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西佳境”坐落于扬州市邗江区古运河北岸,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邗沟。隋朝,炀帝杨广开凿大运河,在此处修筑了上方行宫。唐朝改建为上方禅智寺,又名竹西寺。千禧年后,城市化进程加快,为了满足周边配套的公共需求,地块改为公园,更名为“竹西佳境”,并为后续的设计规划奠定了底图。
“竹西佳境”坐落于扬州市邗江区古运河北岸,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邗沟。隋朝,炀帝杨广开凿大运河,在此处修筑了上方行宫。唐朝改建为上方禅智寺,又名竹西寺。千禧年后,城市化进程加快,为了满足周边配套的公共需求,地块改为公园,更名为“竹西佳境”,并为后续的设计规划奠定了底图。
©出品建筑
依据园林的布景手法,我们按“四三二一”的比例重新梳理了原有公园的总平面:有四分空地,东园开阔,西园幽深,中部覆土成丘,得高下深远之趣。水体三分,东湖扁阔,西湖狭长,得疏朗空阔之趣。园内新建“院、馆、厅、舍、庭”五个配套建筑散布园中,提供公共服务;并构筑亭台竹石一分,掩映在原有八景之中。试图再现历史沿革的场所记忆,使其成为古运河畔的一处文化节点。
在对场地规划梳理之后,如何营造一套完整的体系,来整合分散在园内各处的不同功能的建筑,并留存场所记忆与地域特征,是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营造
我们把此次设计任务看作是对“竹西佳境”在时间轴上的延续,五处新营造建筑散布园中,提出以重构(re-construction)的方式对传统建筑语汇做出回应。重构是一种建立关联的方式,它将原有单元/关系分解再重新构建,生成一个新的物体结构。它以两种形式代表了文化的视野:一方面以现代性回应了当代需求;同时,对历史文脉与传统进行了再表达。
我们选取了传统建筑由宏入微的五种“空间原型”:分别对应“院、馆、厅、舍、庭”来营造。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与重构,使得原型以不同方式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相互适应。合院的原型早在夏商时代就已出现,到汉代趋于成熟。书院位于竹西公园南端,是对一座修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仿古建筑“竹西精舍”改扩建而来。我们试图从人的活动场景出发,对传统合院形制进行现代转译,以此回应建筑多样的使用场景与空间环境的共生关系。
书院的功能包含了传统技艺学习和雅集交流活动,需要根据不同活动的特点来营造各个空间场景;同时为了激发群体雅兴,有意模糊了廊与各处房间之间的界限;通过重构廊与房的语言,形成“嵌、套、穿、绕、探”等空间关系,应对多样人群在不同空间内的行为活动。以上散布的各处空间经回廊相连,形成内外交错、曲折尽致的游观体验,内外的视线交互也丰富了院落的场景感。
©梁山
类似《韩熙载夜宴图》中起到界定与规置各种人群活动的屏风,企图引发各种行为互动,诗情画意萌发的多重场景体验。廊子不再仅仅用作穿行,更如屏风在这幅长卷中起到转换场景的功能。体育馆体量庞大,偏居公园一隅,为满足功能需求,类比古代“殿堂型”的条形大空间,从多开间梁柱体系结构的重构入手,探讨对结构体的系统整合所带来的空间适应性。
©梁山
空间网格根据用地范围,以面宽五开间进深三开间的殿堂平面为原型,我们将矩形柱网体系转化为菱形交叉柱网。体育馆采用反向双坡并置的屋面形态,对外上扬的檐口利于室内空间的采光,两个对内向上的屋面创造了一个开阔的无柱空间。我们有意将梁柱脱开,外圈梁柱之间采用圆棒插销的铰接方式来连接,屋面带来的应力随之释放。梁柱体系让墙体自由,外墙面退后形成檐下柱廊空间,内墙随梁布置,梁柱之间的空隙形成了三条天窗。整个屋面与梁架之间有均匀布置的短柱支撑,梁顶脱离的做法使得屋顶呈现出轻盈感,也回应了抬梁式建筑梁柱互承的架构关系。©梁山
体育馆通过模块化的“基础—柱—梁”结构体作为空间的载体,适应使用场景的动态变化、延续传统建筑营造观念。©梁山
©出品建筑
【厅】 餐厅 对宅院聚落重构
餐厅位于体育馆北侧,处在中部小丘南坡余脉上,地势起伏,小径环绕。以“多进式宅院”为原型,从单元聚落的重构入手,便于相地取势,形成室内外空间的相互过渡。
©梁山
与体育馆的庞大体量不同,餐厅的设计策略是“散”,平面采用横向拉长的六边形单元阵列,旨在呼应场地坡度变化,由南向北依次抬高,形成三进院落的空间关系。第一进空间横向延展连;第二进为建筑的核心空间,室内高阔,东端设船舫形半室外靠椅,与外界互动;第三进视野通透,可远眺园中的山丘与湖水。建筑与庭院层层交错,加强了场地的感知进深,顺应了坡度的起伏,也改善了内院建筑的采光通风。三进院落依着等高线横向展开,左右参差,前后跌落,连续的双坡屋面与山势及体育馆屋面形态相呼应。
©梁山
©梁山
餐厅以六边形单元平面继续讨论结构体构成的“单元式空间”与“聚落”的关系,体现了秩序在环境中的自适应与消解,延续了体育馆的模块化结构体和生长网格的关系。 【舍】 茶室 对房舍原型的重构
茶室位于公园东湖的湖心岛北坡,临水而建,环境氛围开阔而静谧。茶室重构了一个单独“房舍”原型,重新思考了建筑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营造独特的空间氛围。
茶室坐南面北的用地特征使其很难在墙面高度取得充足的采光,所以我们在屋脊处嵌入楔形桁架让南向自然光充满建筑内腔,树木起到调节光线的作用。阳光透过天窗映射到湖面上,湖光又反射在北侧压低的屋面上,使室内光影不断叠加,柔和斑驳。
©梁山
茶室内部通过一面隔墙并置了南北两个氛围不同的空间。北面观水,压低的屋檐屏蔽了城市远景的喧闹;南面观山,坡上种植高大落叶乔木;屋脊设有楔形天窗,尽可能地沿太阳轨迹射入,感受时间的变化。四时变化、季节冷暖,环境的变化皆被纳入其中,是对建筑与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再思考。©出品建筑
【庭】 游客中心 对多进庭院的重构
游客中心位于公园北部,与上方寺路一河相隔,毗邻公园的北门入口,游客中心以“单路多进庭院”为原型进行重构,希望通过建筑化的院落序列来延续园外市井喧嚣与园内安静氛围的过渡。
©梁山
各庭院之间设有连廊,相互交错,通过门斗相连,公共与私密之间经由对庭院层级的界定来自然转换。游客中心的公共服务区由廊与庭院构成。廊道有单坡和双坡两种形式,随着庭院的高低变化在不同方向间游走,形成递进的空间序列与立体的漫步体验。探索了屋面梁架与房间墙体分离状态下的自由关系,通过叠合、包合、并置三种屋架构造形态变化丰富了庭院的层次。
©梁山
不同廊道随着庭院的高低起伏在各个房屋之间游走,立体的廊道提供了山水图式的观游体验。不同廊道之间转折迂回,与屋面上下交叠,丰富了庭院层次。这种庭院深深的组织方式,既是对传统宅院空间序列的延续,又融入了不同院落空间的灵活变化,让庭院作为场景氛围转化的载体,使得城市与园林之间得以有机融合。
©出品建筑
古代建筑的诸多经典原型是象征着抽象化的传统,选取了“院、馆、厅、舍、庭”五个经典的建筑样式来阐述,通过拆解传统的建筑语言,分别在“合院空间原型、单体梁柱体系、宅院聚落、房舍原型、多进庭院”五个方面进行重构;尝试构建出一种新的建筑语汇,来激发对传统建筑文化新生的思考。
©出品建筑
-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竹西佳境
项目位置:江苏扬州
项目面积:5670.68㎡
设计单位:出品建筑
设计主创:丁鹏华
设计团队:
建筑:路瑶、张文欣、唐家佳、刘文斌、洪家生、郭智立、王艺洁、刘若虚、薛文雁、娄严墅、周道、孟昊宸、牛婧悦
室内:刘志远、李甫颖
摄影版权: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