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建筑的通病,早该被戳破了!(附PDF下载)
▲ 丽泽SOHO / ZAHA Hadid Architects
“重艺术轻技术、重宏观轻细部”一直是“中国式”建筑的通病,之前有不少设计师为了追求所谓的“艺术感”而忽视建筑细节,让建筑整体质量大打折扣。
▲ 米兰世博中国馆,灵感来源于田野上的“麦浪”,但建成后不但体现不了麦浪,而且细看的话,还充斥着一种凌乱感
▲ 合肥艺术馆,欲打造合肥的城市地标级建筑,建成后相当之凌乱,甚至在建筑内部细看,给人一种破败不堪的感觉
随着大众品味的不断提升,这种“徒有其表”的建筑被人摒弃,失去与同行竞争的机会。
对于是建筑师来说,设计除了要注重建筑的外表外,还需要重视它的里子——也就是细节。
文末附全球顶级建筑细部杂志合集
细节是一种“负责任的心态”
谈起细节,很多人想到的是建筑的构造,如何做到横平竖直,如何做到严丝合缝...然而远远不止如此,它还包括尺度、材料、当地文化、人们的使用、与周边环境的契合度等等...
▲ 建筑上的细节
▲ 尺度空间上的考虑
▲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考虑
细节更像是一种“负责任的心态”,在设计初期就应该将每一个可能会出问题的地方想好想清楚。
▲ 挪威观鲸文化中心 / Dorte Mandrup
记得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曾说过“不管你的建筑设计方案如何恢弘大气,如果对细节的把握不到位,就不能称之为一件好作品。”用他的话说就是“细节即上帝”!
▲ 密斯.凡.德罗
欧洲建筑师眼中的“细节”
说起欧洲建筑师,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心思缜密、逻辑严谨。除此之外,他们对建筑细节也尤为重视。在他们眼中,细节主要从3个方面体现出来:
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就是如何将复杂的建筑功能属性、限定条件与美学相融合,并通过现代的手法表现出来。
▲ 螺旋钟表博物馆 / BIG
就比如说BIG的螺旋钟表博物馆,项目为一个螺旋形的玻璃展亭, 在坡面上拔地而起。其中最考验设计师的就是让弧形玻璃来担任承重结构,而且还是第一次做到这种高度,这需要设计团队与工程团队的高度配合才能打造出如此杰作。
BIG让技术与艺术完美融合,让这件珍贵的“艺术品”得以落地。
▲ 螺旋钟表博物馆 / BIG
对建筑空间的拿捏。从前期就要考虑好,建筑落地后,每一个空间的功能及效果,比如说:视线、光线、路径、界面等。
比如说OMA做的西雅图图书馆,很多人觉得它的造型怎么如此奇怪。其实库哈斯除了对建筑功能进行思考之外,还考虑到了光线与界面的问题。
▲ 西雅图图书馆 / OMA + LMN
库哈斯为什么要将内部空间划分为几个相错的独立功能块,以及将玻璃幕墙做成倾斜,其实都是为了拥有更好的自然光线。而在入口处用斜面围合出一个横向梯形空间,是为了给市民提供一个避雨的空间。
▲ 内部空间的错层设计-西雅图图书馆 / OMA + LMN
▲ 倾斜的玻璃外立面
▲ 入口处的避雨空间-西雅图图书馆 / OMA + LMN
设计的目的是人。他们主张建筑的设计要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应该创造更多的实用性空间,以及在设计中融入更多的人体工学。
在欧洲,你会发现不少住宅的窗户都是向内拉开的,原因是擦玻璃的时候方便;甚至连一个门把手,他们也不会做成球形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当你手上拿满了东西的时候,这种球形把手用胳膊根本开不了!
▲ “内开”的窗户
▲ 永远不会用球形门把手
未雨绸缪,提前把建筑建成后的效果、空间、功能考虑清晰,这才能称得上是优秀的建筑设计。
欧洲建筑师对细节有多重视?
除了通过高校教育将这种“细节观”传给一代又一代设计师之外,欧洲建筑行业还专门设立了一本期刊,每个月会派专业人员从世界各地搜集高质量的建筑项目,并通过大量的研究与分析,归纳出这些建筑细部的理念与手法,来提高整个建筑行业设计水平。
到目前为止,它也成为了全球建筑与工程细部方面最成功的专业期刊之一。甚至在豆瓣上还收获了8.9分的超高评价!
你能从中学到什么?
对于还在从事建筑行业的我们来说,可以从这本期刊中了解到最新落地建筑的细节处理,及工艺做法。
就比如说BIG最近落地的螺旋钟表博物馆项目,除了我们在各大网站看到的设计灵感之外,它还会一点点给我们分析项目的细部处理,以及工艺做法,让你了解到顶尖建筑项目是如何考虑的。
同时,你还可以学到新型的建筑工艺技术,创新元素,了解当下最先进的建筑技术。
最后,台长为了整理了近12年来的内容(2010-2021),让你学习全球顶级建筑背后的细节与理念。
全球顶级建筑细部杂志合集
| 2010-2021.02月刊,英文版 |
2021年部分内容展示
2020年部分内容展示
2019年部分内容展示
获取方式
立即获取
免责声明:
以上图片及资料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由我方再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此图库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