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女儿的抗抑郁药,换成了维生素”:家庭有3个征兆,孩子离抑郁就不远了
作者 | 成长树
来源 | 成长树(ID:chengzhangshu9)
前几天,有则新闻让人觉得特别不可思议。
浙江某地一个妈妈觉得自己女儿厌学,本质就是作。
就擅自把抗抑郁的药停了,换成了维生素片。
导致女儿病情加重,一度自杀。
我跟一个资深心理咨询师朋友聊起来这件事时,他说:
“这几年,我接诊的青少年抑郁患者,真的越来越多了。”
不仅是他,我还看到一个专业数据统计说:
“15岁以下抑郁症患者3年增长3倍之多,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
这个数据已经足够触目惊心,却也只是保守估计。
因为不少患上抑郁症的成年人,青少年时期已经发病,只是当时没被发现。
还有很多人,虽然成年后才患病,但抑郁的种子却是在童年时留下的。
作为父母,我们真的要看清这样一个现实:抑郁,也许离我们的孩子并不遥远。
有着30年资历的心理学家陈默老师,曾大胆“预言”以后家长见面可能会这么聊天:
“你家孩子抑郁了吗?”
“嗯,抑郁了,重度的。”
“哦,我家还好,轻度。”
让人胆战心惊!
陈默老师还根据大量案例找到这样一个规律:
抑郁的学生中,优等生居多,且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
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最终却患上了抑郁?
一个抑郁症的孩子找医生复诊,排队等医生的时候在看书。
医生随口表扬了一句,“这孩子真用功。”
哪知孩子的母亲,却马上补刀,“用功,假用功。”
医生好不容易修修补补把孩子的心理问题救回来了,家长一句打压式的否定,却重新把孩子推下万丈深渊,真是着急又无奈。
写到最后,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
“家长是真的不知道为什么小孩会得抑郁症,也不理解孩子为什么想死,
就是因为愚蠢的教育’把孩子的自信一点一点消耗掉,磨灭掉,每天被否定着,甚至连抑郁都被说成是装病。”
微博发出后立即激起共鸣,不少人都想到了自己小时候被父母打击贬低的经历。
看完这些评论,让人不禁反思:
生活中很多父母满心是爱,却表现得满目狰狞。
“每次都粗心,难怪成绩总比不过同桌。”
“吃完饭也不运动,往沙发上一瘫,看你都胖成什么样了?”
“每天就知道刷手机、玩游戏,就这样还想考上重点高中?”
看到孩子顶嘴或是不服气,还要再补上一句,“别怪我说话这么难听,还不是为你好。”
我能理解,很多父母是发自内心的为孩子好。
他们只是觉得孩子太脆弱、输不起,希望借这样的方式让孩子内心更强大。
其实,真正帮一个孩子成长的,是面对困难时,父母赋予他的勇气、自信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刻薄的言语,痛苦的经历,带给孩子的只有一次次伤害。
正如心理学家费尔贝恩所说:
“儿童在得不到父母的鼓励和认同时,为了维持父母在自己心中的好形象,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不好的。”
如果面对父母时,孩子接收到的只有苛责和批评,就很难拥有安全感和自信心。
当父母设定的标准过高,孩子又一直达不到时,他们可能会破罐子破摔,自我放弃;也可能渐渐疏远父母,闭上自己的心门。
假民主家庭,让孩子内心反复受挫
北大教授徐凯文曾讲过一个高中生的故事。
孩子念高二时曾两次爬上顶楼,想要跳楼,都被救了下来。
孩子父母是60后的小镇做题家,从农村一道题一道题刷到博士毕业,能留在北京当大学老师,他们感到万分幸运。
当然,他们对孩子很好,给他创造了丰厚的物质条件,可孩子却一心寻死,家人非常着急跑来做家庭团体咨询。
徐凯文提到这个高中生案例时,谈到一个小细节。
咨询时,孩子义愤填膺的表示,父母从不尊重自己。
而他的父母却极力辩解,自己是受过高等教育,家里特别民主,任何事都和孩子商量。
最后孩子竟急了,一脸崩溃大吼道:
“对,你们每次都跟我商量,可最后还是按你们的意思办,我的意见从没被尊重过。”
很多父母能意识到民主是好的,但操作层面却执行不了,这就是“假民主家庭”。
我们经常以为,孩子还小,做任何决定都是不成熟,于是习惯了处处干涉,事事插手。
以“过来人”的身份,对孩子的人生权威操控,让孩子无条件听从自己的决定,接受自己的权威。
但过于束缚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往往会让孩子内心反复受挫,也更容易出现精神和心理类疾病,陷入抑郁的旋涡。
就像著名心理治疗大师斯科特·派克劝诫父母:
“如果真正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的意愿和感受,尊重他们的决定权。”
我们的鸡娃目标,是时候改改了
清北,似乎是很多鸡娃爸妈的终极目标,但可能大多数鸡娃父母并不知道下面这组数据。
徐凯文教授曾做过的一组统计:
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
还有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很多孩子甚至在小学阶段就早早出现了厌学,而厌学是导致抑郁的主要原因。
大量数据表明,孩子厌学年龄越早,情绪更容易被记忆和固化,厌学阴影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到初中、高中乃至大学。
家长普遍反馈的是孩子厌学,不逼,他不学;一逼,他更不学了……
其实不少青少年抑郁,更多是出于父母过高的期待,无法接受孩子的平庸,也不能容忍孩子的某个缺点。
这背后有父母未完成的心愿,现实中的遭受的打击和受挫,也有着对未来深深的焦虑。
而这些都成为父母的“心理创伤”,最后只能由孩子帮父母“疗愈”。
在消耗了太多心理能量后,孩子自己却病倒了,患上了抑郁。
如果我们做父母的都能向《少年派》中王胜男这样想:“最初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就是一个健康普通的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要求越来越高,胃口也越来越大,得陇望蜀贪心不足。”
经过这样的自我反思,那么也许一切未为晚也。
如果家长没有对孩子的“厌学”正确解码,认为花出的每一分钱都是为了孩子好,你怎么还不好好学呢?
已经厌学了,又根本没体会到被关心和被尊重的孩子,就会朝着“焦虑抑郁”方向不断发展下去。
当父母的学问真不是学到的,而是悟到的。
给孩子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多给他一些爱与陪伴,鼓励和赞美,他就会慢慢变得自信、勇敢、乐观。
我们给他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不是金钱,而是爱,是智慧,是幸福,许给他一个美好的人生!
有时候我们换个思路,自己和孩子就都能轻松一些,点个“在看”,让更多的父母看到。
免费领取
○ 大家最期待的牛津自然拼读1-5级课件 ○ RAZ全套资源,含音频、QUIZ、单词表 ○ 400多节外教课轻松搞定孩子词汇和阅读
学习资源|精选文章|共同成长
来关注<爸妈亲子课堂>👇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