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磊:硅谷银行破产与美元特权的反噬
作者:肖磊看世界
这两天硅谷银行破产这个事,发酵得比较快,但大部分都还停留在技术性的问题拆解和知识普及阶段,并没有说明白,这个事情,是在什么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有人说,美国一年平均要破产好几千家银行,硅谷银行破产,算不了什么,对市场和全球的冲击,非常有限。
那真是这样吗?下面我就闲聊一下,仅供大家茶余饭后讨论。
硅谷银行在美国商业银行里面,排名第16,在中国的话,相当于广发银行(珠三角)、上海银行(长三角)和北京银行(京津冀)这样的排名和体量,大家可以想想,这三家银行在中国银行业里面的位置,以及地域性的标志意义。
这种商业银行,跟投资银行还是不一样的,投资银行一般情况下大部分资产是风险较高的衍生品等,而商业银行一般是安全性非常高的债权类资产等,政府对两者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硅谷银行的破产,跟2008年雷曼破产,从性质上是不同的,但硅谷银行破产是危机的升级版。
那什么叫危机的升级版呢?听我慢慢扯。
危机的第一种表现形式,是简单的产业危机,比如某个产业被新的技术替代了,或者产业发展出现严重泡沫导致的不可持续,整个产业都做不下去了等等,这样原始的产业集群和从业者,就面临被淘汰掉的风险,比如触屏手机的流行,就直接导致了诺基亚等传统按键手机的淘汰等,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举不胜举,这就是简单的产业危机。
一般的产业危机对经济的影响比较有限,很多时候甚至可能是优胜劣汰的结果,反而可能有刺激经济运行效率的作用。
还有一种危机,叫做金融危机,就类似于2008年美国的次贷风暴引发的金融危机,这类危机的触发点一般是相对复杂的,有可能是直接的金融机构出现经营性危机导致的,也有可能是由于产业危机过于严重,或者说支柱性的大产业遇到了危机,就可能会间接的引发金融危机,实际上美国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由最初的房地产危机引爆的。
而金融危机,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叫做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信任危机,也就是大家不太信任类似雷曼等金融机构了,因为雷曼持有了大量的次级债,这些次级债是怎么来的呢,是此前各大房地产消费贷款机构,为了搞业绩,给不具备偿还能力的购房者发放贷款生成的,比如这些贷款机构大量的对贷款人进行资质造假等。因此说,这种危机,叫做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危机。
那到了如今的,硅谷银行破产这个阶段,危机其实就进入到了第三个阶段,这第三个阶段是什么呢?
就是这种危机,已经发展到了,对美元的焦虑和不信任,已经不是产业或金融机构的问题,而是上升到了美元本身的问题。
实际上硅谷银行这个破产,跟硅谷银行的风险偏好没有太大关系,跟其信用和服务能力等,也没有太大的关系,硅谷银行持有的都是美国国债等流动性非常好的资产。
很多时候,我们甚至都搞不懂,硅谷银行这个破产,除了很多储户的钱取不出来了,还能关注啥?这才是真正的风险,因为这种风险大到已经不足以用产业、金融和具体的现像去理解。
我把这一阶段的危机,称作美元的反噬危机。
为什么说这是美元的反噬呢,逻辑其实并不复杂,比如特朗普政府那会,美国的公共债务规模是19.9万亿美元,现在已经到了接近32万亿美元,也就是说,过去六年里,美国增加了超过12万亿美元的公共债务。
如果我们把这种债务,看成是一种产品供给,意味着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了严重的供给过剩,价格就要暴跌(如果你以零利率买入,价格下跌1%就已经是很大的亏损了),而硅谷银行正好大量的买入了这类产品。
当然,美国这个债务首先是全球买单,因为美国要用贸易赤字(给大家发钱消费,以渡过疫情等危机),来扩大进口,从而维持美国人的生活所需。
在这一过程中,全球虽然得到了美元,但得到的是流动基数突然增加了一个数量级的美元,这就导致全球流通的美元突然增加,物价开始上涨。
大家得到的美元虽然也多了,但能买到的东西反而少了,比如全球能源、物流、各类原材料,以及人工等价格就出现了持续上涨。
当美国债务货币化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全球整体的生产成本就会持续上升,这个时候如果再加上俄乌冲突、脱钩断链这种影响原材料和产业链的事件,最基础的通胀问题就会通过美元的交易和贸易体系,开始反过来影响美国。
而美国政治层面,最怕的就是通胀,因为民众对美国维持物价稳定的能力,可以说是坚信不疑的(美国在稳定物价方面,拥有世界货币和资源定价等各种工具优势),大家都习惯了长久以来物价的稳定,一旦出现恶性通胀,政府压力就立马飙升。于是美联储不得不启动加息周期。
那接下来,为美国债务暴增买单的,就是诸多国家的外汇储备和全球生产性市场,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很多新兴国家货币贬值,外汇储备流失,资不抵债等,还有就是诸多出口市场的停滞。
这个我们应该是深有体会的,比如去年就已经有类似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外汇储备耗尽等,还有今年开始的,包括东南亚等诸多国家出口方面的下降,甚至韩国、日本等都出现了非常持续的逆差。
当然,美国的债务问题,不会只有国际市场买单,等到美元利率飙升到一定程度,刺激出来的预期,就不仅仅是大家要减少消费,以及美元回流之后,大家的储蓄意愿,而是既然利率升高是一个趋势,那大家就有强烈的要求,来放弃此前的现金管理方式,进行“动态储蓄”。
什么意思呢,比如一年前,储户定期存款利息是2%(假设),现在要是存定期,利息已经涨到3.5%了,而且储户知道未来利息还会上涨,所以就特别着急,要把此前2%利息的定期存款,取出来(哪怕按活期取出),去存更高利息的产品,而且这个时候,储户就不愿意以五年这个周期来存了,因为利率一直在上涨,就更愿意以半年或一年为期限来存,这样就能赶上利率的上涨。
大家可以把这种行为,理解为投资当中的“追涨”,也就是买涨不买跌,加息速度越快,预期越明确,大家“追涨”的心态就越明显,就越愿意做短期存款,而不是长期。
这对于个人来说,似乎没有啥问题,但对于储蓄性银行来说,那就是巨大的风险,因为没有那么多“活期”息差可赚。
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更大规模的储蓄资金进来,储户对银行存量资金的提取量稍微增大一些,就会引发挤兑,银行就要卖掉存在浮亏的债券,很快就得破产了。硅谷银行的破产就是这么来的。
那这个问题是银行的问题吗?并不是,因为银行并没有去冒险,没有给不具备资质的贷款人去贷款,正是因为钱放不出去,才把更多的资金去买了国债等高等级债券。
国债是什么呢?就是美元,跟美元现金是没有太大区别的,这就是为啥全世界几乎90%以上的国家所赚来的多余的美元,都会购买美国国债的原因,因此说硅谷银行的这个做法,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如今的市场今非昔比,大家对美元的稳定性产生了怀疑,加息虽然利好美元,但对美元的冲击在于,美元从一个稳定的计价货币,变成了不稳定的炒作资产,这就是为什么我说硅谷银行这种危机,是美元自身的反噬。
因为美国在使用美元世界货币这种权力的时候,也就是扩张美元信用的过程中,制造出了自己无法驾驭的通胀,但又不得不用简单的激进加息来解决这个复杂的问题,这个时候就把美元这个计价中介,完美的变成了一个用来短期炒作的最佳商品,大家开始追逐美联储的利率,从而开始冲击世界,以及反噬自己国内硅谷银行等商业银行。
那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两个方法,第一个是,美联储立刻停止加息,就像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立马就从加息变成了降息,这是一种选择。
第二个是,找到了一个神奇的办法,美国硅谷的科技产业,突然间活跃起来了,科技公司突然业绩暴增了,大家不裁员了,风险投资突然迅速增加了,纳斯达克指数突然飙升了(过去一年多跌了接近40%),大量科技公司开始上市了,大家又有很多美元存到硅谷银行了,硅谷银行的流动性迅速改善了,同时,由于高科技企业投资回报增加,大家有了比美元存款利率更具吸引力的炒作目标,就不再乎一两个点的存款利率了,不会去硅谷银行取钱搞挤兑了。
大家能明白吧,如果无法满足这两个条件,美国商业银行很有可能还会遭遇下一波挤兑,硅谷银行仅仅是因为规模稍微大一些,跟科技产业的业务关系更密切一些,储户类型更集中和单一一些,而还有很多类似银行的储户,储户所属的行业更为分散,周期不同,挤兑需要逐步释放,也就是说,这可能仅仅是一个开始。
因此,目前美国对美元世界货币权力的使用所造成的这种反噬,进入了一个解决问题的“不可能”多角悖论。
你说现在就停止加息,或者反过来开始降息,也可以,但问题是通胀还处在高位,美国还要推动脱钩断链,民众还存在巨大的对物价的抱怨,很多行业的价格成本还在不断增加,如果不加息,不继续降低通胀,政府信用就会遭遇挑战,所以现在就因为硅谷银行破产而停止加息,似乎不太可能。
另一个是,现在这种背景下,你让美国的科技突然间爆发,硅谷回到数年前,甚至更早的那个活跃期,全球资金都流向硅谷,或者说美国的各个产业突然间出现了爆发式增长,这个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说得再明白一点,要么美国放弃对通胀的控制,停止加息,同时防止通胀不会大幅反弹,不再搞脱钩断链,大量的开始进口中国的商品,同时让美国的高科技企业清库存,回笼资金,刺激增长,比如芯片等企业,这样美国的通胀反弹速度和幅度都会可控一些,因为中国目前通胀水平控制得非常好,几乎所有中国输出的产品性价比都非常高,而且种类齐全,要知道美国的各大购物超市等,去中国化这么多年,依然有60%左右的商品都是中国产的。
这不是借此来说关于中美进出口的事,也不是鄙视美国的脱钩断链,而是美国硬要把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简单化的解决,忽视其他相关因素,那是不可能的。
面对美元、美国通胀、美国高科技企业等等,甚至美国的整个经济增长方面,如果不考虑跟中国等的全球贸易等关系,那就必须要承受简单化解决问题的严重副作用。
美国现在既不承认脱钩断链对美国通胀的影响,也不承认由科技和负债消费带动的增长已经陷入周期性乏力,只想依靠单独的加息和供应链重构来解决所有问题,这更是不可能的。台积电已经公布了在美国建厂的投资成本,是中国台湾等地区的至少4倍,就连特斯拉也选择在墨西哥建厂,而不是美国本土,逼着全球企业不计成本的回流美国,是不可持续的。
那说这个跟硅谷银行破产有啥关系呢,其实如果美国无法创造出真正的内部经济活跃,也就是无法提供给如此庞大的美元回流一个“蓄水池”,无法让大家去关注美国的企业和其他资产市场,创造出真正的优势,那么美元本身就会成为炒作的标的,这种反噬跟诸多新兴国家一直面临的风险是一样的。
基于此,我们再做个对未来的推演,当然,从目前的美国各界对硅谷银行破产的分析和态度看,包括财政部长耶伦等在内,都还停留在具体的银行既有财务数据层面,比如资本充足率等等。
那我要说什么呢,就是美国不能什么都想要,什么便宜都占尽。
比如控制通胀、脱钩断链、科技企业活跃、银行健康、就业充分等等,这里面,如果“都想要”这个目标,根本无法完成,会不得不放弃哪些呢?
我的理解是,如果这次硅谷银行破产,没有影响到美国的加息,那么美国对这类银行的风险就会提高一个容忍度,也就是很多储户会成为“代价”,以此来对冲继续加息带来的负面影响。当然,也可能忽悠其他国际资金接盘硅谷银行,就看有没有愿意去接盘的,听说正在忽悠中东的资金。
那如果这次硅谷银行破产,影响到了加息,并且明确了加息可能因此而停止或放缓,美国会用什么政策来对冲通胀隐患呢,大概率会放缓脱钩断链,不得不允许现有国际贸易和分工秩序继续运行,给美国争取解决内部问题的时间。
但无论是哪一个,都预示着,美国在内生增长,以及驾驭美元世界货币权力方面,走到了历史性的转折点。
硅谷银行破产,实际上是此前以科技主导的美国底层价值性力量,也进入到了瓶颈期,如果硅谷继续称霸全球,美国科技企业动不动就能垄断世界市场,就算美联储持续加息,就算美元迅速扩张,公共债务迅速扩大,实际上美国的自信还是在的,全球对其的信心还是在的,而这次破产的,恰恰是最不可能破产的,基于硅谷资金的硅谷银行,这不是简单的巧合。
当内生经济主体活跃度和竞争力下降,就不得不要求外部资源对其进行补充(美国要求产业回流);同时还得维持既有的经济规模和就业等,就不得不维持消费规模(发钱);而发钱又导致了通胀,控制通胀就要加息,加息抑制内生经济主体(科技企业融资难、科技股价格下跌),内生经济主体活跃度和竞争力下降,又会降低美元背后的可靠性,美元不得不从储备货币,走向炒作货币。
一系列操作下来,你会发现这样一个现像,就是以前持有美元,大家图一个安全,并不在乎利率是多少,很长时间里美元的利率非常低,大家也都不在乎。现在是大家不得不持有美元,但开始在乎利息,而且是越来越在乎,因为美国已经找不到比美元这点利息更值得去追逐的资产了。
这种反噬所带来的影响,不是简单的硅谷银行的破产,而是整个国家的发展,进入到“无期待”阶段,全民开始玩利息,类似于日本当年资产泡沫和增长等破灭之后,进入到全民炒汇阶段类似(低息日元与高息的其他货币),只不过美国是跟自己做对手盘(低收益资产的美元与高息美元)。
当然,你会说,美国还有聊天机器人ChatGPT,还有超级创业者埃隆马斯克,但世界早已不是从无到有的时代了,微软、苹果、谷歌等那个创世级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原因是,在过去接近一个世纪里面,美国几乎占据了世界所有的资源,比如和平环境下的人才流入、工业规模第一、全球贸易主导权、军事和安全威慑下的打击竞争对手能力等等,这种背景下,大部分创新,本身就占据绝对优势,也可以说是全球资源过度集中后堆积出来的优势。
而现在的问题是,全球资源已经逐步多极化了,任何一个颠覆性的创新,所需要的资源堆积,一定是全球资源总规模级别的,ChatGPT需要全球各国的数据,而数据现在都分主权了,就像比特币不可能跟各国主权货币竞争;埃隆马斯克的火星计划,都必须全球配合,否则连一个元素的供应链美国都无法自足,未来人类越是宏大的计划,就越需要全球产业链。
什么意思呢,就是美国想像以前一样,抛开全球,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搞出一个发明创造,就可以迅速占领全球应用市场,绑定全球的所有用户习惯,从而达到类似微软等的效果,这个基本上已经没有这种可能了。
所以最近两年,你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俄乌冲突导致的军事美元出现了问题,也就是美国保护小弟的承诺已经不可靠了;另一个是,石油美元也出现了问题,尤其是中东诸多国家开始接受人民币结算,中国斡旋沙特、伊朗关系的成功等;第三个是,科技美元随着硅谷银行的破产,同样也出现了问题,尽管以这种方式出现很滑稽,但不唐突。
于是,美元逐步的脱离美国的绝对优势背书,大家确实就没得玩了,就只能用美元玩美元了,美联储的加息,仅仅是增加了玩家的奖赏额,并不能改变什么。
这可能是未来很长时间里最值得关注的一个点,但玩着玩着,大家就不想玩了,因为如果没有军事优势、能源等计价优势、科技优势,玩一张纸有什么意思。
仅供闲聊!
文/肖磊(如果担心错过即时评论,请关注肖磊看世界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