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公共文化广场位于衢州市开化县,该项目总用地约50亩,总建筑面积4.2万平米。项目包含城市展览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青少年宫六大功能主体。设计意在续写城市中的山水格局,通过恰如其分地人工介入,使人产生对建构场所和环境的诗意共鸣。开化位于钱塘江的源头。丰富的自然资源孕育了开化悠久的山水文化。设计通过体块切削塑造出一幅江边巨石画卷,山、水、石浑然天成,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形成一体。在体现开化山水文化主题的同时,又通过强有力的雕塑感,打造开化标志性节点。体块之间的有机错动形成一张富有张力的网络,建筑不再以静态、固定、完成的姿态出现,从而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力。建筑背山面水,设计通过地面的逐级抬升塑造出多维度观景平台,实现人与山水的连续互动,给市民带来独特的观感体验。使用者通过入口广场走上台阶,视线逐渐变窄,随即通过景观广场——空中庭院——屋顶观景台等一系列的场景切换,视野逐渐开阔,营造出一条步移景异、张弛有度的”意外“视野路线。城市展示面(入口广场)
从河畔观望,建筑体块由于台基的抬升,仿佛漂浮于江面之上,深灰色的立面与后面的山体相互掩映,似有若无。台基将地坪进行折叠,营造出九曲回廊般的迂回路径,充分展现了建筑与场地的融合共生。
迂回的观览路径
建筑的小体量一方面消解了建筑在环境中的突兀感,另一方面围合成一个不限定功能的内聚广场,供市民休闲、交流、文化展示,充分激发了使用者的行为活性,让使用者观看环境的同时,也能满足人与人之间互动的乐趣。此外,建筑单体的上人屋面,也形成一处既可以休闲活动,又可以眺望江景,环顾远山的城市活力广场。建筑形体与地形高差有机结合。将地面折叠延展,直至与山体相连,不同标高广场的植入将日常生活以垂直方向面对城市展开叙述。同时,基座沿城市界面30米进深以内消防定义为地上,以外定义为地下。六馆均坐落在30米以外的基座之上,故消防室外标高可按室外二层广场标高记入,大幅缩减消防造价。
项目包含城市展览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六大功能,同时又共享一个400座的剧场以及公共展示、会议,食堂餐厅等辅助功能。六大功能主体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试图以跨界复合型创造市民城市生活新体验。
室内共享中庭
通过承载文化记忆的场域,以建筑为载体来服务和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环境。在有限的资源和环境下,实现高效、合理的功能安排和空间组织,为使用者的身心体验提供社会空间与物质保障,也为新思想的孕育提供了可能。建筑立面石材结合造价和设计预期效果经多次比选、现场放样,最终选择了蒙古黑,其中自然面/水洗面/火烧面以7:2:1的比例随机布置于外立面,产生了和而不同的立面肌理变化,增加了建筑表情的丰富度。墙面石材处理保留了不平和混杂粗糙的质感,以便阳光照射上去会有弥漫的感觉,而且石墙会随着时间变化反馈光线强度和角度的变化,摆脱了人工化、标准化的束缚,让建筑有了属于自然、时间性、生活性的丰富细节。建筑丰富的内部功能与充满活力的外部环境承载了开化的文化记忆与社会关系,将科普教育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城市社区日常生活的同时,又以独特的环境塑造与场所体验营造出有益于市民身心发展,达到功能育人、生活育人、环境育人的三重目的。以更谦逊的姿态、更亲密的关系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将是科教文化建筑发展探索的新方向。开化作为一座源头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等诸多文化多元交织的千年古邑。开化公共文化广场的建设不再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成为了一种机制与平台,通过功能融合、数字融合、平台融合,实现与其他公共文化场所同步的开放系统。其在价值、内涵、政策、实践等各个维度为探索新文化建设的模式作出了长足的贡献。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广大市民最大化地感受到文化复兴带来的自信。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主要立面图
主要剖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