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篇童年特写,26位当代大科学,告诉孩子他们是如何爱上科学的
看点 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曾说:“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志气。”让孩子从小读名人传记,不仅能让他们在阅读中学习人物形象的塑造,收获来自榜样的力量。特别是科学家们的传记,还能打破孩子们对于科学家的“刻板印象”,激发他们对于科学的兴趣,从科学家们的角度来感受学习的魅力,找到科学思维萌芽的土壤。
说起科学家,你还在给孩子看牛顿、爱因斯坦的传记吗?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孩子要学习什么样的名人故事?
《在我成为改变世界的科学家之前》精选26位当代科学家亲自讲述他们的成长经历。本书将会打破孩子们对科学家的“刻板印象”,了解到生活在同时代的科学们不仅个个极具个性,而且生活得精彩纷呈。让孩子们感受到科学家的童年原来也可以这样,近距离感受世界是如此丰富多样。
他们有人出身科学世家,有人的父母没念过什么书,有的人从小坚定梦想,有人却是半路出家?
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从孩提时代起,就对事物充满好奇,对世间万物求知若渴。
那么,在他们童年时,是什么让他们打开了科学的大门,找到了一生的事业,成为了现在的自己?是一次旅行、一本书、一次辩论、几次顿悟?还是父母的全力支持、导师的指点迷津?
26位科学家聚在一起,亲自讲述影响他们职业选择以及带来研究灵感的关键时刻。让我们聆听当代最伟大科学家们的句句心声,透视科学家们的童年经历,为孩子的成长插上科学的翅膀,找到科学思维萌芽的土壤。
让科学家们来回答:
读“闲书”到底有没有好处?
1、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
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
我喜欢动物,并不是因为我经常观察它们,也不是因为我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我喜爱它们,归根结底是受书本的影响,有些是科学读物,有些不是。
我喜欢偷偷摸摸地读书,这可能是个“不良”习惯。当天气很好,我应当跑出去呼吸新鲜空气的时候,我偏偏会拿着一本书偷偷溜回卧室。
阅读的习惯着实培养了我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也许对我日后的写作水平也有所帮助。我一直在想,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生物学家,是否因为受到了《怪医杜立德》的影响。
这套丛书我百读不厌。虽然它没有直接让我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但书中的主人公对我影响深远。
杜立德医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思想家,他总是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那时的人们虽然对博物学家和思想家全无概念,但是杜立德医生已然成为我的人生楷模,唤起了我的科研意识。
2、社会学家雪莉·特克尔:
社会学家雪莉·特克尔
母亲对我寄予厚望,希望由我来实现她未竟的梦想。我聪明伶俐,母亲视我为掌上明珠。在她眼里,我应该是个多才多艺的孩子。
遗憾的是,我完全没有音乐或戏剧方面的天赋,然而母亲依旧对我充满信心,坚信我有朝一日定会成为一名歌手。母亲试图唤醒我身上的艺术细胞。
然而,我心如止水,内心只有一个强烈的信念:你要热爱一份工作,才能得心应手。这是我在家中的一本书上读到的。我依稀记得这本书是《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在袅袅的歌声中,母亲把我想象成未来的歌手,我则把自己想象成未来的作家。
书中还提到,如果能与工作中遇到的事物建立联系,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它们产生好奇,琢磨它们可能蕴含的知识因素与情感因素。事物并非只有使用价值,它与人类之间也有情感联系。
作为一名社会学家兼心理学家,我目前就在研究技术与人类之间的联系。不得不说,那本书所传达的思想理念对我影响深远,令我终生难忘。
3、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
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
我自幼对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充满好奇。我的阅读范围极其广泛,从书本、报刊到百科全书,尤其喜欢个人传记,可谓博览群书。
如今,我依然大量阅读各类报刊,甚至达到了有些痴狂的地步。我这种探照灯般的好奇心更适合社会科学,毕竟分子生物学、粒子物理学这样的领域需要注意力如激光般高度集中。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我被告诫不要去调查新领域时,我还是会去。我渴望了解那些尚未被描述和分析的事物,并将我的综合性成果与他人分享。
我们能从科学家的父母身上
学到怎样的经验?
1、理论物理学家李斯莫林:
理论物理学家李斯莫林:
我的双亲曾经希望有朝一日可以从事艺术工作。母亲得偿所愿,成了剧作家,但一路走来也并非一帆风顺。父亲原本希望可以成为建筑师或雕塑家,却做了一名工程师。
记忆中,他俩都不曾为我制订人生规划,但在我幼年时期,他们已经潜移默化地让我感受到,创造力远比小有成就和生活安稳来得重要。
我最早的记忆是与父亲一同散步,穿过中央公园,观察古根海姆博物馆的施工进程。古根海姆博物馆是著名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的,现已成为纽约的地标建筑。父亲还陪我一起阅读相对论的科普读物,一起手绘火车和灯笼。
2、天体物理学家珍娜·莱文:
天体物理学家珍娜·莱文
母亲有每晚读书的习惯,她读过的书不胜枚举。她倚在沙发上时,脚边就是小说。虽然书架已塞得满满当当,但每读完一本,母亲总能成功地把它塞进书架。
有一天,我在书架前找书时,发现有几位文学家的作品堆了有三四层那么高。母亲爱读不同类型的小说。多年之后,我也养成了与母亲一模一样的阅读喜好。
我们母女对于书籍有一种近乎痴迷的喜爱和永不满足的渴望,只要进入书店,冲动消费就在所难免。我们囤积了大量的书籍,这可以确保我们时时刻刻都有书可读。
在我们家,抽屉里、床下、楼梯下的盒子里,图书无处不在,题材多种多样。多年后,我也开始著书立说。这些书籍由难以忘却的回忆变成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又演化成弥足珍贵的经历。直至最后,它们被我完全消化吸收,成为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发展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
发展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
我的家庭对知识的热爱是超乎想象的。举例来说,1959 年,母亲给我和弟弟穿上专门在重大场合才穿的金色仿天鹅绒套装,开着破旧的甲壳虫汽车,带我俩排了几小时队去参观古根海姆博物馆。参观完毕之后,我们再驱车回到费城。其实,父母并不喜欢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在他们看来,设计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将它设计得太过复杂花哨。那年,我 4 岁,弟弟只有 3 岁。
那年的万圣节,我们戴着假发扮成哈姆雷特和奥费利娅去捣蛋。我们还扮过希腊诸神和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还原了叙事长诗《贝奥武夫》中的邪恶巨龙。10 岁的时候,我们兄弟姐妹每晚都去看《伽利略传》。
那时,别人家会带孩子去看《音乐之声》或《天上人间》,而我们一家去欣赏的却是拉辛的古典主义剧作《费德尔》和贝克特的荒诞派名剧《终局》。
其他孩子和家人去纽约时,一定会去参观自由女神像和帝国大厦,而我们则会去一睹利华大厦和西格拉姆大厦的风采。其他孩子听德古士公司赞助的大都市戏剧广播电台和贝多芬的音乐,我们听的则是英国男高音歌唱家阿尔弗雷德·德勒演唱的英国文艺复兴晚期作曲家约翰·道兰德的作品,或是罗伯特·克拉夫特录制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作曲家杰苏阿尔多的曲目。
西格拉姆大厦
我们全家会在外出野营时,围坐在篝火边,大声朗读 18 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亨利·菲尔丁的经典小说《约瑟夫·安德鲁斯》。如果我们决定像其他孩子一样来一场表演,则会从英国著名社会风俗喜剧作家谢里丹的《造谣学校》中挑选精彩片段。
我们家庭的艺术和文学生活的确是绚丽多彩的,简直可以说是一个戏剧之家。但是,科学在我父母高雅的文化视野中仍然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是他们现代主义的标志。
......
父母曾经给过我一套企鹅出版集团的经典作品《柏拉图作品集》。这套开胶脱页的平装书的封面上印着拉斐尔的经典名画《雅典学院》。让孩子读这类深奥难懂的书籍是我父母的一贯作风,他们不认为孩子驾驭不了。读过这套书后,我决定就要过这样的生活。
在我眼里,和 18 世纪的伦敦、20 世纪 20 年代的巴黎一样,古雅典的文明繁荣兴盛,像极了高普尼克家族。于是,我还在后院搭建了雅典卫城的模型,用木棍和石头摆成哲学家们群雄舌战的样子。
我们兄弟姐妹并非天赋异禀,但是我们有大量的学习机会,并且父母高度重视我们的教育。
科学家的童年不止有父母和老师
也可以交一个成年人“大朋友”
物理学家多因·法默:
在一次童子军交流会上,我见到了一个名叫汤姆·英格森(Tom Ingerson)的男孩。据介绍,这名二十多岁的男孩是一名物理学家。我当时对物理学家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但我知道,爱因斯坦就是物理学家。在与他结伴回家的路上,我向他请教了如何制作火箭包。他建议我先制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制作一些小型火箭模型,这样我无须把它们背在身上便可进行发射试验。
高中时期,汤姆一直从事火箭制造,还曾在白沙导弹试验场工作过。人生中得遇这般才华横溢的好友,何其有幸。 汤姆的人生经历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式传奇。可以说,他的故事改变了我的人生。
我最大的乐趣还是听汤姆侃侃而谈。汤姆博学多闻,学术爱好广泛,从科学、历史到考古学,无所不包。汤姆的藏书更是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后来,我也逐渐接触到了一些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但是我始终认为汤姆才称得上聪明绝顶。
他还是一位分析学大师,可以将分析方法应用到各个领域。即将步入大学时,我坚信如果我要证明自己,能否学好物理学是唯一的检验标准。物理学才是唯一通向真理的道路,能够帮助我们深刻地了解世界的运行方式。
我也知道,真正的物理学家需要研究的并不仅仅是物理,而是应该博览古今。要成为合格的物理学家,应该什么都能略知一二,最好是对什么都能侃侃而谈。
汤姆还让我明白,科学不仅是科学家在大学院校从事的科学研究,它更是种信仰体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的种种难题。他告诉我不要对那些所谓的专家望而生畏,鼓励我大胆质疑、勇敢发问。
他的思维方式是颠覆性的、乌托邦式的。然而,正是这种探索精神让一切变得皆有可能。这种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和我的朋友,并成为我后来人生道路上的精神支柱,激励我不畏艰难、砥砺前行。
——选摘自《在我成为改变世界的科学家之前》
《在我成为改变世界的科学家之前》
已上架外滩教育
点击下图
立即购买
注:周末或节假日发货可能有所延迟。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