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熟悉的老刑警
剧情设计上,对于年代感的把控也及其精准。尤其是在实践派卫国平和学院派顾开岩在审讯上的冲突,前者遵循以往的规矩是谁抓谁审,后者却提出以后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提升预审的重要性。
弹幕在这里吵翻天,一部分人站男主,觉得主审优柔寡断,空有理论实践经验不足。但也有一部分理性的意见,觉得男主太急躁,这种情况逼问出来的口供上了法庭容易翻供,可能会被犯人反咬一口说警察诱供、屈打成招,甚至会造成冤假错案。
两人在审讯上的冲突,字幕提示的1996年高法第一次把“人犯”的说法改为“犯罪嫌疑人”巧妙展现了90年代刑侦方法的大变革,同时也是社会变革期的体现。
《他是谁》走的是写实路线,硬桥硬马,摸排勘察,全是苦活累活。没有智力超群的福尔摩斯型男主,有的只是一群从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中总结出可靠经验的老刑警。
因为没有监控镜头,也没有指纹数据库,他们寻找罪犯的蛛丝马迹很多时候靠的是大量走访、记录,张译扮演的卫国平为了回溯案犯路线,每走一段都会调手表指针,靠土方法找到了抛尸现场。
很久没看过这么细致的破案过程了,也只有天眼和移动支付出现之前,才叫侦破。剧中卫国平去录像厅,本以为他要看禁片,没想到是学习DNA最新知识。那时候DNA技术刚刚出现但还没有普及,除了北京,很多城市的一线刑警也接触不到。
有时候甚至为了拼凑出完整的尸体,警察当警犬用,手套一戴,口罩一捂——翻垃圾山。据说为了最大程度的真实,一众主演在臭气熏天的垃圾堆拍摄了好几天,隔着屏幕我不自觉也开始憋气。
有一处情节最能体现刑警工作的不易,张译饰演的刑警队长卫国平带着徒弟小汤,根据巡逻民警的目击证词顺着一条偏僻的路发现可能因此尸块的下水道。他和徒弟分别下到污臭的下水道里一寸一寸摸,终于摸到了两包人体组织。只是作为观众,看到这一幕都有点犯恶心,何况这是那个年代警察的日常。
这几个写实的查案情节体现了当刑警最重要的两个素质,一个是胆大心细,另一个是要有极其丰富的社会经验。
人物塑造上,主角也不再有光环附体。《他是谁》没有把男主刻画成一个英明神武的警察,卫国平有他的优点:办案时逻辑缜密经验丰富,执着且执行力强。但他的弱点是1988年时目睹了战友被割喉,从此夜不能寐,长期失眠的他主观易怒、感情用事,看哪个嫌疑人都像八八年的案犯,导致审讯时自己先把底牌亮给了嫌疑人。
生活中,也是一个嘻嘻哈哈、不成正形的这么一个人。比如在被自己师父数落之后撇嘴离开,又折返回来开门。不为别的,就为了他一开门,局长办公室的窗户也会被他带进来的风吹开,于是局长就得再起身关一次窗。这报复手段幼稚得像幼儿园小朋友的恶作剧。
同时卫国平的脆弱也让人心疼,他泡澡时脖子上围着毛巾,平时穿高领衫,不能细想,一想就知道他是对割喉有了PTSD了。有个情节是政委在课堂上问卫国平有没有对嫌疑人有先入为主的恶意,卫国平痛苦但诚实地承认了,他坐下后流下了一滴泪。
这个中年的他和刚入职时傻乎乎问案犯戴安全套是不是为了避孕的他,几个细节就展现了他的职业残酷性。
埋头办案的主角很容易扁平,但卫国平没有。他为了亲自审讯嫌疑人,和同事横鼻子竖眼睛,但去幼儿园查案会记得叮咛队友把拉链全拉上,不要吓到小朋友。案件当事人爱上他,他动心然而假装不领情,姑娘逼他表白那段简直绝了。他用一句比一句大声地“站住”代替“我喜欢你”,没想到把远处的贼给吓跑了。这段真是甜而不腻,刑警才有的浪漫。
这种角色的反差,让人物更接地气的同时,也缓解了观众对于高能案件所带来的压迫感。后期继续调查割喉案中,观众被两道谜题紧紧牵住:谁是逃窜八年的凶手,以及卫国平能否克服心魔,变成一个成熟的刑警。能感觉出观众入戏了,只要出来一个新人,大家就猜是不是凶手,每次卫国平捂胸口时,弹幕里都在担心他不要猝死啊!
难得的是,剧中的女性角色也不是陪衬。学院派师妹预审时像猎人一样稳定自信,毫不留情地把激动的卫国平骗出去,关门外。她去提取受害人口供时,看到对方正在办婚礼,特意等到婚礼办完了才提出单独聊聊,展现了女警察贴心温柔的一面。
追求卫国平的妹妹大胆直球,一声“老头”把观众要笑死。
这部剧的团队上一部作品是口碑很好的《警察荣誉》,它的写实感也让我想起《重案六组》,胜利不是超级英雄一人铸就,而是一个群体。在这个团队里,可能会有分歧甚至争吵,但大伙就一个目的——真相。这些刑警是热乎的,像你见过的那些一样,他们有时发火有时崩溃,可一旦接到任务,确定方向,就会毫不吝惜心力地往前奔跑。
《他是谁》越出圈越好,能让更多刑侦题材回归刑侦回归现实,让观众领略什么是真正的破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