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救命药,被妈妈换成了维生素”:她的故事,揭露中国父母的通病
来源:十点读书
患抑郁症的少年,似乎越来越多了。
初三女孩身患抑郁症,妈妈却将她的抗抑郁症药换成维生素; 14岁抑郁症少年被“老神仙”喂符水,窒息身亡; 失踪两个月的胡某宇,最终在学校附近山林被发现,死因是抑郁自缢。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
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
也就是说,每5名青少年,现在都有一位抑郁症患者。
而与之对应的,却是现实中,很多人对抑郁症认知的盲区和误区之大:
身患抑郁症的少年痛苦不堪,无人理解,也无处求助;
而家长和老师却对抑郁症知之甚少,尤其是偏远地区,他们认为这是孩子青春的叛逆,是为了不想上学的“假装”。
很长时间内,抑郁症得不到人们的正视。
大家觉得这只是一时的情绪低落,不值得小题大做。
可事实上,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情绪病症。
会出现持久而明显的心境低落,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更有甚者存在自伤、自杀行为。
“抑郁症”正逐渐年轻化普遍化,为人父母不得不更加警惕。
《少年抑郁症》里讲了一个抑郁症女孩的故事。
女孩雯雯,就读于一所重点高中的重点班级。
刚开始,雯雯只是情绪低落,很长一段时间,她都开心不起来。
伴随情绪一起低落下去的,是她的成绩。
老师找她谈话,她试探性地说了句“我可能抑郁了”。
没想到,老师不仅不理解,反而觉得她在“作”:
“就要考试了,你居然还有时间抑郁,不把心思花在学习上,不是好孩子,再不听老师的话,将来会没有前途的,老师是为你好呀。”
从那以后,雯雯再也没有对这位老师袒露过自己的心声。
雯雯之前的成绩很好,是村里唯一考上省重点的女孩,寄托着全村的希望。
在家里人眼里,她的成绩是不允许下滑的。
这种期待,一步步变成千斤的重压,压得她喘不过气。
每天睁开眼,她都害怕辜负大家的期望。
现在成绩一落千丈,她每天活得都很恐慌。
但她越是强迫自己,就越是无法集中注意力。
她强迫自己停止抑郁,但换来的是更严重的抑郁。
控制不住的时候,她会在夜里失声痛哭;
最难熬的时候,她会抑制不住地大声呼救,使劲地敲打床板。
同一宿舍的同学都受不了她,跟老师投诉她半夜打扰大家休息,班主任只好连夜把她送到医院。
但是医院查来查去,什么也查不出来。
直到她被送进精神病院,才被确诊了抑郁症。
这种情况下,学校只能让她办理退学。
后来,再也没有人听说过她的消息。
原本有可能考上清北的优等生,却被抑郁症生生拽回了原地,甚至是,埋到了土里。
当一个少年不幸患上抑郁症之后,身边的大人总是无法理解:
“他看上去好好的一个人,没有缺胳膊少条腿,说生病了谁信啊。”
“就是心理承受能力差,这点事都挺不过来,以后生活的压力怎么办。”
正是这种忽视和误解,造成了少年抑郁的最后一环。
少年呼救的手,没有等来搭救,反而被周围的人推进更深的海里,无法逃离,不停下坠。
与孩子“无人知晓的痛苦”相对应的,是父母“从始至终的无法理解”。
高中时期,有一位同学得了抑郁症。
他将自己的诊断报告,拿回家给父母看。
可父母还是坚决不认可,一致认为:
你只是想太多,只要好好放松就会好的。
这种不理解,带给孩子的往往是更痛苦、更致命的煎熬。
有人就问了:
为什么有些父母宁愿看孩子痛苦,也不愿意理解孩子呢?
首先,抑郁症具有隐蔽性。
最开始,抑郁症跟情绪上的悲伤类似。
没有身体的痛感,因此很容易被人忽略。
这会让人以为这只是一时的心情低落,沮丧失意。
只要适当调节,就会恢复如常。
但其实,抑郁症持续时间很长,也没那么容易调节。
它不只是心情不好可以概括的,而是思维迟缓、情感低落、意志减退的全面低落。
如果不加干预,就会从刚开始的闷闷不乐,到对什么都提不起劲来,甚至走上绝路。
其次,是父母无法与抑郁的孩子共情。
他们想不明白的是,
他们以前资源那么匮乏,都能没心没肺地长大。
现在明明条件更好了,为什么孩子更不开心了。
明明给予得已经够多了,但孩子还是不满足。
但父母没想过的是,孩子跟他们面对的已经是不一样的世界。
以前的世界,虽然物质匮乏,放学之后可以玩耍,有朋友,也可以投身大自然。
现在的孩子,虽然物质充裕,精神却被掠夺得贫瘠。
父母无法共情孩子的处境,也就无法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
第三,父母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孩子生病。
前几天,网上看到一个新闻。
浙江杭州,有位学霸女孩小升初后,成绩一落千丈。
她去医院看了医生后,被确诊是抑郁症。
可即便这样,父母仍然觉得:
“不想上学就是‘作’,想去看病就是小题大做。”
甚至擅自停掉了孩子的抗抑郁药物,换成了维生素片。
你以为这对父母是没有学问吗?
恰恰相反,他们都是国内顶尖大学毕业。
他们不可能对抑郁症毫无认知,只是无法接受孩子是有瑕疵的人。
他们只希望孩子能将众人甩在后面。
于是选择性看不见孩子内心正在发生的情绪灾难。
他们对孩子抱有强烈的功利心,以致于对孩子的痛苦无动于衷。
这些本该给予帮助的父母,面对抑郁症,却站在了孩子的对面。
现在,回到最开始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患上了抑郁症?
其实,经过前面的分析,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
首先,家庭问题;
所有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都能从原生家庭找到答案。
一个心理咨询师朋友,很认同这个观点。
来找她咨询的孩子,无一例外都指向了原生家庭。
有的家庭氛围冷漠,无法给予孩子所需要的爱和支持;
有的家庭争吵不断,给孩子的身心带来极大苦痛;
有的家长控制欲爆棚,看似对孩子好,却让孩子无比窒息。
研究表明:
亲子关系对个体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有极大影响。
生活在高质量亲子关系的孩子,心理防御能力更强。
面对外部压力,有心力、能力去处理、去化解。
消极的亲子关系,往往伴随的便是孩子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孩子会不会抑郁,抑郁了能不能很快痊愈,家庭环境很重要。
其次,社会环境;
家长总觉得养家糊口很辛苦,当小孩就容易很多。
事实上,现在的小孩,内心也是很苦的。
还没出生,父母就安排了胎教;
尚未入学,就安排了各种培训班;
入学之后,就开启了漫长的学习-考试-排名-学习,不断循环往复的日子。
曾听一位老师描述现在孩子的生活:
现在的孩子,除了吃饭、睡觉,几乎全部时间被要求学习。
一坐就是一上午,一学就是一下午。
课余时间还有各种兴趣班。
没有放松,没有朋友,也不能有爱好。
这样的日子,占据童年和少年,光是想一想,就很痛苦且漫长。
除此之外,还要承受父母的高期待、高要求。
只要没达到大家的期望,就会被指责。
这样的高压状态下,不抑郁才会奇怪。
这样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如果在一个有爱的家庭,疲惫的身心还有一个放松自如、积蓄能量的地方,孩子的内心兴许还能够缓解。
如果在本该得到关爱的家,得到的都是唇枪舌剑、冷漠疏离,那这个孩子的内心就会破碎不堪、四处漏风。
除此之外,突然的刺激也会导致孩子患上抑郁症。
比如亲戚朋友的离开;
比如网暴、校园暴力……
这个时候,则更需要家人、朋友的陪伴、开导,孩子才能安然度过这段低谷的时期。
其实,抑郁症如果发现得早,及时调整和治疗,多数情况下是可以好起来的。
但问题是:
孩子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都处于一个闭环。
他们对自己没有太多决定权,很多时候只能听从父母、老师的安排。
所以,要想根本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从原生家庭着手。
身为父母,首先要意识几点,
1、正视孩子求救的信号;
身为父母,需要正视抑郁症。
不要觉得这只是孩子一时的情绪问题,也不要觉得抑郁症可耻。
孩子的每次不开心,都是一次求救的信号。
每次悲伤背后,都有一个情绪问题待解决。
身为父母,我们是孩子在这个世界最信赖的人。
我们能做的是看见孩子的痛苦,并帮助孩子真正解决问题。
所有的视而不见,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由孩子来偿还,到最后还是父母来买单。
2、给予孩子爱与支持;
对每个孩子来说,父母是最坚实的后盾。
当一个孩子没有被好好爱过,面对外界时,首先便是不自信的。
遇到外界的侵扰,也没有足够的心力与之抗衡。
被好好爱过的孩子,才有能力好好爱自己和这个世界。
我们无法给孩子创造无菌的环境,只能用爱培养孩子强大的心脏。
3、不要将自己的期待投射到孩子身上;
纪伯伦有一首诗: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但并不属于你。”
你的梦想是属于你的,孩子有自己的人生。
他们不是来完成父母的目标。
尊重孩子的人生,才是父母之爱的本质。
少年抑郁症是一个社会问题,可一旦发生在最小单位的个人身上,很可能对一个人,或是一个家庭毁灭性的打击。
当更多人开始关注,这个问题才会被重视,解决办法才会出现。
另外,如果你周围有抑郁症少年,请给他们一些关注。
跟他们聊聊天,多给他们一些鼓励的笑脸。
你无意识的一次托举,很可能就在挽救痛苦边缘的灵魂。
你的理解和包容,或许就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人生。
每个抑郁的孩子,都曾是快乐无忧的孩子。
守护孩子,就是守护我们的未来。
欢迎把本文分享出去,让更多的父母看到。
点亮【在看】,愿每位少年平安顺利长大。
作者 | 苏善书,不会讲道理,只会说故事。
编辑 | 张敬,两眼带刀混账到老。
主播 | 赏新晴,视频号:赏新晴读书,公众号:听晴声(ID:sxqreading)。
图片 | 视觉中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