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篮球全美第一的高中上演“学渣”逆袭,这个东北男孩却说,美高的“坑”不比机会少
看点 低龄留学的持续火热,让有意选择美高留学的家庭,积累了不少过来人家长的择校经。然而,作为教育的当事人,美高学生又有哪些思考和建议?本文主人公陈逸洲,通过四年美高的学习生活,实现了颇为振奋的逆袭。然而他却说,决定读美高前,一定要看清这些“坑”。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张楠 编丨Iris
去美国读高中,作为一项教育选择由来已久。
鼓励个性表达的开放式课堂、学术与运动并重的教育理念、近距离接触世界顶尖大学资源的可能性......为了让孩子更早适应美国教育体系、申请美国大学,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将孩子送往美国读高中。
然而,独自奔赴异国的求学生活,对成年人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更何况是还要小上好几岁的高中生。小到生活起居、大到人生观世界观,各方面都还不够成熟的他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不知道是不是家长们习惯了向“别人家的孩子”取经,精英“美高党”常见的不适应,始终围绕着怎么“卷”过美国小孩儿、成为“爬藤冠军”......
大部分普通孩子都要面对的艰难适应期,好像走进校园的那一刻就都烟消云散了。可,真是如此吗?
关于这个问题,外滩君最近结识的篮球男孩陈逸洲,就很有发言权了——
从小就喜欢打篮球的他,四年前申请时,目标明确地选择了5所运动强校,并成功拿到其中4所的offer。而他目前就读的蒙特沃德学院(Montverde Academy),综合排名100左右,篮球全美排名第一,许多NBA明星球员都出自于此。
在这里,他参加顶尖的训练项目、跟着最好的高中篮球教练,还去过ESPN (娱乐与体育节目电视网,美国最权威的体育媒体之一)实习;
学术方面,他GPA3.82/4.0,修了5门AP......今年美本申请,他在早申阶段收获到3枚来自美本Top50大学的offer保底,还有一批常规申请待开奖。
回想起曾被老师盖章“差生”的不堪往事,四年美高生活对陈逸洲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几乎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也正是这样颇具戏剧性的经历,陈逸洲见识到美高留学更“活生生”的那一面:机会很多,但“坑”也不少。
赶在一年一度的私立寄宿美高放榜日来临之前,外滩君和陈逸洲聊了聊。
读寄宿美高
“卷”得四面楚歌
在美高读12年级的陈逸洲,刚刚结束美本申请。但到手的几个Top50院校的offer,对他来说还是保底备选,真正的目标,还是“NYU的体育管理”。
时间倒回到四年前,彼时的陈逸洲还不是眼前这位意气风发的“美高学长”。就读于国内一所公立初中,成绩也普普通通,加上一心痴迷篮球,在许多老师同学的眼中,他更像是一个“体育生”的苗子。跟咱们国内传统意义上的学霸,可以说扯不上半毛钱关系。
当时,教数学的班主任直言不讳地对他说,“数学学不好,你只能是个差生!”
对篮球的热爱,让这个大男孩身上自带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儿。他想,短板拼不过,那就靠强项突围。谁说通往成功的路上,就非得跟数学较劲呢?
从小热爱篮球的陈逸洲
为了证明自己,他不光在校内参加集训,在校外也参加高强度的专业训练。结果,初二这一年,陈逸洲长到1米82,停住了。
教练对陈爸爸说,“这孩子没办法打职业,太矮了。沈阳方圆一公里这几个体育馆,个子高、技术好的一抓一大把,怎么轮得到他。”
偏偏这时候,陈逸洲又在集训中意外受伤了,还落下不小的后遗症,医生直接建议他,最后不要再进行任何剧烈运动。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仿佛好几道“此路不通”的牌子被同时立了起来,且不说孩子自己,连爸妈都有一点“绝望”了。
所幸,努力得到了回报,一年后,陈逸洲顺利拿到了四所目标美高的offer,其中一所还给出了2万美金的奖学金。在选择学校这件事上,陈逸洲也挺轴,既然打定主意了坚持篮球,那就要选运动方面最好的那些学校。
“说实话,我当时有点‘飘’。我想,既然到了美高,又是重体育的,应该就不用‘卷’学习、‘卷’考试了。”结果真到了美高,陈逸洲发现,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当时,陈逸洲选择了一所奥兰多的走读私立学校。因为学费不菲,加上入学的学术门槛不低,学校的当地生源基本上全是精英家庭的孩子,从小就被规划得一丝不苟,学术、运动、活动,什么都不落下......国际生中也多的是10年级就开始修AP的“学霸”。
这群学长学姐在各种领域里折腾的程度都超出了他的认知。在美高,不要求所有学生都往同一个标准上“卷”的氛围,反而最终导向为“万物皆可卷”:
可以攻学术,修AP、拼竞赛、搞科研;
也可以拼运动项目,甭管大众小众,校队、职业教练、联赛资源都有;
做社会实践、甚至创业就更不用说了......
陈逸洲(右一)在学校舞会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精英家庭的小孩,几乎方方面面都很优秀。他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感受到,“比我优秀的人,还比我努力、比我低调”。
不必过分追求融入
坚守内心秩序很重要
当大家都围着一件事儿“卷”,代价可能是内耗;而当优秀的标准被推开,摆在中国孩子面前真正的困境,反而是迷惘。一个长期被输入后、一时不知该怎么输出的迷惘:我要做什么?我要成为怎样的人?
往小了说,作业就已经明显地体现出这种差异。国内作业“卷”的是个输入量,数学、语文假期作业动辄几十张的卷子,好像永远都写不完似的;
在美高却要看输出量,平时两三千字的小论文已经稀松平常了,赶上期中、期末,还要写查文献、找资料,写大几千字甚至上万字的大论文。
往大了说,美高留学对于中国孩子最大的挑战,还不在学习本身,甚至不在课堂、校园内,亦或是中美两国教育体制的差异——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文化氛围中,有没有重建生活秩序的能力,才是关键。
原本,好的教育就应该是让孩子看见一个更大的世界。然而,隐忧也并非不存在,在美高,同龄人“好”和“坏”的程度,都是远超国内孩子想象的。在国内的“乖宝宝”们,离开了父母、师长的管束,也很容易陷入“报复性”体验自由。
根据陈逸洲的经验,一定要在两件事上特别谨慎:第一、交朋友;第二、选学校。
“我有个发小,从小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异、乖巧懂事。我一直拿他当榜样。可就在我们分别去读美高大概一年后,有一次在机场外,远远地看见他,染了一头黄毛,嘴里叼着三根烟。后来听说,学习也‘废’了......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很难受。那么好的一个人,就坠落了。”
说起这位童年好友,陈逸洲还是心有戚戚——在美高,学坏真是太容易了。
有一次,陈逸洲要接朋友一起去机场,居然看到朋友的白人室友桌上摆着一堆制毒工具。“可怕!看着特别正常的一个小孩儿,我进去就出来,还是沾上了味道,去机场还被安检拦下来了。”
这些见闻在留学生圈子中,可能已经算不得什么新鲜事,但对于远在国内的家长来说,还是很难不后怕。
“所以交什么朋友真的特别重要,遇到三观不合的,一定要坚守自己内心世界的秩序。”陈逸洲说。
陈逸洲真诚建议学弟学妹们在选学校时,除了最常见的参考排名、熟人推荐,地理位置、生源构成也很重要。如果有条件,实地探访再做决定就最理想了。
美高避坑的诀窍
唯有目标感
陈逸洲可能并不算留学生中最具竞争力的类型,但他的分享在外滩君看来却是格外真实、动人的。
一方面,他清醒地意识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很自由,但也需要独自面对更多细碎的“无奈”。
之所以如此坚持,首先当然是那句再朴素不过的,热爱。
其次,也许是美国第一批认识的那群学长学姐对他影响太大,也许是在学校里看见球星Cunningham总是非常低调、谦逊有礼的样子,陈逸洲也早早明白了自己的内心,更向往成为怎样的人。
“一旦见识过了,就会有追求。看见那些榜样,自然就希望追求不一样的东西。”
另一方面,他不像那些“直升机式育儿”的精英家庭出来的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每一步都被规划得清清楚楚。在很多个决定的时候,陈逸洲都是跟爸爸妈妈商量着来,既尊重父母的付出,也非常敢于坚持自己的梦想。
为此,他走过弯路,也挫败过、迷惘过。但那种朝目标迈进的感觉,总能让他迅速调整、适应。
在逐梦篮球的路上,他遇到的困难,一个比一个令人唏嘘。但他身上却有一副浑不吝的劲儿:
在外滩君看来,陈逸洲身上最宝贵的特质,恰恰就是他热爱之下,这份看似有点“中二气”的坚持。
对父母来说,送孩子去美高,可能更像是一场教育投资,所以需要不遗余力地帮助孩子规划、准备,好在四年后的大学申请甚至更遥远的职业规划中,争取到一个更有力的位置。
然而,对孩子来说,读美高则像是一趟要打起十二万分精神的冒险之旅。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能坚持下去的理由。而真正可抵岁月漫漫的,也只有孩子心底里那份坚定的热爱。
毕竟,锚定了方向,轻舟也能驶过万重山。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