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机器人可以生长,皮肤可以愈合......
撰文|诺拉·布拉德福德(Nora Bradford)
翻译|曾欣欣
软体机器人通常由精致、柔软的仿生材料制成,具有潜力超越之前笨重、基于金属制成的机器人。例如,它们可以更加敏捷地在其他行星上进行探索,也可以更加轻柔地采集海洋深处的生物,甚至可以成为外科医生的得力助手。但它们的设计却面临着难以应付的挑战,这一直阻碍着它们走出实验室,进入人们的生活。现在,新一代软体机器人正在朝着可以实现导航、生长和自我修复的方向发展,而研究人员对此寄予了厚望。
湿软材料可以让机器人灵活变形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比如狭窄的隧道。软体机器人还可以用于处理脆弱的对象而不会破坏它们,例如人体器官或脆性岩石。甚至一些硬体机器人也会尝试加入柔性部件,方便它们提升运动性能,例如波士顿动力公司开发的以敏捷著称的步行机器人。在推动软体机器人发展的过程中,很多灵感都来自于生物体所表现出的一些特征,比如章鱼的灵活性或水母较高的含水量。值得一提的是,新设计已经开始追求一些不那么具象的特质了,例如动物般的独立自主性。
“机器人领域一直在关注与机器人自主性有关的科学和工程问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机器人专家和计算机科学家丹妮拉·鲁斯(Daniela Rus)说,“我们已经在软体组件和算法控制方面取得了进步……而且我们正在利用这些进展,制造越来越多更有能力和自主性的软体机器人。”
在独立探索危险地带时,软体机器人比硬体机器人更容易被割伤或刺穿。最近,受人类皮肤自愈特性的启发,一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可自发愈合较小损伤的实验性机器人。这支研究团队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发表文章,描述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们期望能够实现这样的机器人:在灵巧地执行任务的同时,连续运行数年。这样一来就会为我们创造很多机会。”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工程师罗伯特·谢泼德(Robert Shepherd,上述研究的共同作者)说,“太空探索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比如在月球上建造科研基地,或者勘测木卫二的海洋。当执行这些远程操作时,机器人会积累损伤,但可能没有外界力量能及时修复它们。”
谢泼德和团队成员设计了一种软体机器人,它不仅可以修复损伤,还无需被告知什么时候需要进行修复。利用光纤传感器,这种机器人可以监测自身材料在什么时候被刺穿,然后使用一种叫做聚氨酯脲弹性体的超弹性材料,快速修复创伤。经过编程后,这种机器人还可以改变移动的方向——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开可能造成损害的障碍物。研究工作还在继续,未来或许可以进一步扩展修复损伤的方法,填补更大的缺块或洞。
去年,另一支研究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开发出了一种软体机器人,它会像植物或真菌一样“生长”。这种不断生长的机器人或许可以在地下挖洞,或者在其他行星上铺设新的基础设施。但是,为了生长,软体机器人通常需要在后面拖着材料,然后用这些材料3D打印出新结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工程师和材料科学家克里斯托弗·埃利森(Christopher Ellison,上述研究的共同作者)表示,这可能会妨碍机器人工作,就像人拖着花园水管工作时一样。埃利森指出:“在你拖着一根花园水管绕树转弯时,水管阻力就会上升。”而且阻力会随着拐弯的次数持续呈指数增长。
对此,研究人员希望通过植物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埃利森表示:“它们并不会在身后拖拽更多的根,以此延伸自己的根。”
“它们运输液体,然后将这些液体转化为固体。最终这些固体会用于构成一种结构。”他的团队新开发的机器人可以利用光来固化液体,同时将液体从一个小孔中排出,由此形成一个管状结构——它可以从发射点延伸到任何地方。这种机器人可以随着“管”的生长控制它的形状,使它能够穿过复杂的路径,以此避开前面提到的类似花园水管的问题。或许有一天,机器人会利用这项技术顺利检查地下管道,或者穿过人体组织来进行医学检查。
此外,工程师还在提高软体机器人的传感和运动能力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这将有助于把它们部署在偏远地区。例如,鲁斯的团队最近制造了一个机器人,它的全身遍布了由充满空气的通道构成的网络。它可以通过测量这些通道内的压力变化,确定身体的不同部位在空间中的位置,这类似于人类的本体感觉。其他研究团队也尝试了多种办法,希望机器人实现更流畅的运动和更精确的感知功能,这其中包括使用各种传感器、人造肌肉和机器学习技术。创造出能够独立工作、自我修复和自主生长的软体机器人,可能会改变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鲁斯表示:“柔软的机器人手正在为制造业开启一个新时代。”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机器人学家罗伯特·卡奇曼(Robert Katzschmann,未参与这些研究)表示,如果这些精巧、灵活的机器人拥有像人手一样的特质,并使用与人类一样的工具,那么它们就可能更容易适应工厂环境。
软体机器人也可以应用在医院中。在与医生和护士一同操作一台手术时,机器人或许可以轻柔而安全地帮忙固定器官。“作为小帮手,软体机器人可以降低医疗成本,”卡奇曼说,“所以手术室里就不再需要10个人参与,只要一两个就够了。”埃利森的团队表示,它们的机器人还有可能在人体组织中继续生长,以此增强导管的功能。这样就有可能协助搜索恶性肿瘤,甚至完全取代原本危险的手术。
谢泼德表示:“我认为软体机器人的耐力和敏捷性在人造机器中前所未有。”这些湿软的机器人具备较高的传感和运动能力,以及稳健的结构,新开发的软体机器人还具备独立自主性,因此它们的前景很被看好。
《环球科学》3月新刊正在热卖
各电商平台均有销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