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Childfree”: 自主选择的不生育|他们选择不要孩子的5个原因

“Childfree”: 自主选择的不生育|他们选择不要孩子的5个原因

其他

在传统文化中,“家庭”似乎等同于有孩子,但在这个时代却未必如此。在我身边,在传统意义上达到“育龄”的男性和女性,没有把生孩子这件事放在人生计划里的人越来越多。

这个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所体现:2007年以来,美国的生育率达到了历史最低值,比1909年下降了10%(Baer, 2016)。根据2006-2010年的全美家庭成长调查(NSFG)数据,15%的女性和24%的男性在40岁时还没有生育孩子;在日本和德国,40岁的女性有三分之一没有生育过。

这些没有要孩子的人中,有一些人是“拖延者”(postponers),ta们认为自己有一天也许会考虑生育孩子,但并没有明确的计划,而是一直处于对这个决定的拖延当中。还有一些人则持有更为明确的态度。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在英语中“childfree”这个词语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中替代了“childless”这个词,前者中包含的free这个词,更体现了不要孩子是一种自由的选择,从词语的色彩上来说也更积极正面。它指代的是自主选择不生育(childless by choice),而非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不孕不育。在美国,4044岁的未生育女性中,有44%的人是自主做出了这样的选择(Furnham, 2015)。



么是“自主选择不生育”?

在早期研究中,大多将女性作为无子女的研究对象,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男性也开始被纳入研究范围内。

Blackstone(2016)分析认为,选择不生育子女的现代人,做决定的过程有以下两个特点:
 
1. 选择不生育不再是暂时的想法,而是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
  
2. 这个决定是在很长的时间范围内形成的,而不是受到某个孤立事件的影响。
 
据Veevers(1973)估计,大约三分之一选择不生育的成年人,是在人生的早期就独立做出了这一决定。从童年开始,ta们就在这个问题的决策上受到影响。很多人是在观察他人(兄弟姐妹、朋友)成为父母的过程中做出这个决定的,并在之后的多年时间里持续检验和坚持了这一结论。

我有一位目前已经年过50的德国朋友,就是在小学一年级看着其他同学的时候,就第一次觉得“我以后不要孩子”。他在后来的人生中持续了这一结论。
 
还有一部分人是和伴侣经过了认真的、持续的讨论后,共同做出的决定 (Blackstone, 2016)。



么样的人选择不生孩子?

研究表明,整体上,女性的教育水平越高,生育子女的比例越低;而且受教育的领域也与生育行为相关。读教育、健康医疗相关专业的人,生育率更高;而学习艺术、人文专业的人,生育比例更低;其他专业与生育行为的关系不显著(Abma & Martinez, 2006)。
 
女性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与生育率成反比,选择不生育的女性,与“较高的收入”,“在工作中从事管理岗位或专业技术岗位”,“居住在大城市”有相关性(Abma & Martinez, 2006)。
 
Kanazawa(2014)则发现,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智商的高低与生育选择相关。在女性样本中,想要成为母亲的女性的平均智商为99.94;想要选择不生育的女性平均智商为105.5。男性的差异则没有那么显著。
 
此外,比起有兄弟姐妹的人来,独生子女更有可能选择不生育(Houseknecht, 1987)。
 
此外,一些人格特质也被证明和生孩子的意愿成负相关,比如内向,独立,敏感,焦虑,完美主义,缺乏耐心等(Park, 2005)。
 
选择不生孩子的人在担心什么?
 
选择不生育的行为会受到一些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拖延者来说。比如,科技水平的提高,繁殖技术的发展,给了女性更多的生育选择,选择冻卵的女性比例一直在提高。
 
但,更多的时候,选择不生育还会受到主观原因的影响。Houseknecht(1987)统计发现占据前几位的是以下几个原因:
 
1. 不想失去个人的自由:79%
2. 想要获得更高的婚姻满意度:62%
3. 事业上的考虑和经济利益:55%
4. 早期社会经验的影响,对自己做父母的能力的怀疑:31%
5. 害怕生育、恢复过程中的生理痛苦:24%
……
 
以下我们简单分析几个最重要的主观原因:
 
1. 不想失去自由
 
Houseknecht发现,很多人认为,生孩子这件事会挑战到ta们对生活的掌控感(Bleidorn, 2016)。
 
对于不愿失去自由、因而选择不生育的人,Park(2005)将其总结为ta们不愿意从“以成年人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中脱离出来。很多人认为,生育意味着要进入一种“以孩子为中心的”生活方式,ta们需要从以自己的兴趣、目标为导向的生活,转移到更多地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成长,比如,ta们可能需要改变一些兴趣爱好和习惯(比如抽烟、喝酒),以及改变对电视节目、上网环境的选择,营造出对孩子友好的环境来。
 
2. 为了更有质量的亲密关系
 
尽管在传统观念中,到了一定的年龄便生育孩子会给人带来更高的生活满意度,但事实是,很多人选择不生育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为了保证婚姻和亲密关系的质量,担心生孩子会减少亲密关系的满意度。女性比男性更经常提及这一点(Duxbury et al., 2005)。


3. 受到他人经历的影响而害怕做父母,
或者认为自己缺乏做父母的能力
 
有一部分人是由于对他人做父母的过程、教养模式的观察,而做出不要孩子的决定的。这其中包括对自己父母教养方式的观察,对自己原生家庭的解释,以及对朋友或他人父母行为的观察。在这一点上,女性比男性更易受到影响,而产生对生育这件事的恐惧和焦虑(Park, 2005)。
 
在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一点上,有一部分人会因为自己父母的养育方式是不健康的(比如忽视、虐待、控制等),而产生对做父母的抵抗心理,害怕自己不自觉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同样的伤害。
 
但有趣的是,也有的人,童年生活非常幸福,受到了父母很多的关爱,但ta们在观察父母的过程中,看到父母为了养育自己经历了很多困难,因为害怕自己要承受这些责任、突破这些障碍,而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Park, 2005)。
 
4. 对孩子缺乏兴趣,
不喜欢有孩子在身边的感觉
 
还有一些人,仅仅是对孩子有一般性的“不喜欢”或者“缺乏兴趣”。这些人对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的容忍度要高于新生的孩子(Park, 2005)。
 
5. 对事业和个人成就发展的担心
 

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担心孩子会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有74%的女性在受访时提到了这一点;在男性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中,则只有29%提到这一点。研究者认为,原因可能在于生育会直接导致女性工作的中断,以及女性会更多地被视为孩子的主要照养者。


 


孩子的体验究竟好不好?

 
多个研究证明,成为父母这件事会带来很多好处,比如在生理上,生育能够使人分泌被称为“爱的荷尔蒙”的催产素,这种激素在我们拥抱、亲吻、性高潮时都会产生。催产素会减少焦虑和恐惧,使人感到平静和满足,增强信任。而且,不仅在女性身上,研究者还发现,男性在孩子出生后的6个月也会出现催产素的上升。

除此之外,孩子的出生还能够增强生活的意义感,使我们更利他、更有归属感,感到人生变得更有方向、有意义(Belsky, 1990)。

不过,此前的研究大多不针对新父母的自尊水平变化。而2016年的新研究证明,很多人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无论是对男性还是女性来说,成为父母后都会导致ta们自尊水平的持续降低,而对女性的影响尤其显著。
 
Finkenauer(2016)对187对新婚夫妇跟踪了5年,分析了男人和女人在成为父母的前后5年的过程中,自尊水平的变化。他发现,母亲的自尊水平在孩子出生前2年会上升,在出生的那一年急剧下滑,然后在此后的3年时间里都持续下降。父亲的自尊水平也会在孩子出生前缓慢上升,在出生的那一年虽然不会出现急剧下滑,但是在之后的3年时间也持续下滑。最终,父亲和母亲的自尊都低于5年前的水平。
 
也就是说,这个研究认为,生孩子好像并不会让女性感到自己因为成为了母亲,而变得更有价值,反而会对自我的评价降低。也许是因为客观上,有孩子的生活给ta们提出了更多挑战,包括经济上的挑战。而在应对这些挑战时的自己的表现和感受,很容易让人觉得自己不够好——不是好的父母。
 
能够肯定的是,如果你要生育孩子,最好将这件事作为一项认真的决定,确定你已经做好准备。研究表明,非计划内出生(比如意外怀孕)的孩子,在之后受到的照料更差;而且,越对生育这件事焦虑和恐惧,产后抑郁发作的可能性就越大(Belsky, 1990)。

(生育前必须要考虑清楚哪些事情?点这里看看
 
要不要孩子,的确是属于一个个体自身的选择。我们不希望任何一种选择受到他人的批判。但同时,我们也不希望人们在这个问题上,过快地作出结论。自主选择的不生育,是一个极端慎重的选择。因为我们在生育前,一直享有不生育的生活,所以对这种生活的好处会有直接的体验。而生育后的生活,也会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我们对于未经历过的事会更多呈现出风险厌恶的倾向——因此我们更难想象到它的好处,更恐惧它的坏处。

我们相信一个人可以从要孩子或不要孩子的一生中,都获得可能有所不同、但同样丰富的许多东西。但前提是,你真的已经深思熟虑过。
 
那么,今日互动来了,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
 
你有孩子么?孩子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体验?
如果还没有,你未来会想要孩子么?为什么?
 
留言给我们吧~

点点「在看」,分享你对不生育的看法~

你对生孩子这件事有怎样的考虑?它对你的人生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来月食APP参与主题茶话会,全程匿名语音聊天,尽情分享你的看法~

References:

Adrian Furnham. (2015). Choosing to bechild-free. Psychology Today.

Abma, J. C., & Martinez, G. M. (2006).Childlessness among older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Trends andprofil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8(4), 1045-1056.

Blackstone, A., & Stewart, M. D.(2016). “There's More Thinking to Decide” How the Childfree Decide Not toParent. The Family Journal, 1066480716648676.

Belsky, J., &Rovine, M. (1990). Patterns of marital change across the transition toparenthood: Pregnancy to three years postpartum.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19.

Bleidorn, W., Buyukcan-Tetik, A., Schwaba, T., van Scheppingen, M. A., Denissen,J. J., & Finkenauer, C. (2016). Stability andchange in self-esteem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1948550616646428.

Drake Baer. (2016). America's baby-makingrate is the lowest forever. Science of Us.

Duxbury, L., Medhill, J., & Lyons, S.(2005). Childfree by choice: A study of childfree women in North America—Summary report. Ottawa: Centre for Research and Education on Womenand Work.

Houseknecht, S. K. (1987). Voluntarychildlessness. In Handbook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pp. 369-395).Springer US.

Kanazawa, S. (2014).Intelligence and childlessnes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48, 157-170.

Mark Hugo Lopez. AnaGonzalez-Barrera. (2014). Women's college enrollment gains leave men behind. Pew Research Center.

Park, K. (2005). Choosing childlessness: Weber's typology of action and motives of the voluntarily childless. Sociological inquiry, 75(3), 372-402.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成人的世界:只筛选不教育,只选择不改变​万豪酒店卡的史高开卡奖励来了,开卡就送5个Free Night!聊聊今年玩游戏适合选择的CPU22岁女孩恋上52岁大叔,为爱丁克16年:不生孩子的婚姻,有多幸福?免费演出|Free Shakespeare on the Common 2022:Much Ado About NothingChina Greenlights Carbon Economy Degree to Aid Its Climate Goals想要孩子掌握5门外语?也许这并不是梦!这些必胜法门一定要看看!我爱用 Qt Creator IDE 的九个原因 | Linux 中国不生孩子 = 乳腺癌高发?|5个妇产迷惑发言大赏成为心理学工作者,可以是你为自己选择的一份副业丨萌芽12期课程升级,早鸟价优惠进行中“总书记”的“大棋”下得就是“高”人生,足够努力就可以了男人可选择的三条人生道路(女生勿入)Homeless Delivery Workers Are Surviving on Free Takeout专家又来喊话:对不生孩子的人要处罚?!呵呵......欢迎加入IEEE元宇宙/IEEE全球元宇宙大会精彩内容 - Part B刚教过,转头就忘!想要孩子记忆好,这几招现在就要玩起来Learning the True Meaning of Freedom a Gift for Children’s Day成为心理学工作者,可以是你为自己选择的一份副业丨萌芽12期课程升级,团购价优惠中【校庆特刊】从北大毕业后,她们选择了这样的人生Chinese Cities Loosen Housing Policies for Three-Child FamiliesResidents Crowd COVID Test Sites to Move Across Shanghai Freely一个关于关于女性主义的话题:责备对象与责备思维我太有眼不识泰山啦!相亲,你还有选择的自由吗?为了留住流浪狗,他们选择让它成为“瘾君子”小女人的春天 - 忙中取乐连选择的权利都没有了,我们还觉得自己活的像个人!生育成本和生育意愿,孰轻孰重?“心麻了”:主动选择的「情绪无能」,你中枪了吗?AP取消,很多人转考选择的ACT,7月场还有考位可预约!手速!B站向海外用户发布“Cheers UP”系列NFT,国内今年已发三批数字藏品头像欢迎加入IEEE元宇宙/IEEE全球元宇宙大会精彩内容 - Part AChinese Children Will Now Learn to Farm and Cook at School【纪录片重映】动态跟踪100位科技创业者:昨日的不甘心、今天的不平静、明天的不平凡 | 甲子光年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