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万亿外资巨头出手,申请公募牌照!
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陆慧婧
外资机构进军内地公募市场的步伐不断加快,近日,又有全球资管巨头正式递交公募基金牌照申请。
证监会网站显示,安联集团旗下安联投资(AllianzGlobalInvestorsGmbH)于3月27日递交公募基金管理人资格的审批申请,目前上述申请处于接收材料状态。
今年以来,外商独资基金公司不断扩容,短短不到3个月时间,就已有施罗德、联博两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获批,此外,包括上投摩根、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也在年内获批变更股东、实际控制人,从合资基金公司转变为外资基金公司。加上此前已成立的基金公司,目前外商独资基金公司已达8家之多。
安联投资递交公募基金牌照申请
27万亿公募基金市场继续吸引外资机构前来竞逐。
证监会网站显示,3月27日,安联集团旗下安联投资(AllianzGlobalInvestorsGmbH)正式递交公募基金管理人资格申请,目前上述申请处于接收材料状态。
公开资料介绍,安联投资是安联保险集团旗下负责环球资产管理业务、全球领先的多元化资产管理公司,奉行主动投资管理。
安联投资也是全球管理规模排名前列的保险资管机构之一,旗下包括PIMCO和AGI两大专业资管机构。目前,安联投资遍布全球21个地区,投资专才接近642位,截止2022年四季度末,为全球机构和零售客户管理资产总值超过5060亿欧元(约合3.76万亿人民币)。
事实上,在申请设立独资基金公司之前,安联集团早已通过合资基金公司进入国内公募基金市场。
早在2003年,德国安联集团就与国泰君安证券合资组建国联安基金,这也是国内首家获准筹建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2018年,国联安基金的中方股东从国泰君安证券变为太平洋资产,外方股东一直没有变动,德国安联集团目前持有国联安基金49%的股权。
未来,若是独资基金公司顺利获批,安联集团将拥有两张公募基金牌照。
加强对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业务布局
近期,安联集团也在公开场合表达过希望进军内地公募市场的愿望。
3月25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上,德国安联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奥利弗·贝特对媒体表示,“我们非常感谢中国政府和监管部门在过去几年里对我们的支持,让我们拿到了多张非常需要的牌照。”
他透露,安联也在加强对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业务布局,非常期待能够在中国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支持下获得公募基金和养老金投资管理资质。
安联投资也在为设立独资基金公司作好各方面的准备,今年1月11日,安联投资注销旗下证券私募基金——安联寰通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当时业内就猜测,此举或是为下一步申请公募基金资格“铺路”。
而在人才方面,目前,安联投资的多位高管均拥有公募基金从业经验,例如,安联投资董事总经理、中国资产管理业务负责人沈良早年曾担任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副总经理,安联投资中国资产管理业务投资总监郑宇尘此前曾担任汇丰晋信基金固定收益总监。
为了加大业务布局,近期,安联投资继续“招兵买马”,官方公众号上挂出行业研究员、固收研究员、合规经理、基金估值、基金注册登记等多个岗位的招聘需求。
其中,合规经理(反洗钱)、法务经理、内部审计经理等多个职务的任职要求均强调具有公募基金行业经验者优先考虑。
2023年外资公募在加速
“外资系”已达8家
2020年8月全球最大资管机构——贝莱德率先斩获首张国内外资公募牌照,最近两年多时间,越来越多外资独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在国内“落地”,尤其是2023年外资系基金公司扎堆出炉,正式开启中外资管机构同台竞技的大时代。
实际上,2023年的外资系基金公司出炉步伐非常快,在1月10日,证监会官方网站发布《关于核准设立施罗德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的批复》,正式核准设立施罗德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这被市场认为是第五家“外资系”基金公司。
2023年1月19日,证监会官网核准摩根资产管理控股公司(JPMorganAsset Management Holdings Inc.)成为上投摩根基金主要股东;核准摩根大通公司(JPMorgan Chase & Co.)成为上投摩根基金实际控制人。该项变更完成后,摩根资管对上投摩根基金持股比例达100%。让上投摩根已经成为国内第6家外商独资的公募基金管理人。
2月3日,证监会正式核准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变更实际控制人,核准摩根士丹利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对摩根士丹利国际控股公司(Morgan Stanley International Holdings Inc.)依法受让公司12,750万元出资(占注册资本比例51%)无异议。这意味着,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成为第七家外资独资公募公司,也是第三家合资转外资控股获批的公募基金。
3月3日,中国证监会官方网站公布《关于核准设立联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批复》,核准设立联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这被视作是第八家“外资系”基金公司。
而在此前陆续有贝莱德、路博迈、富达等外资系新基金公司获批设立,泰达宏利基金也在去年底发生股权变更,成为外资系基金公司的一员。
具体来看,贝莱德作为第一家外资系基金公司,产品布局步伐较快,截至3月27日,贝莱德基金已经发行了包括贝莱德中国新视野、贝莱德港股通远景视野在内的6只基金,旗下贝莱德行业优选基金刚刚结束募集。除此之外,还有包括贝莱德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等多只基金处于上报待批阶段。
紧跟贝莱德之后,富达基金及路博迈基金分别于2021年8月及9月获批,成为行业内第二、第三家外资独资基金公司。
而富达基金即将在4月发行其中国市场首只公募产品——富达传承6个月股票基金。资料显示,其拟任基金经理周文群是2021年11月加入富达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现任股票部副总监、基金经理。曾任中银保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分析师,景顺香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分析师、基金经理,FIL Investment Advisors (Incorporated in Bermuda) 分析师、股票研究部主管、基金经理,及富达利泰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基金经理。
3月22日,路博迈基金发布公告称,公司旗下首只公募产品——路博迈护航一年持有期债券基金正式成立,募资规模高达40.9亿元。该产品也成为今年首只募集规模超过40亿元的“固收+”产品。此外,日前路博迈基金还上报了路博迈中国机遇混合基金等。
不少外资系基金公司还在路上。证监会网站显示,还有包括范达基金已经递交设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申请,未来待获批之后,也将加入外资独资基金公司“大军”。
另据媒体报道,东方汇理、瑞银等外资机构对获取公募牌照在境内开展公募业务进行了研究。
“外资控股或独资设立的基金公司将不断扩容,除了现有合资基金公司可能转为外资控股之外,已获得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资格的瑞银、富敦、英仕曼、惠理、景顺纵横、桥水、元胜、毕盛等外资私募也不会只选择作为观望者。”曾有合资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外资系基金公司
给行业带来什么?
自2017年11月10日,财政部就宣布,国内基金公司控股权外资持股比例放宽至51%,三年之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
2019年7月20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宣布进一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11条措施,其中,基金管理公司放开外资股比限制的时点提前到2020年4月1日。
2020年4月1日,我国正式取消对证券公司、公募基金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这激活了外资机构布局中国的热情,外资系基金公司纷纷开始筹备、审批、然后逐渐落地。
针对外资系公募基金陆续获批,基金行业正是进入中外资管机构同台竞技的大时代。对此,一家大型基金公司总经理表示,外资资管机构进入中国,是挑战更是机遇。一方面,全球一流的资管机构进入中国市场,行业竞争更为激烈;另一方面,本土基金公司和外资机构基因不同,优势各异,可以实现合作互补,带来新的业务机会;国内基金公司也可以在竞争中,更好地学习外资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提升自身管理运作水平。
“海外机构在投资理念、技术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可以推动国内资管机构进步,推动国内资本市场走向成熟。”一位基金行业副总经理表示,外资机构在海外规模足够大,在内地赚钱压力不大,可以坚持自己的发展路径。
此外,也有人士认为外资将带来更多“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北京某大型公募股票型基金经理表示,外资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更重要的理念。一合资基金公司人士也表示,外资在公募行业扩张将改变市场的投资风格和风险偏好,长期投资和资产配置的理念有望进一步深化,基金公司的风险管理和治理有望进一步改善。
“外资控股或独资设立基金公司,对行业最大的影响将是让整个行业的参与者更加多元化。” 据一位基金公司总经理表示,既有国内投资者,也有国际投资者;既有个人投资者,也有机构投资者;既有对绝对收益的需求,也有对相对收益的需求;既有对传统价值策略的需求,也会有对于低波动、生命周期这些特殊策略的需求。这就需要资产管理机构能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
晨星(中国)研究中心屈辰晨、崔悦曾在一份研报中表示,对于这些外资基金公司而言,尽管通过全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有利于其更好地整合内部资源开展业务,但想要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并非易事。
上述报告显示,虽然大多数外资基金公司在投资框架的系统性和执行的稳定性、海外投资经验和国际视野以及组合风险管理上有一定优势,但他们是否能利用这些优势在中国成功构建起品牌力仍有待时间验证,尤其是考虑到他们进入中国需要面临如何吸纳优质的本地投研人才、投资方法本土化等一系列挑战。
在谈及外资基金公司的入局对中国基金投资者意味着什么?晨星(中国)研究中心屈辰晨、崔悦在研报中表示,虽然这些外资基金公司在中国业务发展的成功与否目前尚无定论,但他们的进入会为中国公募基金市场带来更多的竞争和活力,这对投资者而言是一个好消息。他们的入局一方面会为中国基金投资者带来更多产品的选择,同时也会促进内资基金公司学习他们在公司经营管理、投资以及风控上的优秀实践,培养成熟的投资理念,以及建立成熟的投研和风险管理框架。
确实,未来能站稳市场必然是能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基金公司,期待在这个大时代下给投资者来带更多精彩。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