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职场人,从不与这类人共事
经常抱怨不仅会强化自己的负面思维模式,还会对周围的人产生负面影响,就像是把别人当作垃圾桶一样,令对方感到不堪重负。遇到这种人你会怎么办?本文可以为你支招。
莉萨实在受不了了。她在一家大型零售连锁企业工作,每次碰到高管彼得,彼得就会喋喋不休地抱怨自己的工作、政府和生活。听了彼得的抱怨,她很快就会出现幽闭恐惧症状。莉萨想让彼得从积极的方向想事情,却无济于事,他会自己绕回消极面。这样一直发牢骚,对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每个人都有负面影响。
造成的损害
研究表明,像彼得这样经常抱怨,会造成生理影响。重复负面、悲伤、愤怒和无力的感情,会让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改变”,强化负面思维模式,让负面情绪更容易反复,给感激、欣赏和幸福等积极情绪留下的空间更少。不断循环负面思维,甚至可能会对大脑中用于解决问题和认知技能的海马体造成损害。久而久之,抱怨的人就会对消极情绪上了瘾。
他们还倾向于非黑即白的思维。妥协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内。彼得这样经常抱怨的人,更容易看到问题而非解决方案,因此很难共事。因为消极,他们很难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况且抱怨还会催生更多能抱怨的事情。
经常抱怨的人还会对周围的人产生负面影响。在以负面悲观的方式进行思考并作出反应的时候,人会下意识地将自己的感受转移到他人身上,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叫作“投射性认同”。他们就像是把别人当作负面情绪垃圾桶一样,令对方感到不堪重负。
有趣的是,这种“转移”很可能是源于进化。一些神经科学家表示,人类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对于生存至关重要。作为社会动物,人的大脑会无意识地模仿周围人的情绪,这一点在遇到危险时是一个优势,也可以产生社会凝聚力。但神经镜像还有不利的一面。抱怨一切的人有传染性,会让其他人在不知不觉间也开始抱怨。
为什么抱怨?
抱怨也有好处。偶尔对一名同事抱怨自己的艰难处境,令我们得以宣泄自己的忧虑,缓解可能的压力反应。压抑情绪可能会阻碍我们寻找问题本身,因而无法摆脱。人也会为了让自己感觉好一些而抱怨。比如前面说的彼得,他也许是希望莉萨认可自己的处境的确不公平,好建立某种程度上的情感联系。
但抱怨也可能被用作行使权力、影响认知的手段。特别是在充斥政治斗争的组织内部,人们会用抱怨来争取其他人的支持。从这个角度理解,彼得可能是想拉拢莉萨,让莉萨跟自己一样觉得公司里有些人做得不对。
在许多情况下,长期的抱怨始于童年时期,作为一种在家里获得关注、营造和睦氛围的手段。这样的童年经历可能会形成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比如彼得,抱怨可能已经成为他身份认知的一部分。这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不理会他人的正面建议:因为解决他的问题相当于消除抱怨的理由,会威胁他的自我认同感。
应对经常抱怨的人
尝试帮助这种人往往无济于事。彼得很可能只会继续沉浸在负面情绪里,不去寻找解决方案。这就是经常抱怨的人容易令人气恼的原因。
更好的方法是,首先划定界限。莉萨应当告诉彼得,自己可以倾听和交流,但不会参与重复的话题。翻来覆去讲同一件事情对谁都没有好处。莉萨应该说明,她知道他感觉很糟糕,但他一直抱怨让组织里每个人都心烦。她要说清楚,每个人都会偶尔抱怨,但大部分人都适可而止,而且抱怨的方式也有好坏之分。如果觉得可以推动切实积极的改变,抱怨就能发挥作用,而彼得的抱怨方式毫无意义。
其次,莉萨要向彼得说明,如果换个角度,感觉会好很多。有针对性地积极行动,会让他克服消极情绪。有时间对一切糟糕的事情发牢骚,不如用这个时间采取改进措施。抱怨的目的应该是纠正和解决问题,不是赢取别人的同情。
莉萨也可以建议彼得学习感恩。想要抱怨的时候就转移注意力,想一想自己遇到的值得感激的事。这样可以帮助他改善情绪,增加活力,减少焦虑。当然,这种行为上的转变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不过在此过程中可以向精神治疗师求助,在专业人士帮助下探索自己容易陷入受害者心理的倾向、一直寻求他人认可的原因,以及在想要抱怨时寻找替代反应的方法。
经常抱怨的人表面上似乎无害,但会对身边的同事和自己产生负面影响,必须调整行为。人们总会对他人的负面情绪感到厌倦。彼得必须意识到,嘎吱作响的轮子并不总是能被上好润滑油,还有可能被换掉。
关键词:自管理
曼弗雷德·凯兹·德弗里斯(Manfred F. R. Kets de Vries)| 文
曼弗雷德·凯兹·德弗里斯是资深导师、心理分析家和管理学者,INSEAD领导力发展和组织变革杰出教授。
朔间 | 译 周强 | 编校
推荐阅读
成为职场精英的第一步,大胆决策
工作中的年龄主义,该如何打破?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联系方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