他会笑着说:也就是你吧,换了谁都不行!
主持人问畅畅:你怎么不撒娇呢?畅畅带着哭腔从嘴里挤出一句话:我撒娇不好使。说完眼泪就止不住了。
小男孩的委屈、无奈、不解,甚至怨恨,在这短短的对话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妈妈说,她非常担心爸爸的差别对待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她听到过好几次,畅畅一边哭,一边恨恨地说:
“都给她,全世界都是她的!”
刚开始听到妻儿对自己的抱怨,爸爸没觉得自己有什么错:
“妹妹才4岁,讲道理又讲不通,如果不给她,她会一直哭。你给她,她不就不哭了吗?”
……
《平和式教养法(多子女篇)》中说:比养育孩子更难的事,是养育一个以上的孩子。
家里如果只有一个娃,不存在偏心的问题;但有两个娃、多个娃,事情就不一样了。
不管多大,孩子在爸妈面前,永远都是孩子;不管有多懂事,孩子也总会去比较爸妈的爱是否公平。
其实,在大多数多娃家庭中,父母偏心是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虽然表面上,几乎没有父母会承认自己偏心——尤其是在我们的社会语境下,“偏心”是一个妥妥的贬义词。但是,在很多不经意的表情、下意识的动作中,就隐藏着偏爱。《少年说》中有一期,五年级的子涵上台问爸爸妈妈:你们是不是更喜欢弟弟一些,而不喜欢我?有一次,姨妈家拿来一些鸡肉,妈妈在里面挑来挑去,看到有一只鸡腿,就赶紧喊弟弟过来吃。女孩不服气,说她就比弟弟大三岁,自己也在长身体,为什么不把鸡腿给自己。后来,妈妈说等她放学给她买10个鸡腿作补偿。没想到,她反问妈妈给不给弟弟买?妈妈只好说:也给弟弟买10个。“那我就又比弟弟少吃一个了。”子涵抓住了妈妈的小辫子。最后,妈妈答应她,给她买11个,给弟弟买10个。这段对话虽然以“半开玩笑”的方式展开,却向我们揭示了偏心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上演的,以及孩子对公平的在意。很多时候,一说到偏心,我们就会想到“重男轻女”,这的确是导致偏心的一大原因,但生活中的偏心远不只如此。小时候,我觉得爸妈偏心,口拙、一根筋的我经常挨骂挨打,我妹却很少。长大些,我妹又觉得爸妈偏爱学习比较好的我。
所以,生二胎前,我下定决心,我绝对不会偏心,对大宝和二宝绝对一视同仁。
直到有一天,我给他俩削苹果吃,发现一个比较甜一个有点酸。我犹豫了一下,最后把甜的那个给二宝吃了。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也会偏心。
可能大家会安慰我:二宝太小了,难免会更疼小的;我也会安慰自己:二宝的性格讨巧,会哄人。
可是,这些解释总有那么一点勉强。
之前,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和社会发展学教授凯瑟琳·孔戈尔,曾对384对家庭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65%的母亲和70%的父亲都承认自己更偏爱某一个孩子。
但研究人员认为,这个调查结果比实际偏低。因为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父母们总是在尽量掩饰自己的偏心。
这样说来挺残忍,或许我们需要明白并接受的事实是:
爸妈都会偏心。父母那辈如此,我们也一样。
不一定是因为重男轻女,可能只是因为年龄小的更讨喜,学习好的更省心,和自己性格不同/相同的会更被喜爱……
我姑且把它称作“隐性偏心”,但它一样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买玩具、买衣服、买吃的,都一人一份,不偏不倚,孩子挑不出什么毛病。这是一个方法。但仅仅做到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心理上的偏心,咱们根本藏不住。比如,看看下面这两张图,你能说对它们是一样的……喜欢?所以,如果被孩子抱怨“偏心”,先别急着否定——否定以后,孩子会怀疑自己的感受出了错,还可能搜集更多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想法。不妨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孩子说的话,再绕到偏心的背后,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根据我对大宝的观察,他其实非常明白妹妹小,需要爸爸妈妈更多的照顾,很多事情不能用一样的标准要求他俩,他也愿意让着妹妹。但他不能接受的是,我们对他和妹妹进行优先级划分,认为妹妹比他重要、他是次要的。因为这样对他来说,意味着爸爸妈妈更喜欢妹妹,不(那么)喜欢他。比如,妹妹撕坏他的书,如果我先说,没关系,妹妹不是故意的。他会生气,觉得我没有原则,总是护着妹妹。真实情况是不是这样呢?我想,我之所以先替妹妹辩解,就是担心妹妹被大宝凶了以后哭,下意识地想保护她。但如果我先批评妹妹:“你怎么又把哥哥的书撕坏了,赶快跟哥哥道歉。”他反而会冲过来保护妹妹,怪我对妹妹太凶。所以,在处理孩子的冲突时,不要做太多自以为是的预判。我们一时的偏袒,就是人为地将孩子们放在了比较场上,让他们其中一个觉得自己相对不被喜爱。②偏爱与自己不同/相同的,不能欣赏每个孩子的独特性他很像我,比较内向、慢热,在一些人多的场合,会下意识地往后躲,只有在熟人面前,话才多。每次看到他有些畏缩的样子,就仿佛看到了我自己。我不喜欢体验那种害怕和紧张的感受,遇到一回,想逃一回。她可以跟着公园里的爷爷奶奶一起跳广场舞,拉着刚认识的小伙伴(或大人们)火速海聊。自信、无畏的样子,也会带给我鼓励。但是,我明白,我必须接受父母遗传给孩子的性格特点,而且,因为相似,我可以给大宝更多的共情、体谅和支持。更何况,他也会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比如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这些是我所不具备的。所以,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学会接纳和尊重他们各自的爱好和想法,学会欣赏他们的独特性。
我们不能强迫他们改掉所谓的“缺点”,也不能一味强调要向兄弟姐妹们“学习”。
他们不需要改变个性,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开心地做自己,就够了。
很多爸妈觉得,老大已经长大了,能讲通道理了,所以理应让着老二,替爸妈分担一些压力。“老大从出生起就一直被独宠,突然多了个弟弟妹妹来分爱,接受不了才是正常现象。让老二习惯老大的存在就容易得多。”所以,这位童靴的经验是“哪怕家里所有人都偏爱老二,她一定会去关注老大的情绪”。家庭美满的孙俪也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她会“偏心”老大。因为老大看到爸妈对老二那么上心,心里难免会生出不舒服的情绪。孩子的情绪需要被理解,更需要耐心地疏导。比如,等等为了刷存在感,有时也会吵着要妹妹的玩具,孙俪经常会拿给他。有一次,等等外出回来跟孙俪说,他不想做哥哥了。因为每个人都觉得他让着妹妹是理所应当的。他做了好事不会被表扬,但是妹妹做了一点点事,都会被夸奖,很不公平。孙俪关切地问:“这种情况在爸爸妈妈身上有发生吗?”等等说:“没有”。孙俪耐心地告诉等等:以后有什么委屈都可以告诉妈妈。对于外人的评价,不用过分在意。如果觉得不合理,可以礼貌地告诉对方你的感受,我支持你。文章开头我提到的那个电视节目中,爸爸也认为“大让小”理所当然。在他的原生家庭中,就是姐姐一直让着他,他从来都没听姐姐抱怨过什么。但当主持人连线姐姐时,姐姐才欲言又止地说出了自己的委屈(姐姐生一直担心说了对他和他的家庭不好)。他不想让自己的女儿像他这样,长大以后幡然醒悟,要对哥哥说“对不起”;也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像他的姐姐那样,隐忍太多。写到这里,希望多胎家庭的爸爸妈妈们,多提醒自己注意:老大也是个孩子,也需要陪伴和鼓励。在我和伙伴们讨论“偏心”这个选题时,有一位小伙伴和我们分享了她的故事。
她有一个妹妹。
小时候她一直觉得爸妈偏心自己,因为她学习非常好,在班里名列前茅,写作业、考试这些事,从来都不用爸妈费心。
爸妈经常抱怨妹妹学习差,甚至怀疑她是不是智商出了问题。
长大后,她考上了名牌大学,有了幸福的家庭,收入也不错。妹妹因为成绩不好,后来就留在了家乡的小县城发展。
后来,她的爸妈双双得了重病。她带着爸妈在大城市检查、做手术、化疗……全程陪同在爸妈身边。
她原本没啥其他想法,直到有次听到爸妈给妹妹打电话,告诉妹妹:“不用你出钱,没事你也别经常过来看我们,太远了。”
那段时间,她开始对爸妈有意见,负面情绪很严重。因为她也有家庭需要照料,有孩子需要陪伴,有工作需要忙活,她也很辛苦。
但后来,她想通了。她现在的条件比妹妹好太多,而且作为长女,她理应承担更多。
一想到父母接连生这么大的病,不知道哪天就会离开自己,那时自己就成没爹没娘的人了,就觉得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和爸妈在一起的时光。
她觉得,能被父母这么依靠,也挺好。
听完她的故事,我很心疼她,又好像可以理解我们上一代父母的想法。
说白了,他们总想磨平差距。
孩子们小时候,他们希望妹妹向姐姐那样努力学习,将来有好的发展;孩子们长大后,他们希望各方面都不太好的妹妹,能够少些压力和负担……而我们这一代,又有几个不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呢?我们可能拥有相同类型的父母吧。如果你是被偏爱的那个,记得多些反思和回馈,不要“有恃无恐”;如果你是不被偏爱的那个,记得多些自我肯定:你很好,无须讨好和再三确认,你所得皆值得。父母的偏心也是变动的。之前推荐童装时,有同学留言替二宝打抱不平:为啥大宝的衣服大多是moodytiger,而二宝大多是比较便宜的森林棠。昨天,老王也跟我抱怨来着。一想到这些,我就和自己和解了:我不是真的偏心,而是权变,根据孩子的实际需优化选择。相比哥哥,二宝还小,衣服更换频率高、运动需求低,日常童装就够了;她也更挑食,口味好一点的水果,她能多吃一些。只不过,我们确实得讲究一些技巧,别让孩子因为感受到差别而觉得被区别对待。叫你生二胎!看着这些被老大玩坏的老二,笑着笑着就哭了...
二胎家庭的幸福和崩溃,都在老大的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