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周期的力量,并追随周期,是每个创业者必学的一课。
前天,硅谷银行宣布破产。我当时在铅笔道的融资冲刺营上,完全没有反应过来:这家成立40年、全美排名前20的银行,几乎在24 小时之内,在地球上毫无征兆地消失了——什么情况?后来研究发现:硅谷银行的破产原因,多少和“创新创业圈”脱不开关系。它的暴雷,必然能给创业者带来长远启发——建议大家认真研究。硅谷银行宣布破产前1天,我在融资冲刺营上作分享,我说“周期”(天时)是创业中最稀缺的元素:就像等公交车一样,60分钟一趟,每趟停5分钟,你若没在5分钟以内上车,你就得再等60分钟。这60分钟里,你没有任何“与天斗”的可能,只能等待机会。我见过的一切优秀创业者,穷尽一生追求却难得的能力,就是“识周期”能力。而我个人认为,硅谷银行破产的重要原因,便是死在创投圈的“短频快”周期里。硅谷银行的主要业务对象便是创投圈,比如科技初创企业、各类投资机构(VC、PE等)——它们会把钱存在硅谷银行,后者再把钱投资出去。这样一个看上去挺安全的模式,为什么会在近期暴雷呢?从周期的角度,我们看看硅谷银行是怎样走向灭亡的。美国科技创业者融了不少钱,往硅谷银行也存了很多钱。至2021年时,后者的总存款同比翻了接近2倍。而硅谷银行把它们购买了国债及其他债券。众多创业者融不到钱,为了发展业务,又不得不把硅谷银行的存款取出来。这造成了内忧外患局面:美联储加息后,本来已经导致硅谷银行国债不赚钱甚至亏钱,而今又面临存款流失的窘境。随后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硅谷银行是一家上市公司,这些内忧外患被投资人看得清清楚楚——投资人是一群怎样聪明的人?他们看到风险后立刻建议:让自己参投的创业者把钱从硅谷银行取出来,于是引发挤兑效应。硅谷银行官网主页写着:硅谷银行被加州金融保护与创新部关闭,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被任命为接管人。
从上述过程我们可以发现:硅谷银行的商业模式连接了2个东西。一个是新兴的创投圈,另一个是成熟的债券市场。二者同频共振的周期完全不同:前者日新月异,后者年年如是。硅谷银行左手连接的是一个冰箱,右手连接的是一个烤箱:二者不仅不能摆放距离过近,更不能设计成一个东西。以硅谷银行这件事为例,一群KOL在24小时内就能完全改变周期走向。据美国媒体报道称,硅谷银行破产前,“风投教父”彼得·蒂尔(PayPal创始人、Facebook投资人,写了《从零到一》)曾呼吁客户提款,而Coatue(华尔街知名对冲基金)在内的几家基金也给出类似建议。几位KOL的言论便能让创投圈“朝令夕改”——这便是它周期的恐怖之处。我们都说资本市场的周期大约10年一轮回。上个轮回是2008年-2009年至2018-2019年,3年疫情让周期结束的时间延后至2022年。但大周期里有很多小周期,小周期的波动值也不小,并且方向一年一变——一年内发生180度的转折也常常发生。以国内为例,2020年下半年新消费开始火,火到2021年上半年;而到了2021年下半年,新消费又降至冰点,几乎没有投资人会看。而在2022年,元宇宙又火得不行——一批公司不顾一切往里跳,结果刚跳进去就傻帽了,到2023年AIGC火了,元宇宙又降到冰点。创投圈的周期变动极其频繁:对参与者的抗周期能力要求很高。高到什么程度?就连硅谷银行这种资本大鳄(存款额曾达1754亿美元)也难以驾驭,最终被挤兑致死。我也经常和创业者说个笑话:创投圈的周期,可能就与几位KOL相关。比如突然有一天,他们在一个饭桌上遇到了,达成了某个共识的结论——比如新消费不行了——于是新周期就发生了。这种可能性并不是没有。据一位母基金创始人透露:在国内创投圈,每年能产生几百亿净利润,主要被不到100家投资机构分走。也就是说,国内主要赚钱的基金也就100来家,根据2/8法则,其中的20家基金创始人约个饭局,导致行业180度大反转是很有可能的。毕竟硅谷银行就验证了这一点:几位KOL短期内形成的共识结论,竟然压垮一家2000亿美金市值的巨头(最后一根稻草)。因为在骤风暴雨的环境下,对创业者的抗周期能力要求太高了。早上还是晴空万里,到了中午暴风雨便来临,你若是没带雨伞,晚上就可能重感冒死掉。这样“短平快”的周期之下,很容易将创业者的意志力消耗殆尽。过去7年,铅笔道采访了超过15000位创业者。经过抽样统计,99.99%的创业者都死掉了——前一年还是欣欣向荣,第二年就变成了坟场,满目凄凉。自2015年至今,像铅笔道这样活着并且活跃着的公司已经是千分之一。因此,我常常问创业者一个问题:你正在做的事是你无厘头热爱的事吗?如果是,请继续坚持;如果不是,请马上放弃,因为你迟早会倒在暴风骤雨中。铅笔道近期推出了一款爆炸产品——融资VIP会员,核心亮点是:每年15场游学+让你见机构BOSS。如果你短期有融资计划,长期有资本化目标,推荐你报名加入。欢迎扫描二维码咨询。
欢|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