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建筑可阅读:“永不拓宽”的南昌路,新老交错间涌现别样“海派烟火”
南昌路位于衡复风貌区核心带,是永不拓宽的马路之一。随着“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建设,道路沿线及周边地区点状更新,名人故居、红色旧址,伴以推窗可见的口袋公园、新式店铺,使得宁静、浪漫、艺术成为这条路的主旋律,呈现出别样的“海派烟火”。
南昌路一览
☑衡复风貌区核心带
☑与历史名人隔空对话
☑感受浪漫与艺术
南昌路由旧时的陶尔斐司路和环龙路构成。陶尔斐司路为今南昌路东端重庆南路与雁荡路之间的一小段,环龙路为今雁荡路以西的南昌路大部分路段,1943年2条路合并,以江西省会南昌改名为南昌路。
南昌路建筑一览
上海科学会堂
(南昌路47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科学会堂(思南楼),建于1917年,砖混结构,略具法国文艺复兴特征,结合新艺术运动的装饰,拥有约6000平方米的花园,园内绿树成荫、碧草如洗,风格典雅、美观别致,是沪上典型的法式历史建筑代表。
科学会堂是全国第一个科技工作者之家,杨振宁、李政道、苏步青等学者专家都在此做过学术报告,向世人讲述中国科学的故事。
林风眠旧居
(南昌路53号,黄浦区文物保护单位)
林风眠旧居为西方联立式花园住宅,二层砖木结构,红陶机制平瓦双坡顶,建筑面积198平方米。
林风眠,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1928年创办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是中国比较美术研究的先驱者。1951年,林风眠辞去杭州国立艺专教授职务,举家由杭州迁居此地。
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南昌路100弄2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建于1911年,旧式石库门建筑,两层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一客堂一厢房布局,有后天井,面积约150平方米。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嵩山路附近创办的月刊,次年自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1920年初,《新青年》编辑部随陈独秀迁至上海的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楼上厢房是陈独秀的卧室,楼下为《新青年》编辑部。这里是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诞生地,《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
阅读花园
(南昌路与茂名南路交叉口东南侧)
阅读花园也叫泰戈尔花园,于2021年改造完成。场地内立有泰戈尔(印度诗人、文学家)半身像雕塑。
花园设计沿用建筑立面红砖元素,塑造不同高度的矮墙树池供市民停驻,在咫尺间创造一抹人文色彩的阅读空间。朗读亭采用法式造型铁艺廊架呼应场地文脉,爬藤植物攀援其上,投下一抹绿荫。亭下布置琉璃景墙,嵌书架于其中,并贴墙设置坐凳,可放置社区居民捐赠的图书。
南昌路毗邻淮海中路与思南路,这条幽静的小马路名气虽不比另两者,但透过斑驳树影的建筑里弄,依稀可见这条路过去的模样。
编辑:许芦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