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总账!新加坡发布新冠防疫三年措施总结白皮书!
近日,新加坡政府发布了《新加坡应对COVID-19白皮书》,此前新加坡取消了剩下的COVID-19措施,进入了COVID-19地方性流行新常态。白皮书回顾了新加坡全国对大流行的应对措施,分析了做得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并为新加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以便能够更好地为下一次大流行做好准备。
这份白皮书是根据各政府机构事后检讨的结果而编制。白皮书力求综合所收集的广泛观点,以尽可能平衡和客观地介绍新加披的COVID-19应对措施。
以下为新加坡政府回顾的防疫经验:
做得好的地方
与其他国家相比,新加坡在保护人民生命和生计方面都做得很好。新加坡保持了医疗保健系统的弹性,并成功为民众接种了疫苗。向企业提供的援助帮助他们维持生计。通过对自营职业者的支助计划以及为流离失所的工人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安置,维持了生计。因此避免了更深层次的经济危机。新加坡还保持了空中、港口和陆地联系的开放,以便全球供应链能够继续流入和流经新加坡和该地区。
疫情影响了日常生活。许多新加坡人在家庭和工作中经历了严重的生活压力。公共和私人组织携手合作,为弱势群体提供额外的财务、社会和心理健康支持。在整个大流行期间,新加坡继续为学生上课,避免其他国家的学生面临的严重学习中断。最重要的是,政府与人民之间、个人和社区之间,对共同抗击这一流行病有着高度的信任。
哪些地方本可以做得更好
还有一些领域新加坡可以做得更好,特别是在危机的最初几个月,农民工宿舍的爆发可能会失控,使新加坡的医疗保健系统不堪重负。另一个问题是新加坡能够扩大接触者追踪工作,以跟上疫情的强度和步伐。TraceTogether (TT)计划最初采用缓慢,并且在早些时候保证数据仅用于接触者追踪之后,由于披露TT数据可用于刑事调查而遭受挫折。
政府在最初对戴口罩的立场上也可能不那么明确,而在实施安全管理措施方面可能更加灵活。不断变化的规则让企业和个人感到沮丧。转向家庭康复也发生得太快,导致感染者及其家人感到非常焦虑。
最后,关于边界措施,新加坡不得不就是否关闭边界、限制应适用于谁以及此后何时重新开放边界作出艰难的决定。事后看来,当面对病毒在其他地方迅速传播的迹象时,新加坡本可以更积极地收紧边境,并在主要危险不再来自输入病例时尽早放松边境。
这些问题促使人们反思从新加坡的COVID-19经验中吸取的重要教训。在新加坡做得好的地方,新加坡将巩固今后的这些成果。如果新加坡的应对措施存在不足之处,新加坡将查明并加以解决,以便为下一次大流行做好更好的准备。
下一次大流行的教训
白皮书将新加坡在COVID-19中汲取的经验总结为七个关键教训。
a.新加坡需要更好地预先确定在应对大流行的每个阶段应优先考虑哪个方面,并更快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新加坡的危机应对措施应该在精确性和易于实施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
b.新加坡需要加强新加坡作为一个经济、社会和国家的能力。新加坡应该通过建立缓冲区来保持对关键资源的访问,投资于关键系统和能力以很好地调动新加坡的资源,并提高新加坡的基础设施和劳动力的适应性,以便新加坡能够在需要时快速调整。
c.新加坡应该深化接触,加强与人民和私营部门的伙伴关系,以利用他们的优势。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政府必须建立一个生态系统,在和平时期支持和培养这些关系。
d.新加坡应该扩大新加坡的医疗保健能力,加强公共卫生专业知识和组织能力,特别是在传染病控制和管理方面。
e.应更好地利用科学和技术来支持未来的大流行病危机管理和应对。新加坡需要投资于整个政府的数据工程能力和可互操作系统,并加强新加坡系统的网络安全。
f.疫情凸显了政府加强危机规划和管理结构和能力的必要性。特别是,需要扩大大流行病规划的基线情景范围。
g.在整个大流行期间,清晰透明的公共沟通使公民了解情况并放心,并为未来做好心理准备。新加坡将在此基础上再接再厉,并考虑如何利用公共传播来塑造国家心理,以支持危机期间的重要转变。
在COVID-19危机中,新加坡发起了全国强有力的反应。公共、私营和人民部门联合起来,为新加坡的人民和国家提供最好的结果。从在前线工作的医护人员和其他重要人员,到贡献时间和资源的私营公司和社区组织,以及许多挺身而出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支持的基层团体和志愿者——所有这些都超出了职责范围。
最后,新加坡政府正式表示,政府感谢所有参与抗击COVID-19斗争的人的奉献和牺牲。政府还感谢所有新加坡人表现出相当大的毅力,遵守在大流行病不同阶段实施的措施。
参考资料:https://www.pmo.gov.sg/Newsroom/Release-on-White-Paper-on-Singapore-response-to-COVID-19
微信学科群:神经科学群、医学、基础科学等纯科研交流群、硕博交流群和医药投资交流群(微信群审核要求较高,请各位添加小编后主动备注单位研究方向):
注:添加小编请备注昵称+单位+研究
喜欢本篇?让我们知道你“在看”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