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选择BeBeyond辅导申请?真实体验是怎样的?”
和MBA选校和申请材料撰写一样,辅导机构的选择也是一个高度个性化的事情。我们不久前引用过其它海外机构的观点(《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MBA申请辅导机构?》),今天我们也想通过BeBeyond过往学员的真实反馈,来给到大家一些不一样的视角、从而帮助大家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
作为一家成立于1999年的芝加哥,从2001年开始就用workshop的方式辅导海外MBA申请的机构,我们见过数千位申请人,帮助数百名同学拿到了理想的MBA offer,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论。大家的真实体验是如何的呢?
美本/海本实力派申请人如是说
1
J同学(M7 alum)
我自己是美本,我知道国外学校是什么样的,也不要别人代写文书,所以还是对申请有一些了解的。当初聊了几家中介,觉得BBY聊下来的话特别真诚和真实,最主要的是没有像其它中介一样打压你的背景或者先把你的预期管理得很低。
参加以后,我觉得workshop对我帮助挺大的。特别是同班同学在workshop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一直在帮我层层剖析过去的经历、问我很多的问题,会让我把很多东西想得更透彻。这对我后来找工作和现在的新工作帮助也非常大。在我现在的公司就是特别注重what do you want to tell behind the slide,把这个搞清楚了、才能真正讲好故事。
我觉得BBY适合自身能力不错、又比较self-disciplined还很上进的学生,如果这样的人能用好BBY的理念和方法,会非常有帮助。
2
L同学(S16 alum)
我觉得BBY对我有很多的帮助,其他人讲过的我就不讲了,想讲一个我自己的情况:我虽然很早决定了要做申请这件事情,但是总体是比较迷茫的,也不知道自己能申上什么样的学校。但是看到我们班十几个人以后,我大概对自己的定位清晰了过。
在来BBY之前我也聊了一些机构,BBY比较吸引我的点是专门做MBA、比较专业;还有一个就是,别的机构都是,上来问我想要什么,你想要什么我就帮你拿到什么,想换工作我就帮你求之、想申请研究生我就帮你申研究生,这样就会让我更加迷茫了,因为我本来就不知道哪一条路最好,所以才来参考专业的意见,而不是要来找一个外包机构。
还有一个就是,有些校友导师自己就刚毕业或者没有毕业几年,辅导就是安排一对一聊几次天,真的很难了解我、更不用说能够帮我把文书提升到什么样子了。毕竟我自己申请过大学,知道写文书这件事情不是一蹴而就、是需要花时间的,所以BBY这种需要花时间去打磨的方式反而吸引了我,我上来就做好了心理和安排上的准备,就会比较适应。
最后不得不说我的同班同学非常aggressive和ambitious,而且大家也都有申请意向,再加上顾问的引导和push,让我在这个非常少有人申请的地方不是孤军奋战、也比较有动力。
3
S同学(M7 alum)
当时我聊了几家中介,基本都是告诉我不到730的话不可能M7,但我自己肯定还是想试一试啊(就是到不了730)。对方会告诉我要刷分,比如 750以下就别想了。一方面搞得我很焦虑,另一方面还是挺受打击的。和Mandy聊是唯一一个能够让我看到自己的潜力和希望的,不会只盯着分数来打压我的预期。
关于workshop和teamwork,在一个班级里面一起做申请,遇到了挺有意思的人,我的小组是非常厉害的一群人,谈的不仅仅是申请,还有很多关于职业的内容,大家都是各个领域的佼佼者、这种碰撞非常对我挺受用。
关于申请本身,小组同学会持续给我的essay反馈、非常具体和可操作,而且我也可以去有个benchmark看看别人得申请会怎么做。培训师认真负责就不说了,最重要的是专业。这种反馈不是告诉我该怎么去改,而是给了我一个参考AO看了是什么印象,关键时候也能指引和启发我。
借助团队的力量、我成为了自己的权威
4
N同学(M7 alum)
我记得我当时选BBY之前我打电话聊了好几家,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当时我见到了BBY的学员,他跟我讲的是BBY的模式,就是workshop的模式:你的essay有你的培训师和小伙伴好几个视角、不一样的视角看,我觉得这个是最有用的。 其他家一般是找一个专业的导师,再给你配一个校友。这种模式其实是我最诟病的,因为我觉得光一个校友,他能上CBS,不代表CBS的AO就是他的观点,这个有点片面。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觉得这个选择是对的,因为当时我们的那些小姐妹特别团结,都特别给力,给我各种申请方面的支持和关于essay的意见。培训师的帮助也很大,提出很犀利的问题和建议,在申请最难的时候一直陪在我身边。
Q2
Y同学(S16 alum)
专业的事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做,所以我知道自己DIY是不ok的。我聊过市面上几乎所有的机构,BBY给我的感觉是,真的能从我自己的角度来帮助我做申请,而不是仅仅把MBA申请这个事儿做完就完了。
BBY的培训团队都会帮助我挖掘底层逻辑、再build up文章,而不是塞给我一套所谓的已经总结好的方法论然后让我按照流程写essay。在worksho的过程中,我对自己的优劣势、思维模式都会反复思考,尤其是在一个团队里借助和不同风格的小伙伴的碰撞,对我非常受用,我还尝试把它运用到了我的学生身上。
Q3
C同学(M7 alum)
申请过程中我遇到的BBY培训团队的每个人,都是非常有趣、有能量的人;我的各路神仙同学和元气满满的小组成员,都在这个过程中互相鼓励、一起吐槽,在长达达半年的申请季中火力全开。
我很感恩培训师给我的高质量、快速、具体的反馈。其实给我们的essay进行QCS(question、comment、suggestion)是一件非常消耗的活儿,在此对我的培训师respect!我是essay困难户,但是我的小组成员都才华横溢、天赋爆表,在创业、咨询和大厂中各自都能独当一面、大展拳脚,关键是他们还颜值惊人!这个巨大的合理和凝聚力,能够帮我们度过很多的难关。
随着申请的逐渐结束,我们小组又变成了各种八卦情报交流和人生小课堂(说实话,在这个群,哪怕不说话,只看你们的聊天记录,都能学到很多东西.jpg),这真的是难得的缘分,并且这些大量的有用信息塑造了我部分的认知,给我的帮助很大,希望我提供的信息也可以帮助到其他人。
我获得了非常高度个性化的辅导
Q1
H同学(正在等待面试结果)
聊了很多机构、发现BBY是成立时间最久的,给到我的case也看起来更真实。而且参加过一些BBY的活动以后发现辅导比较personal、而不是流程化服务,给到咨询者的意见比较中肯,不会打压申请人的目标、也不会夸大申请人的背景,总体来说比较resaonable。
概括起来,真实,不光是真伪的真,也是真诚的真。
Q2
S同学(S16 alum)
我觉得MBA申请是一个很personal的事情,但是我感觉在和国内其他机构聊的时候,他们没有把这个事情当作一件peronsal的事情,反而一直表现得他们很牛逼,对我的background批判得也比较厉害。后来我又找过其他比较有名的机构,但是基本上就是邮件往来、或者按小时收费,也比较难约上时间,所以感觉也不太行。我还找过匹配校友导师的机构,负责人给我推荐了一个consulting背景的校友导师。我知道他们的风评是很好的,但是很不幸我遇到的这位校友导师评分非常低(我后来才发现)。
我报名的时间比较晚,先申请了R1再上的workshop,回头来看很多东西其实培训顾问都和我说了,但是我当时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个东西是这个样子的。时间挺紧的我也没有去解决不理解的这个问题。后来上了workshop、到了R2最后,我就已经很驾轻就熟了,能避开一些雷区、知道怎么去展现自己比较好的地方,也就职业目标聊了很多人,所以写出来的东西已经和R1完全不一样。
作为小众申请人,在过程中的收入远大于结果
Q1
A同学(US Top 25 alum)
我觉得BBY帮到我很多很多。我是自己一路摸爬滚打上来的,我的很多想法都是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出来,所以我说出来的一些观点其实挺主观、但是站在我自己的角度我会觉得很客观。所以当我在班级和小组里听到不同的声音的时候、即便是质疑的声音,我会开始思考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后来我的培训顾问也直接告诉我不同的人的切入点和视角是什么样的,帮助我建立新的思考方式,这个是无价的。
Q2
P同学(欧洲Top 1&2 Admitted)
我觉得申请的工作挺繁琐的,考试也一直没有考出来,后面其实是我的培训顾问一直追着我、才能把这个痛苦的过程走完。我一开始对中介的定位就是,事情是我自己来做的、但是我需要专业的意见。
我因为考试、工作和探亲的原因和班级比较游离,最后特别感谢我的培训顾问给了我挺多的support,不仅能从旁观者角度看出来essay有什么问题、还能关注到我的情绪,发现我完全不在状态的时候,鼓励我抽离出来一两天、并且能够根据经验判断不会影响最后提交。这个最后看来非常中肯,其实在非常intense的时候天天抱着电脑死盯着,可能反而出不来东西也想不明白问题,不如放松了以后更容易通。
我和大家不太一样,我参加workshop的时候并没有完全决定要不要申请,但是这个workshop的设计是教大家怎么发现自我、这个东西明确了以后写package反而是更容易的。因为后面我再申请的时候,我完全能理解学校为什么让我写这些东西、商学院到底想看什么。
由于篇幅限制,我们无法提供所有的学员反馈,但是在20+年的耕耘中,我们见过无数的申请人、更见证过无数的不可思议。
如果你仍然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BBY,欢迎来和我们聊一聊,在1小时的免费咨询中,你将会获得非常tailor-made又专业的建议。
4月开启的BeBeyond早鸟班也正在招生中,也非常欢迎今年申请、需要帮助、希望获得超越背景申请结果的你加入!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