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立学校到国际教育,这条路径会带来怎样的冲击? | 海外教育观察
主播 × 嘉宾 LIST
郭兆凡
徐朴
郭兆凡:C计划联合创始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曾接受美国批判性思维协会培训。
徐朴:通信、公益和教育领域的跨行业践行者。女儿曾接受公立小学、国际初中及加拿大公立中学教育。创办一所教育公司,致力于探索北美教育和中国教育的结合。
郭兆凡:我最早认识徐朴姐的时候,就在做公益、照顾弃婴等,我觉得是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情。徐朴姐的孩子小学在上海的公立学校,初中去了国际学校,高中到了加拿大的公立学校,经历了不同的转变,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反思。徐朴跟孩子有很多的互动和沟通,对孩子的很多状况其实也是有很多的了解,其实也是自己成长的一个过程。
可能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不一定会让孩子出国读书,毕竟经济各方面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我自己跟徐朴聊过后会发现,孩子成长的过程,对于每一个家长有很多可以借鉴的东西。即使我们自己的孩子在国内读公立学校,我们还是要有一个更国际的视野,反思孩子当下所面对的教育。这样其实是让孩子能够做出更好的选择,也为未来做更多的准备。
我们可以从小学这个阶段开始聊起,您要不先说一说您的孩子,小学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初中从公立学校去到上海的国际学校后,有没有感受到比较大的冲击?
从公立小学到国际学校,
学习方式与教育体系的差异
徐朴:上海的小学,基本默认孩子入学是有拼音基础的,在她幼儿园阶段,我主要是做的是陪伴阅读、学习拼音,并没有给她做很多其他的补习。小学阶段的时间主要花在运动、学习乐器,重点是培养她的学习习惯。
第一,要管理好自己的书包和作业。第二就是学习的时间管理,一般上海的冬天还是蛮冷的,冬天放学,我会让她先去玩回来再做作业;如果是夏天,因为天黑比较晚,我会让她先去先做作业再去玩,养成时间管理能力。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现在,她日常的学习我基本不管,最多考完试以后会一起分析发生了什么状况、原因是什么。
毕业的时候,她以 5 年全 A 的成绩,保送到一所很好的中学。但是我们开始的规划是要送她出国,所以选择了一个英国的集团在上海办的学校,跟国际的教育比较接轨,整个课程安排的转换,有巨大的变化。
最明显的是独立学习方式的转变。她进国际学校以后的第一个学期不太习惯,觉得没有学到什么。原来上学的时候,老师会安排测试、分析卷子、进行背诵,这些东西让她觉得学到了东西。但是国际化的教育一般是非常开放的题目,更多的是鼓励你在开放式的话题下完成作业,她觉得老师讲得都很简单,也没有很多的作业、考试。但是到第二年她学习的思维方式转变后,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她觉得有很大的成长。
/ NYT /
郭兆凡:我比较好奇,听起来她小学的时候你会教育她自己去管理书包、作业。在很多同龄的孩子看起来是一个比较有自主性的孩子。但是初中去了国际学校以后,她为什么还会在自主性上有这么大一个触动,你觉得差别主要在哪?有没有具体点的例子?
徐朴:一旦我们选择国际教育,其实改变的不仅仅是孩子,我们家长必须意识到,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比如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整个学习体系有大量背诵、标准化的考试、标准化的答案,老师以教学为主,孩子做大量深度、广度的练习。但是国际化的教育,更多是给你开放式的题目去分析,理解某些事件其中的意义。
举个例子,我孩子有一门课要学莎士比亚,在学习《奥赛罗》的时候,里面有一个人物叫伊阿古。老师给他们的题目是:分析为什么伊阿古是一个比希特勒和拉登还要坏的人?借着这个问题,她需要去网上大量的浏览,了解希特勒是谁、世界大战的背景是什么,包括拉登、 911,这些历史、地理都需要去学习,然后再去分析这个人物。
国际教育和国内教育的侧重点完全不一样。衡量孩子选择国际化教育后是否值得,需要我们自己意识到这样巨大的改变。
郭兆凡:我现在在美国的公立小学里面旁听、帮老师做志愿者,确实会感觉到他们不会特别强调知识,很多孩子掌握的知识的难度和容量可能比在国内接受教育的孩子小,但是有大量自己独立完成、探究的题目去完成,大家充分看重多元,每个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在自己的节奏之上去琢磨、研究思考。
大家也可以想一想,你对孩子到底学到哪些知识这件事情有多看重?我们作为教育机构,也经常面临这种困扰。家长会说我的孩子到底学了什么知识,好像获得知识就觉得是学到了,但是能力很多时候是比较难直观地呈现给家长,如果跟孩子没有深度的沟通,有的时候就会察觉不到。
在加拿大上公立学校的过程中,你孩子自主性的变化,或者学校的教育对她有什么样的影响吗?
国际教育带来的冲击和启发
1)帮助孩子培养独立和自主意识
徐朴:对自主性的影响我觉得是北美教育的非常重要的部分。刚才看到有位家长提到数学,学习数学确实不容易有开放式题目,但是老师会增加趣味性,比如她会了解每个孩子的兴趣点,我女儿当时她喜欢韩国的男团,老师就会把编到应用题里面。国内教育的数学题可能非常深,国外教育更注重你的兴趣。如果孩子对数学感兴趣,也有很多竞赛可以参加,学校鼓励你参加,但不会用这样的标准去要求很多孩子,这其实也跟孩子的独立性有关。
第一,独立学习的能力对孩子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关键不是老师教给了你什么,而是你探索到了什么。第二,独立的能力还表现在对自我兴趣的探索,因为老师从整个课程的学习中,一直在培养你对自我的认知、对人的关怀。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不仅是知识点,还有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和关系,以及鼓励你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比如我女儿9年级刚来的时候,感受到在这里接受教育的乐趣,所以说大学想去学教育。10年级的时候,他们学到性别的课题,她对性别特别感兴趣,那个时候说大学想研究性别。后来发生了疫情,他们学到了心理学的课程,她又对心理学感兴趣。在 11 年级的时候,她决定大学选心理学,所以我们大学最终选择了心理学专业,这就是她自我方向的探索。
/ TFA /
郭兆凡:我上高中的时候是读理科,理科可以选的专业也比较有限,大学就随便选了经管专业,在金融领域工作了几年以后,在 26- 30 岁这个阶段,开始探索自己喜欢学的专业,到 30 岁才转行做教育。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探索自己的兴趣、想学什么专业,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去发掘、保护和探索自己的兴趣,尝试很多的东西,在中学阶段应该重点做这件事情。
我在大学期间有去藤校旁听一个教育学的课程,发现同学基本上都是辅修教育学,他们主修有不同的学科,医学、自然科学、数学等。第一节课老师会让大家说,你为什么要来修这门课?你觉得这门课会怎么帮助到你?你对课程有什么期待?学期中,老师还会跟每个人单独聊天,去深入地讨论个人的需求。
第一节课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每个人站起来都能讲三分钟,我以前跟教育的关系是什么,我在中学的时候做过什么尝试,帮助我锁定了兴趣,我现在的专业是什么?我的一个同伴专业是医学,但是她在做实习的时候就发现,给很多病人推荐药物的时候,他们内心是有很多的抗拒的,所以她就会发现其实学习教育这件事情,会更了解人的心理,她在跟患者沟通的时候就会知道怎样有更好的互动,能够让患者更理解她所面临的一些医疗上的选择。我之前从来没有想到医疗和教育,中间的联系是什么?但他们在 18-20 岁的阶段,很多都想得非常的清楚。
除了自主性以外,也可以说一说,您觉得还有什么样的冲击,是教育方式转变的过程中特别重要的?
/ EW /
2)更多元的兴趣和职业探索
徐朴:国外的教育体系会鼓励运动,孩子们早晨是 8 点半上学, 下午3 点就放学了,还经常放假。孩子们大量的业余时间都去运动、去各种俱乐部,甚至孩子们会自己组织去逛街。
在学业上,除了毕业要求的课程,或者大学所选专业要求的课程以外,学校开设烹饪、木工等课程,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要上大学的。北美教育的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允许你在任何的年龄,都能找到自己学习的机会。在任何年龄都可以上大学,去类似技校的地方学习也可以实现。
所以我们送孩子去北美教育的时候,家长要充分利用这样的优势,给孩子探索自己的机会。所有的课程,包括业余活动、公益服务,这些会让孩子对社会的认知有充分了解,以及进入社会大学有充分的准备。
到中学,她们很重要的必修的一门课就是职业探索,这门课跟你的职业和规划的课程。所以学校一直培养的目标是你怎么样更好地进入社会,而不是我埋头在家补课学习,以后就读个好大学就可以。他们在选择大学的时候,目标不是学校的排名,第一是兴趣在哪里,第二是就业。
除了教学本身以外,他们有时间去做各种的尝试,会遇到更多的失败,也有更多的成功或者探索。他们有一门课,做了一个谱,绘出全球的各种政治体系,从偏左派的到偏右派,包括我们的社会主义在哪个位置,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层面,都有不同的比较和认知,所以她思维的广度和成熟度有很大的进步。
郭兆凡:你说到对社会的了解,我特别有感触。我们平常带孩子读书的时候会有意识的选书,每本书背后都会有一些主题。《哈利波特》中的主角,建立了友谊、恋爱,更多的是自我的成长,怎样成长为一个独立的、能够战胜邪恶的青年,这个过程中他慢慢的减少了对别人的依赖,实现真正的独立。还有很多时候是人际关系上的,比如你刚才说的恋爱、死亡等。
有极个别家长会觉得有些话题是不是比较敏感,但其实这些问题都是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会遇到、需要去思考的。我们以前带孩子聊过关于中国的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关于南非的种族隔离历史,非洲的饥荒历史。过程中发现很多孩子对于学习之外的事情的关心和认知是非常少的。
有的孩子如果她从小不接触,对社会的理解还比较浅,突然到了北美这些地方读大学,就可能她突然到了环境里面,她对于社会很多时候的理解可能还很浅。这个时候她的融入可能就会面临一些挑战,你会有这样的感觉吗?
/ NPR /
3)多元观点与跨学科思维
徐朴:对,我也接触到很多大学过来读书的孩子,对他们来说更大的挑战。首先最大的挑战就是语言。第二,从中文变成英文,用英文去思维写作,是一个思维方式的巨大的转变,这背后还有文化的不同。还有关注点是不一样的,他们会有多元的角度,愿意呈现自己的观点,接纳他人的观点,像你们做的批判性的思维,我觉得训练对他们是很重要的。当我们国内的孩子到大学的时候,原来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教育,在讨论某些话题的时候就会很懵,会不知道该怎么样去做。
郭兆凡:其实文理分科在我们国内也是有些偏见的。我最近在 5 年级听一门科学课,有一节课是学生讲飓风,老师布置了4 道作业题目,第一题是你认为龙卷风是怎么形成的,第二题是为什么在龙卷风中间会有大量的雨水,第三题是龙卷风来袭的时候,美国的某个地区就经常会被洪水淹没,为什么是这个地区而不是其她的地区?第四题,如果我们要减少这个区域被洪水淹没受到的伤害,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在我们的分科里算一个偏地理的题目,但他们其实是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通过这 4 个题目,希望学生从理解这个现象本身,到能够有人文关怀,看到自然现象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他们的很多学科都是会有这样的融合。
4)心态: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公益
徐朴:我还有一点比较有体会的,是孩子们心态上的改变。我在国内做慈善的时候,大家会觉得慈善活动参与的角色非常平凡,好像没有什么帮助。但是在这边会鼓励孩子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公益活动,比如他们有一年到教会里,搬桌子、搬椅子布置会场,活动完以后再把他们归到原位,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活动,他们持续做了好长时间。他们还会做一些发挥自己长处的事情,比如我女儿会给低年级的国际生补习功课;学习怎么理解被遗弃的小动物,它们是什么样的处境,它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反应。孩子们特别接受这些非常普通的公益活动,这其实对他们的心态是非常好的。
郭兆凡: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家长容易给孩子的印象是,参加的活动能够写在简历上,或者对申请大学有帮助。但是我去国外读研究生的时候特别感触,很多人参加社区活动,比如每周给老人剪指甲这件事,坚持了十几年,我还是挺敬佩的,他会觉得这其实就是公民社会的一部分。
最后我们想聊一聊,很多孩子也不一定会出国读书,我们也并不是倡导所有人都出国读书。但是我觉得即使在国内的公立教育的环境下去学习,也还是有很多的空间,从大家的经验和想法中吸取经验教训,我们依然是可以做出一些选择的。
从国际教育看向国内教育,
有哪些经验汲取?
1)重视与孩子的关系、培养兴趣和能力
徐朴:我觉得在国内学习最大的挑战,应该是家长要做什么。国际学校其实有好多种,一种是比较开放式的国际学校,还有一些是我们体制内的体系建立的国际学校。当时在录取的时候需要奥数成绩,这对我女儿来说一点优势都没有,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是我觉得家长应该调整心态,要把自己的目标要放得远一些,我们总觉得是我们失去了现在的,就没有了另外的可能性,但其实孩子的变化是有很多的。
在这里我们最不能失去的是什么?第一是你跟孩子的关系。你把你们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即使孩子经历了失败,这个关系会帮助她很快去恢复,她的未来并不一定会变差。第二个是要注重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可能不一定赚钱,可能不一定进名校,但是孩子有一个持续的自我学习,拥有学习能力和热情,她自己就会去努力。
2)抵抗外界的焦虑、培养批判性思维
郭兆凡:你刚才说的那几个我都特别的认同,我也补充一些,很多时候作为家长容易有很多焦虑,这种焦虑可能来源于社会的压力,有很多人 35 岁以上就不好找工作,失业率高,房贷的压力也很大,包括ChatGPT的发展可能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自身会有很多焦虑,这种焦虑其实又变成了一种对孩子的压力,会觉得我一定要为她的未来做好准备。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会忽视当下的孩子的个体。其实回到他每一天的学习与生活,对课程是不是感兴趣?他的感受是什么样的?课外班对他来讲是不是太难了?或者他很多的情绪感受,不敢告诉大人。其实我们对孩子会有很多观察,但是常常会把这种观察当成理所当然,觉得我们很熟悉自己的孩子,但有的时候跳出来看,不为未来焦虑,关注当下的孩子,去考虑怎么激发他,怎么更理解他的感受,了解他有什么样的需要,给他提供更多元的支持。
很多时候这些做得更好之后,孩子未来自然会有更好的出路。如果我们光焦虑未来,当下其实就已经被忽视了,孩子往往可能会成为整个社会焦虑环境下的牺牲品。
/ NYT /
第二个,我想说的是关于思维,我接触过国内的创新教育,美国高校、小学的教育。好的教育会注重去培养人自主思考跟判断的能力,这种判断力其实是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特别核心的东西。因为人其实每一天都要面临各种判断,你要选什么样的专业?我今天到底是用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态度去面临我的学习?要不要花几个小时去刷抖音视频?我怎么去看待我自己?选什么样的工作,选什么样的伴侣,跟什么样的人谈恋爱,去什么样的城市生活,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面对各种问题要怎么解决?做选择背后其实都是要做判断,关键就是怎么样做出更好的判断。这个更好的判断不一定是不走弯路,而是能够让人向着一个更能发挥自己的潜力、更好地去解决问题的方向去。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去让人做出更好的判断。这背后您刚才说的这些很多好的教育方式中,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任务去训练你自己去研究,自己去做判断的过程,我们很多时候在做的也是这个。最后徐朴姐对于家长们还有什么想分享的?
3)用恋爱脑处理与孩子的关系、不过度追求最好的资源
徐朴:我想到一个事,我们恋爱的时候,感觉跟着对方吃苦也不算吃苦。所以我觉得孩子跟父母的关系就像恋爱关系,当你对她是足够支持、包容,给她无条件的爱,她其实都不觉得学校的功课是苦的,反而会觉得我愿意去做这件事。所以可以用恋爱脑的想法去处理跟孩子的关系。
第二,我们千万不要过度追求最好的资源或者名牌的大学。你做了一桌山珍海味,可能你爱吃的只有一个菜。所以更多的是要关注孩子,观察孩子是什么样,可能只需要一个菜就可以了。可能这件事情很普通,我引导她坚持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你要做最好的自己,做好家庭对她的支持,做好让孩子能够拥有做自己的机会。这是我最后想分享的。
郭兆凡:好的,谢谢徐朴姐今天跟我们的连线,做了很好的分享。
徐朴:谢谢大家的倾听。
* 海外教育观察直播预约通道:
最新课程
更多信息,请扫右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老学员可向客服小思咨询。
推荐阅读
点“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