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民窟到第一夫人:一个“yes”成就一位总统夫人公众号新闻2023-03-14 10:03米歇尔·奥巴马,1964年生于美国芝加哥,曾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法学院。1992年与奥巴马结婚,随后在奥巴马竞选总统期间展现了非凡的女性力量。她是美国第一位非洲裔总统夫人。在丈夫卸任第 44 任美国总统之后,她依然凭借强大的人格魅力,当选为2018年美国最受尊敬的女性。所有人都理所当然的认为,米歇尔的角色转换是跟随奥巴马而动,然后却鲜有人知,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的决定权竟然是在米歇尔手上。米歇尔在新书《我们携带的光》里首次坦言,人生最焦虑的一刻是奥巴马第一次告诉她,他想要竞选美国总统的时候。奥巴马明确表示,这件事的决定权完全在米歇尔手里,他们是搭档。所以如果米歇尔觉得这太过冒险, 或者认为这会给他们的家庭带来太多问题,她可以在此时阻止整件事发生。当奥巴马决定从政的时候,米歇尔最开始确实是非常不愿意的,她并不欣赏政客,也不愿意自己的丈夫成为政客。但是她反过来想,在自己不愿意继续从事律师行业时,自己身边只有奥巴马一直支持,从来没有一次怀疑过她的能力和选择。所以最终米歇尔同意了,并且她之后也一直毫不后悔自己做出了这个选择,因为她不想以后有一天告诉自己的女儿,她们的爸爸本来可能会有机会成为总统,而这种可能性是被她的恐惧扼杀。那么从贫民窟女孩到白宫女主人,米歇尔·奥巴又经历了怎样的精彩人生?她是如何实现了看似不可能的阶级跨越?打破边界 成就自我米歇尔出生于 1964 年,那一年美国颁布了《民权法》,从法律上正式废除种族隔离制。虽然在法律意义上种族歧视被禁止了,但是社会中残存的无形歧视仍然压制着黑人群体。米歇尔的家庭构成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的一种典型黑人家庭结构,她的父亲是一名锅炉工人,母亲则是全职家庭主妇,家里还有一个大她两岁的哥哥。一家四口人的生活靠父亲的薪水维持着,他们没有自己的房子,寄居在亲戚家的小楼上,这也使得米歇尔自小便比同龄人更要强,更敏感。在米歇尔刚上幼儿园的时候,他们要学习一组颜色的单词,他们的老师举起拼读卡片,让他们读出印在上面的黑色字母组成的单词。轮到米歇尔读的时候,“red”、“green”、“blue”她都不假思索读出来了,但是到了“white(白色)”的时候,她便懵住了。结果老师把小星星送给了另外两个能够准确无误念出所有颜色单词的小朋友。到了第二天上课,米歇尔要求重念一遍卡片,但老师因为时间的关系拒绝了,对于小孩子来说,老师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老师的鼓励能够提升一个孩子的自信心,而老师的一句否定和质疑能够摧毁一个孩子。但米歇尔并没有屈服于老师的权威,她坚持重新念一遍,结果,班上所有的孩子,都看着她把颜色卡片上的单词念出来,那天下午,她昂首挺胸在衬衣上别着小星星回了家。这是她童年经历中面对权威的一次胜利。米歇尔曾用这种智慧赢得了人生大大小小战役中一次又一次胜利。读完高中后,她以全高中前10%的成绩,决定申请普林斯顿大学。而当时的申请顾问却在和她见面仅十分钟后就轻率地否定了她的志愿,直截了当地跟她说:“我不觉得你是进普林斯顿的料。”这句话轻易地打碎了米歇尔的自尊心。米歇尔很受伤,因为顾问仅仅是看了她一下,就用冷漠的态度做出了判断,根本没有试图去了解米歇尔,根本没有看到米歇尔内心的光。离开那个顾问的办公室以后,米歇尔胸口憋着一股气,惟一的想法就是:我要证明给你看!我没有显赫的背景、过硬的推荐,努力——是我唯一能做的事。 6 个月后,普林斯顿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寄到了。就算后来通过努力进入到普林斯顿,这种肤色带来的影响依旧没有弱化,在这个白人居多的学校里,她形容自己好像是摻到了白米饭里的罂粟种子。大学的时候班上超过四分之三的学生是白人, 其中接近三分之二是男生。作为一个年轻的黑人女性,米歇尔是这所大学里双重意义上的少数派。当时米歇尔只是一个初次来到白人世界的少女,什么都不懂,也还没有掌握特权的概念。 米歇尔在来到这里后发现,在这个环境中,有一些同学明显适应得更好, 他们不会对这里资源的丰富大惊小怪,也不会执着于要证明自己,很多人在高中时就上过SAT辅导课或者具有大学水准的课程,而有些人从小上的是寄宿学校,离家住校对他们来说根本不是问题,所以他们能轻松适应大学的住校生活。对于一些人而言,上普林斯顿大学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权利——后来她发现自己的同班同学中有八分之一是走校友子女特殊录取通道进来的。他们的父亲、祖父或外祖父都从同一个拱门下走过,所以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孩子有一天也会这样做。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同学表现出的笃定和安适,后面有几代人积累的财富和深厚的特权人脉的支撑。当时的她只是感觉自己是个另类, 偶尔会觉得受人轻视。“我确实被这所学校录取,但这并不保证我一定能找到归属感。”但是真正让米歇尔能够有勇气走出舒适区的,也正是在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的经历。加入普林斯顿大学之后,米歇尔最开始依然喜欢待在黑人和拉丁裔学生的圈子。在大学的某些地方找到了庇护所和伙伴们,在交友上,,心甘情愿置身于大学社交圈的边缘地带,米歇尔和他们待在一起会觉得安全、放松。虽然同类型人群的朋友圈子可以减轻米歇尔的孤独感, 但是为了完成学业, 为了脱颖而出,她不得不走出自己的舒适圈,进入更广阔角力场。“如果你对自己感觉良好,就没有人能让你感觉糟糕。”米歇尔一直用来自父亲的话语激励和安慰自己不安的内心。让自己知道,不管那些空间发出了怎样的信号,即便这些信号只是无意和无心发出的,你都不需要,也没必要把它们放在心上。所以,走出去,对于米歇尔来说意义非凡,因为这些经历让她意识到“世界上还有其他的生活方式”。打破边界是什么感觉呢?“这就像你第一次上台进行钢琴弹奏,发现自己只弹过那架琴键破损的钢琴。你的世界有了改变,而你要去适应变化和克服困难,和其他人一样‘弹奏音乐’。”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你觉得什么在禁锢你,那找到它打破它,你会有更大的格局。一切都关于选择米歇尔大学期间曾经交往过一个男朋友——凯文,他是学校橄榄球队的队员,典型的美国阳光大男孩,喜欢运动,身体强健。但米歇尔渐渐发现两个人之间的差异,她是那种喜欢列目标,然后在目标后面一个个打上对号的人,但凯文是那种会开小差的人,他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时不时改变自己的方向。凯文在毕业之后,米歇尔以为他会直接上医学院,但是他突然决定推迟学业,原因是......扮演一个球队的吉祥物。这个事情成为他们之间关系破裂的导火索,米歇尔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人接受了普林斯顿大学昂贵的教育,不立即把它转化为在世上进阶的资本,这不正是这个学位的价值所在吗?为什么当你可以进医学院时,却愿意去扮演一只翻筋斗的狗?”毕业以后,米歇尔顺利进入了盛德律师事务所工作,加入了梦寐以求的精英群体,成为踩着高跟鞋,穿着阿玛尼套装的职场女性。就在她以为自己的生活就会这样一路发展下去,每天光鲜亮丽的律师工作结束后再去健身房有氧健身,过着所有白领丽人都向往的生活时。有一天,公司的高级合伙人问我:你能不能给一个马上要来报道的暑期实习生做督导?从这个节点,米歇尔的生命轨迹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同事口中,这个实习生是哈佛大学法学院的一个明星学生,刚法学院一年级结束就来了,而以往盛德招实习生一般都只招二年级的。可是奥巴马上班第一天就迟到了。虽然第一印象并不完美,但奥巴马确实是名副其实的优秀,他是律师事务所招的唯一的一位一年级学生;实习期间他便已经受邀参加高层合伙人的会议。奥巴马最与众不同的一点就是,他和那些一心想要向上攀登的人不同,在上哈佛研究生之前,他在一家非营利组织里,做社区工作者,帮助重建社区、创造就业,年薪只有 12000 美元。他去上法学院,是因为基层的工作让他看到:重大的社会变革,不仅需要基层人员的工作,还需要更强大的政策,和政府的行动。而这一点也正是后来让米歇尔崇拜的地方,也让他们渐渐走到了一起。奥巴马的出现给米歇尔带来了很多思考,因为毕业后米歇尔选择律师行业的大部分原因也只是为了追求卓越,追求别人看似光鲜的成功来获得别人的尊重。奥巴马对自己的人生方向如此笃定,他强烈的使命感在无形中拷问着米歇尔的内心:我讨厌做律师,我不适合这份工作,虽然我能把它做好,虽然所有人都认可我。但是它让我觉得空虚。我的热情在哪儿?我怎么把热情和有意义的工作结合起来?奥巴马一直在鼓励米歇尔做各种尝试,打消她对于风险的顾虑,“你尽可大胆地跳到一个未知的领域,因为你不会因此而死。”。在他的鼓励下,米歇尔开始重新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1991 年,米歇尔开始在芝加哥市政府的公共部门就职,担任市长助理,同时担任规划发展的助理专员。同一年,在一家餐厅庆祝奥巴马的司法考试通过时,奥巴马向米歇尔求婚了。那时候他们也并不知道,会成为美国白宫历史上第一对非洲裔夫妇。找到自己的光米歇尔在新书《我们携带的光》中坦言,她一直试图劝说人们,要透过她和奥巴马看似婚姻光鲜亮丽的表面,更清楚地看到表面之下的两个真实的人。并且她也相当努力地尝试破除关于自己婚姻的神话——比如奥巴马是个十全十美的人、她们的婚姻完美无瑕、相爱是件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的事情。米歇尔和奥巴马的矛盾集中爆发在奥巴马决定开始从政之后。当时他们一直求子未果,在医生的建议下,决定尝试试管婴儿。此时奥巴马已经被选入伊利诺伊州参议院,事务繁忙,米歇尔只能独自面对这一切。她为了成为一位母亲,曾独自在家里的洗手间,往自己的大腿扎排卵针。孩子出生之后,米歇尔又面临着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困扰。在大女儿玛利亚出生后,她经常因为工作和孩子不能两边兼顾,而产生愧疚感。在二女儿萨沙出生后,一晚上要起来好几次照顾小女儿,严重缺乏睡眠。她感到工作和家庭让她更加疲于奔命,她开始纠结要不要回家当一个全职妈妈,与此同时米歇尔对奥巴马的抱怨也日渐增多。米歇尔在意识到她和奥巴马的婚姻出现问题之后,她拉着奥巴马去进行了婚姻咨询。事实证明这个办法却是卓有成效的。那位婚姻顾问让米歇尔意识到,自己一直将注意力放在自己受委屈的部分,并放大了这部分感受。比如,她曾经为了奥巴马是否能回来吃晚饭而烦恼,把太多的注意力和感情耗费在这些事情上。意识到这一点以后,她开始尝试着改变,开始安排自己的事情,比如健身,并且与女儿制定新的作息规矩,不再傻等奥巴马回家。慢慢的,米歇尔的心态就变得平静且富有力量,她在生活中开始关注自己的需求。有过这段经历,米歇尔这样寄望两个女儿:“我希望她们长大后内心强大、关注自己的需求、不容忍任何形式的老派的男权政治。我不想让她们认为生活是要等男人回到家才开始。”2009年1月20日为美国总统就职,米歇尔·奥巴马开始了为期八年的“第一夫人”的生活。米歇尔全家入主白宫。她开始面临全新的挑战——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第一夫人。她坦言,刚搬到华盛顿时,她对白宫的生活几乎一无所知,但是她凭借过去曾经多次担任各类管理职位的经验依旧能够快速适应这个“新岗位”。在米歇尔看来,美国第一夫人这个职位有异常大的权力,但却不是一份真的工作。美国第一夫人没有薪水,没有上司,也没有员工手册。但米歇尔依旧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足够出色,或许可以改变人们对这个角色对一些固有看法。米歇尔不允许自己作白宫的“花瓶”,她有自己的节奏和生活,而不是总统后面可有可无的影子。入驻白宫后,米歇尔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请新任幕僚长为她列出了前一任第一夫人劳拉的所有官方活动日程,决定在第一年有针对性地去做劳拉做过的每一件事情,同时逐渐开发自己发起倡议的计划。这是某种意义上的“保险”,因为她作为首位担任美国第一夫人的黑人女性,她必须做得格外出色,首先让人们明白她是完全有能力接手这个角色的每项任务的。尽管白宫看上去和感觉是都是一座威严的宫殿,但是米歇尔给这里注入了活力。她在这里也变得越来越自在,越来越大胆展示真实自我,开始打破边界,为第一夫人这份工作注入更多个性。她在电视节目中与主持人共舞、做俯卧撑,在白宫草坪上和孩子们跳绳来宣传关于儿童健康的倡议;她在白宫开辟菜园种菜,并邀请全国各地的小朋友一起来播种和采摘;她坚定地推进“让女孩学习”的计划和“女孩机遇联盟”来帮助青少年女性;她放弃选择历来为白宫服务的设计师,转而选择少数群体设计师和普通民众商场中也可以买到品牌,让自己的影响力对这个世界有更正面的影响。作为美国第一位非洲裔第一夫人,米歇尔帮助创建了历史上包容度最高的美国政府,同时也确立了自己在世界范围内倡导女权的崇高地位,米歇尔·奥巴马成为当代最具标志性和吸引力的女性之一。 白宫中,她的生活丰富多彩。走出白宫后,生活依然精彩无限,她曾经开创的工作和计划都仍然在继续推进,为这个世界带来力量和改变。一个有自己携带着光的人,就像米歇尔在书中所说的一样,无论在哪里,都会熠熠生辉。文章摘编自中信出版社《我们携带的光》点击图片小程序即可购买米歇尔的新书《我们携带的光》ios用户可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购买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