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率吊打藤校!顶级美高“暴击”中国牛娃……
今年顶级寄宿美高放榜后,我们在妈妈群里看到世界的参差。
一边是牛娃手握6、7封前十offer,恨不得拿下大满贯;另一边,在热闹的祝贺声后,是更多妈妈们的尴尬沉默。一封梦校录取信也未收到,这样的家庭大有人在。
如果说,以前美高还是一片蓝海,那现在,越来越人加入,早就把池子卷成了红海、黑海。
有家庭从4岁起就开始培养游泳、高尔夫等特长,初中学霸们则卷到John Locke这类高中生竞赛里,拼学术写作。
花费不少倒也罢了,父母们投入巨大时间成本,被托举的娃去了美高后,还是得面对“从零开始”的新局面。
一条小径被卷上天,到底值不值?在今年美高申请后,我们看到了热闹背后的残酷现实。
喧嚣背后,卷到不行
托福110分是什么水平?
专业的托福老师可能会这么解释:对中国考生来说,他/她的阅读和听力基本上接近满分的,写作几乎27分以上,口语成绩约在24左右。
总体来说,这位同学在美国大学可以无障碍听课,且能在5分钟内梳理一篇700字学术文章的重点和框架。
在今年顶级美高申请季里,这样成绩不过是前十敲门砖。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那些被Top 10美高录取的牛娃,除了学术过硬外,拥有至少1-2个体育/音乐/艺术特长。
今年,北京就出现多个有高尔夫特长的孩子,同时申请了前十的一所寄宿美高。最终,校方录取了一位有运动员级别的牛娃。
这些特长背后意味着什么?
在我们最近密集访谈互动中,融尚南希伙伴的南希老师分享了她的观察。他们今年帮助一位有游泳特长的孩子申请上前十梦校。
“我用业余视角评估了一下,如果这孩子没有每周至少10小时以上,且维持三年的训练,是不太可能拿到这样的游泳成绩。”
美高向来不公开录取学生的具体数据,顾问们成了掌握一手信息的直接人。
今年,我们从这些行家那儿听到的普遍评价是——金字塔尖,太卷了。
“不少学校的总申请人数大增,有学校涨幅30%。我们联络的一所前30美高,去年中国孩子录取率还是3.3%,今年降到2.6%。”惠宜教育的Jing博士分享道。
如果刨除兄弟姐妹和校友子女,有学校的录取率跌到2.2%。
作为藤校之首的哈佛大学,2026届新生录取率为3.2%,是历史最低水平。而2.2%比哈佛录取率还低。
无论是标化,还是特长,今年牛娃们的水平只能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大部分顶级美高并没有扩大国际生招收名额,中国孩子的申请难度肉眼可见的变难了。
为什么这么卷?
这三年,国内国际教育几乎遭到全方位冲击。频繁网课、外籍教师大量流失……不稳定性让许多家庭临时决定开启美高路线,加入申请大军。
父母们的共识是,至少在教学质量跟资源方面,美高或海高还是要远胜于国内。
三年里积压的流量涌向今年申请季。
每年二月中,顾问们会密集跟美高招生官沟通学生情况。丽格教育创始人波士顿Lily老师告诉我们,不少招生办反馈今年学校申请人数的增长,有部分热门学校在过去两年通常2月中就能做完第一轮审核,能获得初步反馈,但今年部分学校的审核进度变慢,需要顾问不断持续跟进,申请的压力遽增。
还有一个现象是,从去年开始,我们就看到一批“仓促转轨”的家庭。
孩子申请美高,最适宜的阶段是从八年级申读九年级,或者从九年级“平调”九年级。但今年十年级才申请的孩子增加了。
之所以这么卷,除了国内家庭申请美高的意愿变得迫切了,大家的关注点也变得格外一致。
美国有300多所私立寄宿学校中,仅有一小撮头部学校才是国内家庭追逐的目标。
“但在2018、2019年时,大家不会把排名看得那么死,因为做选择前,大部分父母会带着孩子来访校。直观感受后,他们会明白,排名30的学校未必就比排名35的另一所要好。”Lily说。
疫情后,这一重要的择校参考没了,父母和孩子手边可参考的就只有公开排名。
参考系有限也让父母们产生一种错觉:只要成绩优异,也能冲一冲前十,万一梦想实现了呢?
以前面提到的托福110为例。
“我记得是2010年前,那个时候,托福考个105分就有很大概率进Top5美高。但现在如果你还拿着105分的成绩去申请,很可惜,可能连Top50都进不了。”学美教育创始人张恒瑞老师这么评价道。
即便是拿到同等分数,背后的意义也不同。
有些孩子从四五岁开始就浸润在英文环境里,而另一些孩子则花了一两年集中备考刷分。这两类孩子在面试时,招生官能感受到其中差别。
最为吃亏的,还是那些手持标化高分,但特征却不够出彩的孩子。从国内传统公立学校备考的牛娃们就被忽视了。
是不是卷向体育或艺术就是出彩了呢?未必。这取决于学校对特长生的需求。
如果是“校队空缺”这种刚需,申请人的特长越“专业”,录取可能性越大;若不是刚需,孩子从特长中到底收获了什么,才是学校更为看重的。
但,可惜的是,在程式化的“规划”下,中国牛娃们履历越来越像,反倒让大环境卷到失真。
流量积压、临时转轨、目标扎堆、履历模版化,这些是顶级美高变卷的短期诱因。但其后隐藏的长期趋势也值得父母们注意。
有顾问分享到,一些顶级美高已经进入收窄国际生源的周期里,招生总数受限。
而在国际学生的池子里,从国内申请的孩子优势就更不明显了。他们需要跟来自东南亚的学生竞争,还有一些从加拿大、澳新等海初申请的中国孩子。
这些背景多元的申请人,无论是在学术能力还是思维习惯,甚至是整体气质上,都更接近美高的挑选标准。
如果国内申请家庭对自身定位不清,就很容易盲目扎堆,成为无效内卷的牺牲品。
到底值不值?
在放榜后密集的交流中,有父母们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要不要提早进美初呢?
与这个疑问相联系的是另一个概率问题:进入顶级美高是否就能拿到藤校入场券?
美国名校招生官自然对本土高中更为了解,GPA、学术活动及推荐信的可信度一目了然。
诸如格罗顿(Groton School)高中、圣保罗中学(St. Paul’s School)等传统顶尖私校,在早申中,无疑更受到招生官的青睐。
去扒一扒排名前列的美本录取数据,似乎也能说明什么。
比如,在美国前15的大学,来自私立高中的新生比例几乎超过20%,甚至在某些学校,私校学生竟然达到三成以上。
斯坦福2025年来自私校的学生达到27%,普林斯顿2026届来自私立高中的比例为26%,达特茅斯是32%,MIT是15%,耶鲁是28%……
哈佛虽然没有在官网公布,但据对其2019级新生的的一项调查显示,35%的受访者来自私校。
这些知名大学的确有自己的Feeder Schools,从概率上讲,如果能挤进这些学校,后面的路可能走得更为顺理成章。
但,整体概率无法预判个体成功,甚至数字本身就是不可靠的。概率不会提前告知父母们,即便在顶级学校,也只有前10%-20%的孩子拿到藤校offer。
“如果进前10的美高,只是为了去爬藤,大部分家长是会失望的。”因为在美国本地,Lily更能看到顶级美高的校内竞争有多激烈。
招进去的都是牛娃,如果一旦后劲不足,孩子很容易在内卷中被“卷出”,甚至在成长关键期里留下难以磨灭的挫败感。
而且,90%的精力都扑在学术成绩上,如果孩子没有时间去兼顾其他活动,在申请季则更难追到梦校。
也就是说进入美高,不过是一个新的开始。孩子是否能融入,是否能在未来三四年的高中生活中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以及热爱的学术领域,相比学校排名更为重要。
父母们在为孩子“计深远”时,更该考虑的是能否接受可能的风险。
就像我们曾采访过的一位美高妈妈所说:
“我一直不认同是否孩子去美高就是拿到了顶级大学的入场券,特别是当她没有准备好时。强迫她去,是极为有风险的。但不得不说,她变得生活自理、独立思考,也更加自信。成为了更好的自己,这才是我们做家长更乐意看到的。”
#美高录取全靠顾问个人关系?美高申请大满贯导师揭秘美高录取背后逻辑
3月28日 19:30
上下滑动,海报底部扫码预约👇
#成功把孩子送入顶级美高和顶尖美本,作为父母他们做了什么?又没做什么?
3月30日 19:30
👆点击预约,开播提醒👆
留学全知道家长群,准留学家庭聚集地,定期分享留学讲座、专题直播、资讯干货、课程资源、线下沙龙,扫码即可进群。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