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优秀孩子真的在放养中长大,若父母从无远虑,那孩子必有近忧
作者:C妈
来源:CC爸妈(ID:cc-bama)
前几天带俩娃去一个室内游乐场,正好偶遇了一个前同事,她正好也带着6岁的老大、1岁多的老二。
有娃的老母亲到一起,你们懂的,自然就是聊孩子。
她说DD的小牙怎么那么整齐那么好?然后说她家老二以后“就是个整牙的命”。
我心说不到2岁,牙都没长全呢,怎么就整牙了呢?
原来是因为孩子睡觉叼奶嘴,导致牙齿倾斜,嘴型有些外凸。
我小心地询问,“戒奶嘴呢吗?”
(毕竟若是方法试尽仍无可奈何时,谁也听不得别人一句质疑)
她说,“是想戒呢,但一睡觉她就哼哼唧唧要”。
我说,“狠狠心呢,这么漂亮的小丫头可别坏在牙齿上”。
她说,“没事,想吃就吃吧,老大也是牙齿全黑,只剩下牙根了,大不了以后再整牙吧,整牙基金我都准备好了”。
知道对方不差钱,但我还是不死心地又说,“现在只是牙齿倾斜,万一影响上下颌骨发育怎么办?CC小时候也吃过一段时间的奶嘴,确实不好戒,折腾了好几天,但其实狠下心,也能戒的”。
但见同事没接话,而是转移了话题我也没再说了。
但是看着老大黑到只剩牙根,却依旧一瓶接一瓶的乳酸菌奶,看着老二已经东倒西歪的小牙,我内心还是有点焦灼。
人都会不自觉地选择最容易的那条路。
养育孩子,肯定顺着ta最省心省力,但回头看就会发现,年少时调整习惯、建立规矩,是孩子整个人生中最容易的时刻。
如果父母不曾为其远虑,那孩子必定会有近忧。
虽然说,现在是尊重孩子的开放环境,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几件事是不得不管的。
不得不承认,一切令人身心愉悦的东西,多少都有那么点让人欲罢不能的属性。
比如小时候的安抚奶嘴,零食甜品,动画片,长大之后的网络游戏。
想吃零食就让他吃,他吃够了,就不想吃了;
想玩手机就让他玩个够,玩多了,他总有玩腻的时候;
想要的东西就尽量满足他,等长大了自然会懂事的。
但人的欲望,如果没有底线,那就不会有止境。
顺其自然,不能成为父母偷懒的理由。
小时候你认为很多事不值当管,那孩子大了,也必定管不了。
不夸张地说,CC有一半的自律能力,都是通过跟动画片、巧克力等具有诱惑性的产物不断斗争磨练出来的。
家长的意义,不就是通过锻炼,与娃的这些欲望斗智斗勇,最终锻炼出属于他们的自律性,真正学会享受,而非沉迷嘛?
前段时间,看到犯轮奸罪入狱的李天一出狱了,周围很多人都讨论了一番。
李天一之所以走到今天,其实跟父母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李天一的父母,国家一级演员的李双江和梦鸽,对他极度宠溺,有求必应。
一辆自行车都上万。
我国交通法规定,年满18岁才能考驾照,但李天一在15岁那年就拥有了自己的汽车,一辆黑色宝马,据说光改装费就20多万。
而李天一在上学期间更是性情暴躁,嚣张跋扈,常常与人发生冲突,但他仗着自己的背景,不仅从不悔改,甚至变本加厉。
而李双江夫妇,还将孩子的这种表现称之为个性:这样的孩子,才叫孩子。
正因为父母的放纵和无底线的给他收拾烂摊子,所以李天一越来越有持无恐。
所以,这不是释放孩子的天性,更不是爱。
真正的释放天性,释放的是孩子的思维。
真正的爱,是带有原则和尺度的。
疫情下的管控时代虽已经结束,但衍生的问题却还在。
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孩子们的社交能力变弱了。
经常有妈妈问:孩子不愿出门,不喜欢和小朋友打交道,就喜欢宅在家里玩。
是该尊重孩子,还是强迫孩子去社交?
这个问题我熟。
作为疫情时光占据童年90%的DD,社交也没好到哪去:
在家活泼好动,在外害羞腼腆;
在家喊打喊杀,在外弱柳扶风。
在家当大哥,出门变小弟。
角色切换之快,我都觉得奥斯卡欠孩子们一个小金人。
当然了,我们都知道孩子和孩子是不一样的。
内向还是外向,社恐还是社牛、慢热还是自来熟,这很大程度都是先天性决定的。
我们尊重性格,却不意味着对孩子的社交完全放任不管。
因为性格和孩子的社交能力,完全是两个范畴,培养起来并不冲突。
就像DD现在依旧是一个谨慎、慢热的孩子,但同时也是一个性格不错、社交能力也不差的娃。
他没姐姐那么强势,但是遇到不公或不愿意,也会敢大声的表达:“我不喜欢这样、你别碰我!”
他没姐姐那么吃得开,但是遇到喜欢的,也敢大胆去问:“我们可以换着玩玩具吗?我可以玩一下你的水枪吗?
他虽然胆小、还怕疼,但是只要被打,他也敢下手打回去。
这些,不是性格,是社交能力。
社交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部分,决定儿童能否从家庭顺利过渡融入社会,也影响着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格发展。
社交能力,绝不是孩子大了、自然就有了。
是需要和人打交道,以及在社会规则和他人反馈里形成的能力。
作为一个社恐重度患者,我至今羡慕那些在人前可以侃侃而谈、主张自己权益的人。
我也深知,所谓社恐不过是借口,说白了,还是能力和勇气的欠缺。
孩子可以喜欢独处,但最好不要拒绝社交。
前段时间写chatGPT我们提到了,不久的未来AI可能会替代大部分的工作,但唯有创造性的或和人打交道的工作,是难以被替代的。
如果孩子总是宅在家,或是自己玩,那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减少,从而缺少社会规则和他人反馈的机制。
哪怕家长在严格、再努力营造社交的氛围,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也还是会不自觉地迁就孩子。
这不是真实的社交环境!
当然,这不仅考验的是孩子的社交,更考验的是妈妈们的社交能力。
说实话,现在的父母都把孩子保护的太好了,登高了怕摔了,走久了怕累着,竭尽全力地替孩子做。
所以,现在的孩子普遍都有些唯我独尊,也普遍都缺少一股子坚韧的劲儿。
能力匹配不上野心,遇见一丁点困难就能破了大防。
就像,前几天朋友跟我吐槽说,以前陪孩子玩时,总是下意识让着孩子,毕竟是哄孩子玩,他开心就行。
但现在,你不让着他,他就开始耍赖、破坏规则,蒙混过关,再不行就会哭闹。
遇到点小事就会发脾气,遇到点挫折就要退缩,让大人帮他做。
韧劲儿从哪来?
都是从艰难和痛苦中来。
孩子如果不做难的事、不做痛苦的事、不做有挑战的事,是不会累积出信心的。
所以,让孩子在辛苦/痛苦中多待一会儿吧……
不要着急扑在孩子前边去披荆斩棘,聪明的父母,都会有选择地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变成孩子成长的机会。
毕竟,小时候的问题,能够多大?小时候的难,能有多难?
真正的保护,不是帮他回避困难,而是帮他提升能力。
耐心、韧劲儿不是想要就能有的,他是一砖一瓦筑起来的。
对于CC&DD,那些“举手之劳”的事,我会不厌其烦的告知、引导、给建议、出方案,能动嘴绝不动手代劳。
DD之前自己穿鞋、穿裤子,我宁愿磨破嘴皮子场外指导,也绝不上手帮忙。(除非他下一秒就急眼)
CC每天的朗读作业,自己录音,然后去上传;学校里的手抄报,不会画?那就先去百度查资料啊。
很多父母一看到孩子深陷问题的泥沼,就想着立刻、马上帮他摆脱阻碍。有了父母的帮忙,孩子是舒服了,可也丧失了“成长的机会”。
比结果更重要的,是孩子解决问题过程中积累的耐心和经验,而这些最后都会成为他自己的能力和品质。
没有一个孩子是在放养中成功的,所有的优秀也都绝非偶然,都是不断进行量的积累所达到的质变。
一个不断被满足、欲望不断被膨大的孩子,他不会突然懂得什么叫克制;
一个唯唯诺诺,不敢站在人群面前的孩子,他不会突然长大就变成一个能说会道的人;
一个遇见困难习惯性退缩的人,他也不会突然变得勇敢和坚强。
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
微信改版,做到以下三步
★星标★点一点,我们每天见!
-END-
热文推荐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医生;C妈-报社育儿主编,《家长好脾气 才有好教育》作者。
养育CC&DD两姐弟,带领更多父母加入科学养育大队伍,一起少走弯路,做“中国好父母”!原创公众号“CC爸妈”(ID:cc-bama)
本期编辑:栗子
点击【在看】,跟所长保持联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