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出版的《父亲巴菲特教我的事》一书中,巴菲特的儿子彼得·巴菲特讲述了他热爱工作又才华横溢的父亲、令人信任又心胸开阔的母亲,以及他一路走来遇到的许多人生导师, 是如何帮他建立了一套强大价值观的。
“价值观才是最稳健的货币”,如果说他们教会了他什么,应该是认真和自律、面对挑战的勇气,以及为自己所选择的人生竭尽全力的决心。
我们摘选了巴菲特家族的77条人生箴言,它们关于工作、金钱、成功、选择、梦想、幸福,以及如何才能心灵饱满、充实地过一生。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作 者:彼得·巴菲特
来 源:凤凰网读书
(ID:ifengbook)
金钱的收获只是工作的副产品,真正重要的是工作的实质。
工作应当是件能够让我们愿意追求极致、全力以赴的事,而且它应该能够让我们感到快乐。我们需要弄清楚自己真正喜欢做,同时还能让世人认可其价值并愿意为之买单的事是什么。我们所创造的事物,自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们是谁。人生就是一所学校,每一份临时活计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为什么要努力工作?因为这是最确定无疑,也可能是唯一一条通往自尊的路。为什么要奋斗?因为奋斗能够激发出人们最好的一面,它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能够为世界带来什么,也让我们知道自己有多么大的能力。绝大多数人工作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因为三餐要吃、租金要付、房贷要还,这些是最基本的经济现实,而把这些挑战全部扛下来,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尊重与骄傲的事。但当金钱不再是一个人的首要动机时,人生中还有许多其他挑战,它们同样来得不容分说,也同样有其存在的意义。一生能够积累多少财富,不取决于你能够赚多少钱,而取决于你如何投资理财,钱找人胜过人找钱,要懂得钱为你工作,而不是你为钱工作。大部分人声称自己对努力、自律与毅力怀有崇高的敬意,可这些并非他们真正尊重的品质;他们所尊重的往往是这些品质有可能带来的财富。任何一个经济学家都会告诉你无法被取代的事物,其价值远远高于可以被取代的东西。最后其实你会发现,金钱才是唯一一种真正可以被取代的事物。腰缠万贯,或者如常言所说的“出身豪门”,是他们定义自己以及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所处位置的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因此要想让他们接受生命中还有其他具有同等重要意义、同等决定性力量的事物,则需要在想象力与勇气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我们对成功的定义似乎变得越来越狭隘地与金钱关联在一起了,简单又纯粹。我们犯错误,是因为我们知之甚少,却误以为自己无所不晓。错误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学习的机会,是通往新发现的大门。任何错误都不应该被浪费,我们就是在一路搞砸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如果因为害怕碰到磕绊便束住自己的手脚,我们就只能走在那条最宽的、由绝大多数人走过的路上。即使是最明智、最良善的建议,充其量也不过是一条建议而已,它并非一剂万无一失、能防患于未然的良药。“理应拥有”好运与“努力配得上”好运,这两者之间有天壤之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也都有独一无二的方式,寻找自己在世上要走的道路。金钱应当被视为成功的一种衍生品、一种附带结果,而不是用来衡量成功本身的标准。基于金钱的成功定义会将我们引入各种各样的危险与死巷。真正的成功是自内而外的。它由我们是谁、我们做了什么而决定。它源于我们自身的能力所绽放出的神秘力量,源于我们的热情、勤勉与投入。真正的成功是我们默默为自己赢得的,它的价值由我们自己来决定。外部世界可以用金钱来奖赏我们,但它无法用这种更深层次、更具有个人意义的成功来为我们添彩。再者,外部世界也无法将我们从内心最深处赢得的东西夺走。而这一点具有极大的实际意义。我们要把握的一条底线在于,盲目地把金钱视为成功的依据,这个立场太过危险。且不提我们从思想上与精神上也同样需要找到能够对成功及其意义提出更有力、更个性化的定义,单纯从谨慎的角度来讲,我们都应该避免用他人支付我们的酬劳来衡量自己的价值。让银行账单来告诉我们自己的生活过得怎么样,这是一种既懒惰又危险的做法。没有哪一种成功的标准能够纵横古今、跨越四海,被所有人都奉为至宝。就成功的评判标准而言,社会风潮总有些难测,就好比衣服下摆的长度、西服翻领的宽度,其潮流标准总在变化一般。这个世界可以把奖赏抛到我们面前,也可以让我们求而不得。怎么做是这个世界的事。但这个世界无法对我们想做的事有什么样的根本价值与合理性做出评判,而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我们为自己所定义的成功就是那个无法被玷污或夺走的珍宝。很多地位优渥却精神空虚的人并没有机会在艰险的人生之旅中得到历练与救赎。 “馈赠的罪恶感”正是那些自命不凡的人背地里饱受折磨的地方,也是他们在人前的自信不堪一击、常用欢愉的行为掩盖空虚与痛苦的原因所在。特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我们的世界打开了充满无数可能性的大门;另一方面,伴随特权而来的往往还有压力—有些是外部压力,有些则是来自内心的压力—这种压力又会严重地制约我们所面对的可能性。特权就好比一个望远镜。从一端望去,你可以看到一个遥不可及、无边无垠的广袤宇宙;而如果你从另一端看过去,世界在你眼前就缩成了窄窄的一陇地。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人游移在错综复杂的选择间并不是陷入迷失,而是为了寻找自我走上的必经之路。隐约有种力量一直如影随形,似乎总在左右我们的选择、为自由划定边界。这种隐秘的力量,显然就是父母的预期。通往成年的道路可能会崎岖不平、充满坎坷,但如果一味求捷径,那么我失去的可能远比得到的要多。做父母不易,做孩子也不易,从来就不存在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小孩。在我父母给予我的诸多馈赠中,这一点无疑是最宝贵的礼物之一:那就是相信自己无需被生活所胁迫,相信人应当在开阔的视野中思考如何度过一生,而不是把自己折叠挤压,塞进某个预设的狭小空间中。人所享有的特权,其实质则在于能够在最大范围内拥有选择的自由。缺乏选择就其残酷程度来说,与缺乏任何其它东西一样别无二致。饥与渴可以在日复一日中得到满足,可是人对于改变、对于新的可能性所充满的渴望却会在求而不得中持续一生,甚至成为数代人逃不出的心劫。当自由没能得到善用的时候,那不是自由的错,而是人的错。在一个一切似乎都加快了速度的世界中,自我反思似乎是一种我们承受不起的悠闲与奢侈。落后于人的恐惧像一根挥舞在身后的大棒,令我们不敢给自己留出放慢脚步去思考的时间。停下来凝望自己的内心从来都不是一种时间的浪费,而是一种时间的投资,它在我看来甚至是一个人所能做出的回报率最高的投资之一。我们都在为自己选择的人生竭尽全力。父亲在这一点上的认可对我来说是一份巨大的礼物。什么是想象中能够令自己快乐的事,什么又是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不要把这两者搞混了。社会总是怂恿我们去摘取桂冠,不管我们是否真想要那个愚蠢的东西!双手合十不同于厉兵秣马,翘首企盼也不代表万事俱备。愿望的危险之处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其中一个在于“许下愿望”有时会被人误以为是“做好了准备”。梦寐以求的馈赠可能变成可怕的负担;幻想成为现实的同时,也成了一场灾难。好运气从不意味着一件事会突然变得容易。相反,伴随它而来的往往是一个让人去接受挑战、面对困难的机会。但你需要充分做好抓住这个机会的准备,由此证明自己配得上这样的好运。生活或许不够公平,但到头来你会惊奇地发现,生活往往是对称的,未能实现的愿望有时也会成为一种隐秘的祝福。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条件帮他做任何事,而不是提供足够的条件让他无所事事。为了延续自己的野心与眼中的要紧事而去操纵孩子人生与真正帮助自己的孩子之间,这条界线应该划在哪里?父母希望我为自己的人生而活,在自己所做的每件事上烙上自己的印记。我哥哥豪伊是一个农民、一个摄影师;我姐姐苏茜在奥马哈养育了两个可爱的孩子;而我在音乐中找到了自己的事业。父亲会帮助我的前提一定是我在这些领域中感受到了真正的归属感,觉得自己非常适合它,而不是单纯因为这是一条最不需要耗费力气的道路。父亲不会助我选择投机取巧的人生,因为这么做不是特权的行使,而是人生的折损。我的父母一直以来都在鼓励我去追寻自己的快乐,去做任何能够让我内心感到满足的事情。如果我们希望在忠于本心、实现一生使命的同时还能让自己付得起房租,供得起三餐,我们就需要找到那个能让自己的能力、喜好与这个商业世界相交汇的最佳位置。佛教中有一种意象,我觉得与之颇有些关联:磨刀。此处,刀指的是我们每一个人;裹挟着需求与期望的外部世界就是那块磨刀石或是砂轮。让我们的刀刃保持锋利的唯一方式就是敢于委身于那块石头的摩擦之下。人们错把稍纵即逝的欢愉当成了经久不衰的快乐,把地位的象征性标识当成了真正的成就。这些都是人生失去意义时会出现的景象。最根本的是,人需要与自己的生命建立连接,要能够感知那些出自内心深处的想法、渴望与追求,它们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也不会因为已经拥有了财富就失去了意义。那些更快乐的人,那些与自己的生活步调最一致的人,是那些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愿望已经实现、愿意珍惜与享受当下的人。我对自己的人生感到骄傲。这份骄傲中夹杂着感恩,即使我毫不讳言地承认自己的幸运,这份骄傲也没有因此逊色几分。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挑战;于我而言,我所面对的挑战之一正如我在本书开篇时所述,就是要考虑如何把一手好牌打好。作为我父亲的儿子、巴菲特家庭的一员,我理解自己可能无形中会感受到一种把自己拖向公众视野的力量。一段时间以来,我都很抗拒它。抗拒它的理由很简单,也很自私,但完全可以理解:我在保护我已经拥有的人生、我的音乐生涯、我平静的日常生活,以及可以用来读书或只是静静地与妻子坐在一起的时间。好文推荐:
▲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