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海绵城市的景观微地形
2023
难点!海绵城市的景观微地形
海绵水圈
“景观微地形”的定义
“微地形”,主要是指所使用的用地规模相对偏小,在一定范围内承载树木、花草、水体和园林构筑物等物体及地面起伏状态,通过人工模拟大自然形态以及不同的韵律进而规划设计出面积较小的地形。
通过对微地形的设计,可以使凹地形、凸地形和平行之间相互穿插,创造丰富的活动空间,带来一定的视觉冲击。
1.“海绵城市”中景观微地形的重要性
景观微地形设计在园林景观中,担负着蓄排水的重要功能,良好的地形设计可以形成一个自然排水体系,为植物生长提供最基础的保障。现在正在大力发展的海绵城市,主要是通过下凹式绿化等的方法来进行雨水的收集和利用,以“慢排緩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既避免了洪涝,又有效地收集了雨水。
将海绵城市理念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景观微地形”开始普及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当中。
2.“景观微地形”在海绵城市中的作用
(1).景观构建
微地形对景观构建的作用表现在对景观结构和空间的塑造、造景以及美学表现上。景观设计经常面对的是经过人工平整后的场地,特别是地产项目拿地后往往会将迅速原有场地平整,之后再进行景观设计及地形塑造工作,这样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由于地形堆置时间迅速、物料松散,结果往往是形成非均匀沉降。经常体现在种植苗木倾斜下沉及铺装下沉断裂上。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尊重原有场地情况,反自然设计。
原有场地中突兀的岩石、起伏的小丘,都可以通过景观的塑造形成一个生动有趣的节点,原始的地形起伏不仅增添园林景观的自然价值,彰显其自然意趣。很多时候还能够良好的衔接周边,是对其周围典型地形特征的延续。
(2).对于雨水径流的自然控制
微地形的采用有利于设计区域内的排水,防止地面积涝,且能增加城市绿地量。例如南方多雨若土壤渗透率不高就会形成积水,长期积水不仅会造成植物生长出现问题,还会引起蚊虫滋生的一系列问题,因此设计时就要考虑好水的排放路径,若是无法快速下渗就要设置渗水管等措施,并设置溢流口保证雨量过大时不会淹没周边。
3.“景观微地形”在海绵城市中的应用原则
充分尊重原有场地:设计中的基础要求就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减少人工对自然的破坏,通过最小的扰动实现对径流的控制,例如鱼鳞坑就是将植物附近地形进行改造使水流汇集,但是不会对坡面山体进行改造。
综合考虑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在景观设计过程中一个或一系列微地形,应既考虑到使用的土方来源,又考虑该区域的排水情况,同时综合降雨及土壤下渗条件。首先,这是对整体成本的控制要求,其次,微地形的构建未综合考虑或者位置不合适,就会造成一系列问题,需要设置其他措施来保证景观的效果。
微地形的高差设计原则:根据微地形景观所使用的土壤安息角来决定地形的最大坡度。不同土壤在雨水冲刷下的安息角也是不同的,超过安息角就容易引起土壤冲蚀。正常情况下为了避免土壤冲蚀,坡度一般都不超过1:3,特别是在雨水集中汇流处,更应设置消能砾石等,减少对土壤的侵蚀。在小的范围内如需创造特殊效果且无大量雨水冲蚀的情况下地形塑造可以陡一些。
4.“景观微地形”在海绵城市中的形态
(1).雨水花园及下凹绿地
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使之补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
下凹式绿地是指一种高程低于周围路面的公共绿地,也称低势绿地。与“花坛”相反,其理念是利用开放空间承接和贮存雨水,达到减少径流外排的作用,一般来说低势绿地对下凹深度有一定要求,而且其土质多未经改良。与植被浅沟的“线状”相比其主要是“面”能够承接更多的雨水,而且其内部植物多以本土草本为主。
(2).生态植草沟
生态植草沟(也称植被浅沟/生物沟,以下简称植草沟)是指种植植被的景观面沟的排水系统。主要用于雨水预处理,雨水输送以替代传统的沟渠排水系统与传统的一定排水量的排水方式相比,植草沟可以减缓径流速度,通过植被的滞留/过滤/吸附功能去除径流中的污染物,并利用柔性排水空间降低雨水对城市排水的压力和污染。
生态草沟的概念常被误解为雨水花园。生态草沟从草坡或自然坡排出雨水并过滤。简单地说,生态植草沟更多的是针对雨水处理的收集和输送阶段,它可以是雨水的输入和输出通道花园 。其设计不仅要符合生态排水的技术要求,还要符合公共美学的审美标准。
结语
海绵城市是现代社会发展规律下所提出的先进的建设理念,将其合理地应用到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不仅能有效控制城市的水污染问题,而且还能起到净化空气以及补充城市排水系统功效的作用。因此,在城市园林建设的过程中可充分运用海绵城市的理念,以此来增强城市园林景观的功能与效果,真正达到调节城市气候和缓解热岛效应的作用,从而为人们营造一个清新、美丽的生活环境,促进城市经济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与协调发展。
作者简介:本文由公众号“海绵水圈”首发,解读水行业热点,围绕城市水循环,专注海绵大系统,属于水业人的专业媒体平台。更多水行业精彩内容请关注“海绵水圈”!
▲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