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耶鲁大学博士:中国牛娃那么多,为何躲不开“陪跑”陷阱?

耶鲁大学博士:中国牛娃那么多,为何躲不开“陪跑”陷阱?

公众号新闻


看点:

留学圈子早就变了,以前看来相当硬核的背景条件,如今在名校眼里,竟已成为一抓一大把的普通简历。整体标准拔高以后,传统的升学思维自然也需要被打破。深谙名校脉搏的耶鲁大学Joel Butterly博士认为,打破同质化是孩子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唯一出路。当大多数人仍在提标化、刷课外活动时,如果孩子能在中学时接触高水平的科研活动,将帮助他们在申请中具备名校最看重的能力之一——知识应用,从而脱颖而出、摆脱“陪跑”陷阱。


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曾略带怅惋地说,在几十年前,申请大学根本不像现在这样令人焦虑,比起追逐大学排名,人们甚至更看重学校是否离家更近……

不过,感慨往昔也没什么作用。唯一清晰的事实是,留学之路越来越不好走了。

就拿今年美本早申来说,有两个信号值得注意:

第1,虽然藤校给大陆学生的offer总数与往年相比差距不大,但别忘了申请人数可是在逐年增多;

第2,Top30学府给的offer数相比以往更少,如南加大、纽大、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录取难度均呈上升态势。即使是常被视作“保底”的学校,也要变成香饽饽了。

背后当然有社会、经济层面的原因,但摆在学生面前的因素其实只有一个:申请人数实在太多!

申请池变成了申请“海”,招生官们的审阅速度也愈发与时俱进、电掣风驰起来。

布朗大学的前招生官Erica Curtis曾表示,由于申请人数太多,他在短短12分钟内就要看完学生的申请、标化成绩、过往的成绩单、个人陈述,以及多篇补充论文等全部文件,录不录取,几分钟见分晓。

很多孩子同样是递交了申请,最终却成为陪跑。

不过,问题仅仅在于申请人数太多么?有些孩子说,自己语言成绩满分,标化成绩满分,活动也参加不少,怎么还被刷下去了?

就此,我们特别请教了留学圈内的资深专家、耶鲁大学的Joel Butterly博士。对于每年不少优等生也只能陪跑的现状,他有很多话想跟大家说。

Joel Butterly
耶鲁大学法学博士、达特茅斯学院学士;
出身教授世家,数十名家庭成员进入藤校

留学内卷时代,
传统思维已不适用

Joel 表示:想要不陪跑,申请者首先得明白,过去传统的申请路数,在今天的大环境下已难以适用了。

所谓传统的认知,大概有两方面:

其一,认为申请时要广撒网。

这种策略已成为惯用招数,申请者填报十几二十所学校十分常见。诚然,如果战术优化妥当,多报一所学校,至少可以保证有学上。但往往也仅仅是如此了——名校录取率很低,但也并不是“大乐透”;

其二,认为要从课内外两方面提升个人实力。

这听上去要靠谱很多,事实上在过去,如果能做到课内外都可圈可点,学生已是佼佼者了。

然而,浪花日日卷、标准年年高,把桑德尔教授忆往昔的那个年代的学生放到今天,真的不知道还能否够着名校大门。

斯坦福大学一位前招生官透露,他手里往往攥着一把语言、标化成绩近满分,“德智体美劳”兼修的申请书——但即便如此,这些申请也常常被丢进“SP”的一堆里,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所谓“SP”,是招生官们的惯用缩写,即standard positive。啥意思呢?你这孩子挺优秀的,但我们就是不会考虑你。

一个“standard ”(标准的)道破天机:它可能表示一个孩子标化满分,热心社团和公益,在模拟联合国当主席,也拿过某某比赛的奖状……这个list可以继续延展,但在藤校眼里,不好意思,没什么特别的。

Joel强调,如今的申请者想要在进入梦校,一定要从同质化的陷阱里脱离出来。

打破同质化,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冬奥会的牛娃们。确实,这几年靠体育特长剑走偏锋的孩子变多了。但Joel眼里的出路肯定不是谷爱凌——特别的天赋或者“钞能力”,这俩哪样都不具有普适性。

Joel出身教授世家,包括他本人还有妻子在内,家里一共走出十多位藤校生。后来,他投身教育,成为被福布斯报道的教育行业优秀创业者——多年的观察中,他给名校们把了把脉,得出两个最核心的变量:

一,你是否拥有足够的学术能力?

二,你是否能够成为某领域顶尖的专业人才?

抛开依靠小众路线爬藤的不表,多数情况下,名校想要的学生,不是考试达人,也不是社团、竞赛达人,而是具有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的人才。

标化成绩只是基础,真正令招生官眼前一亮的,是学生独立应用知识的能力——即在自身的知识体系基础上,独立思考并产出自己的研究成果。

学生在申请大学的过程中,可以做的事情看似很多,但Joel坦言:

“如果要让我的儿子在学校社团、暑期项目、竞赛等各种琳琅满目的活动中做选择,我会建议他参加高级学术研究活动。”

在Joel看来,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科研才是留学内卷时代打破同质化陷阱的杀手锏。

留学之路的另一个误区:
把杀手锏当做“捷径”

科研,听上去门槛很高,但深入了解后我们发现,其适用性可能比一般人想象的要高得多。

科研跟竞赛、体育什么都不同,它没有什么限制性——不光适用于理工科,人文社科、艺术乃至商科的孩子都可涉猎,大大弥补了非理工科学生难以通过竞赛为自己加分的痛点

而理工科的孩子,如果能从人文的角度进行研究,对于升学来说也会是特别好的背景补充。

另外,科研与孩子现在及将来的学术发展直接挂钩。自己喜欢什么,就做什么方面的研究,不需要为了刷履历、提背景而刻意参加一些没那么感冒的活动。而且,及早打好学术基础,对孩子日后的深造也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不存在浪费时间一说。

那么,科研棘手的地方在哪里?

 1. 中学与大学间的科研割裂  

在Joel看来,科研对于中学生的门槛其实在于,中学的课程和教学,往往难以与真正的科研活动衔接。

就拿IB课程来说,它当然也有“专业”的概念,比如历史,但它和学术研究领域所说的“专业”有霄壤之别。

“简单地说,中学(不论初中还是高中)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都太通识化了。”

在中学阶段,学生鲜有机会能进行正儿八经的科研活动——即便在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的私立学校,孩子们顶多也只是被带领着,进行一些极其入门的探索,且大多数时候是小组形式,与实际意义的科研相去甚远。

这便产生了矛盾:大学需要看到学生的学术天分,中学却无法为此做好准备。

于是孩子除了刷标化、参加各类大小活动外,没有其它通道提升自己在学术方面的背景,让自己在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于是我有了这样的想法:将科研与中学衔接起来,给有激情与兴趣的学生开通一个得以施展才华的渠道,”Joel表示。

他为有需要的学生匹配哈普麻耶等顶尖大学的教授,让他们帮助和引导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完成相关研究。

成果则大出Joel之所料,他后来统计,完成过高水平科研项目的孩子,在名校申请成功率上竟是普通孩子的2~3倍!

这给了他极大的信心。

时至今日,Joel所创立的国际科研教育平台Scholar Launch,“教授资源库”已庞大到可以用“离谱”来形容。

随便翻看其中一位的简历:“哈佛大学俄罗斯和欧亚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领域:国际关系、历史学、宗教学……”

关键是,这样等级的学者高达200多位(不包括助教团队)。拿美国来说,不夸张地说,全美Top50的高校基本都在这“签过到”了。

教授团队部分名单

Joel告诉我们,建立这样一支教授“天团”,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学生无论拥有何种兴趣、想要研究何种领域,都能够匹配到适合的导师。

匹配,我们得给这个词画上重点——因为没有了它作支撑,孩子的留学之路,很容易走上另一误区。

2. 升学本质上没有捷径 

在留学这条路上,走捷径的结果,往往是绕远路。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科研表面上可以“投机取巧”。最后申请学校时,学生的科研成果会汇总到两样:推荐信和论文。而有需求即有市场,部分学生已经错把杀手锏当做捷径

Joel指出,自Scholar Launch创立以来,一直将学术道德作为雷池与底线,和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学生说明,这个平台不“贩卖”推荐信,也不是速成班。

当然,这不仅是出于学术道德上的考虑,也是Joel实实在在地看到,任何投机,到头来都会走回到同质化的老路。

花重金买一份推荐信,其实还是没有明白名校到底看什么。很多人觉得推荐信只是个背书,随便找个大佬盖个章即可,但高校的招生官不是机器人,他们早已熟悉了中国学生“套用模板”的小把戏,这种流水线式的推荐信只可能有一个结果——千篇一律,张三长得像李四,除了名字不一样,其它都差不多。

Scholar Launch的教授们拒绝给不按时上课、不认真完成研究的学生作评价,这份“脾气”从结果看来,其实是对每一个孩子负责,而他们一旦动笔,学生的学术表现、兴趣乃至有关个性的种种细节会跃然纸上,有血有肉、千人千面。唯有如此,才算是一封有意义的推荐信,才能真正打动名校的招生官。

Joel也强调,科研不是找个名校教授过来上几节公开课,这完全是误解!

还是回到那个词,“匹配”——它的核心目的,是激发学生自己的兴趣与特质,教授只是脚手架和引导者,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应用知识。

在Scholar Launch,有两种学生:

第一种,学生对自己想要探索的领域十分明确。

“比如一个孩子跑来说,我想研究西藏19世纪的历史”,这个时候,平台会直接为他推荐一位相关领域的教授,开启一段学术之旅;

第二种,孩子们的兴趣比较模糊(总体来看这种情况比较多),想研究的课题并不那么具体。

这种情况,他们会被安排以小组的形式(3~5人),在导师的引导下,进行头脑风暴,进一步地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再独立完成论文。

“个性化非常重要。只有这样,学生的简历上才真正是他们自己的东西。教授也能够在推荐信中加入关于孩子个性化的细节、轶事、优点,让推荐信有理有据,提供强有力的背书。”

从确定选题到提交初稿再到定稿,大到框架,小到写作细节,教授始终会提供细致的指导——但同时,孩子们在一开始就被告知,要做好刻苦的心理准备。

孩子的论文会收到细致的反馈

耕耘之后,迎来丰收:

多数孩子论文最后会被公开发表。首选的投稿平台有Peer Review(同行评议)的欧美学术期刊。这类期刊声誉好、质量高、审核严格,相比起低难度的会议期刊,更能得到欧美名校招生官的认可;

一些本科级别的期刊虽然一般不接受中学投稿,但会给Scholar Launch的学生开设特刊

得益于平台扎根在北美,只要学生论文达到了审核标准,也同样可以发表。

敲开了名校的门后,
故事才刚开始……

疫情肆虐的这几年,在很多户外活动都难以进行的情况下,Scholar Launch的科研项目帮助很多学生度过了艰难但充实的时期。

Joel回想起一位女生,在不出远门、不借助实验室的情况下,完成了一项颇具创意的研究:

她对地质学和植物学感兴趣,在导师的指导下,设计了一个实验,标记出家附近不同土壤和树木,研究了土壤酸度与不同树种之间普遍存在的关系。最后论文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事实证明,顶尖高校也确实欣赏这样的孩子——很多Scholar Launch在收到offer时,附带的note中会明确表示,正是申请者的科研能力令学校眼前一亮。

比如被宾夕法尼亚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等名校录取的一位同学表示:

“Upenn(宾大)的招生官说,我在Scholar Launch所做的科研,展示了我对不同学科的兴趣,以后如果进入Upenn,可以利用学校许多交叉领域的资源。”

“Harvey Mudd(哈维穆德学院)的招生官说,他们很欣赏我在不同领域探索的过程,这会对我今后在Harvey Mudd的学习有很大帮助。我觉得科研可能是我当时申请时候最大的加分项。”

科研这块敲门砖,把名校敲得心花怒放。但Scholar Launch运行至今已经6年,其为之自豪的,远远不止是每年来自藤校或G5的捷报。

教育这个领域,一个奇妙的点在于,当你用心浇灌时,总能结出不止一颗果子。

Joel讲了一个令他印象特别深的事情。有个学生在某位耶鲁大学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灾区水资源的研究,并完成了一篇出色的论文。

但这不是故事的结尾——这位同学后来与该教授合作,一起创立了一个NGO组织,筹集善款、募集净水设备,为灾区切实地解决用水难题——这样的孩子被名校录取,倒说不清楚到底是哪一方的荣耀了。

学生作品示例

况且,科研不像其它敲门砖——几个月的学习和调研,从一张白纸到一篇论文,能力的提升学生自己看得见。

一位北京11年纪的学生完成科研项目后,论文被发表在Yale Global Health Review上。后来,他再写IB的EE(扩展性论文)时,简直游刃有余:

“(科研项目)帮助太大了,因为EE的结构还是基于学生难度的,主要是把资源进行整合和分析——如果有过独立研究的经验,写EE会轻松很多。”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导师(耶鲁大学医学院副教授)觉得这孩子不错,还专门发了一封邮件过来,要给他提供一个研究助理的职位。

还有一位被哈佛录取的同学也挺传奇,指导他项目的纽大教授在业界是出了名的大拿,哈佛的老师了解到这位同学高中时的科研经历后,青睐度立马加满,并邀请他做科研助理。(事实证明,人脉这东西在国外也同样管用。)

被哈佛录取的同学与Scholar Launch教授合影留念

结语

听完Joel的介绍,我们有两点感受很深:

第1,传统的留学思维,已经不适用于今天。

或许,越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学生越要学会合理规划、把时间用在刀刃上。以后,内卷趋势只会更加严重,“广撒网”的模式既冲击不了名校,也再难以“保底”;

千万不要将自己的简历变成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只有打破同质化,才能避免“陪跑”。

第2,教育真的需要真诚和真心,不论哪一方面急功近利都不成。

说到底,路子是有的,但努力是路基。而种子被汗水浸润过,开出的常常不止“实用”的果,能力与视野,这些财富并不比名校光环逊色。

Scholar Launch所坚持的信条说得挺好,“beyond research, beyond yourself”:超越科研,超越你自己。

上下滑动图片,
参与高/初中丰富的科研项目!



对话Scholar Launch招生官,
探索优质科研教育: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42+7,凑个七七四十九天马斯克任命女性做 Twitter 新 CEO,背后藏着一个陷阱?| Feel Good 周报怎么开始学佛(十六)放弃幻想“骑手招聘”陷阱调查:是“以租代购”,还是套路贷?又出“坑同胞”陷阱!为快速"拿"身份,大批华人拿到工资就举报老板!!!录取率吊打藤校!顶级美高“暴击”中国牛娃……建筑界奥斯卡的“最强陪跑”斯蒂文·霍尔:我仍在上升阶段法学博士:哈佛败诉又怎样,高分的中国留学生们依然不够「白」李时珍没上大学读博也能成名医可恨|又出“坑同胞”陷阱!为快速"拿"身份,大批华人“主动降薪”,干两天就举报顶刊连发探究低温延寿的秘密:蛋白质清除是秘诀?还是陷阱?“蛇头”陷阱百变,出国警惕“诱惑”!哪些国家逃出了中等收入陷阱?耶鲁大学教授:中国教育要向思辨和表达转型有陷阱?“婚前一定要先问问这5个问题!”加拿大顶级离婚律师给网友发出警告!梦想开花在美留学生如何谨防三大诈骗陷阱?驻美大使馆发出重要提醒!国际油价4月迎来反弹,今年油价还会涨吗?华人投资时如何保护资产,精准避开法律陷阱?“普利兹克最强陪跑”斯蒂文·霍尔:我还在上升阶段。纽约出发-纽黑文+罗德岛+波士顿2日游:哈佛、耶鲁大学、听涛山庄、新英格兰水族馆、波士顿观港船、昆西市场、波士顿龙虾餐 BO2美国人躲不开“字节跳动”城市地标:假设当年中标的是“陪跑”方案…...北大心理学博士:真正自信的孩子,从来不是“夸”出来的(附4大沟通策略)[围观]温哥华免费景点那么多,为何要去这十大收费景点?能值回票价吗?北大心理学博士:真正自信的孩子,从来不是“夸”出来的(父母必读)City walk走红,又是中产陷阱?有一种“毁容”叫陈好,当初的女神“万人迷”,如今形象宛如大妈两年爆增248%!中国牛娃在国际竞赛卷生卷死..“印度正追赶美中,但是否有陷阱?”Vlog|巴黎哲学博士:为什么很多人学不好数学?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弗吉尼亚大学、韦尔斯利学院5月31日将联合召开线上说明会!注册通道已开放!北大心理学博士:真正自信的孩子,从来不是“夸”出来的(附沟通策略)耶鲁内部招生流程曝光!原来耶鲁大学想要这样的学生!城市地标:假设当年中标的是“陪跑”方案…【注意】2023年第1号预警!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醒:警惕“培训贷”陷阱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