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重点议题,中国有什么方法,可以永保在全球的供应链地位?是不是真的有方法?年初以来,首先传出了好消息,中国已经成功克服了疫情的影响,经济将恢复以往的增长。并且,多个国际机构将中国于2023年的经济增长预测值,落在了5%。美国三大评级机构之一,惠誉(Fitch Rating)也将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测值定为5%。只不过一个月后,慢慢传出了消息,说中国的对外贸易情势严峻,中国出口下降,美国对中国经济脱钩已经发挥了威力,中国对美国的接单已经大幅减少,订单转移到东南亚国家,转移到印度和越南去了。第一个方面是,中国的订单真的大幅减少,情势很不乐观。5%的经济增长预测保不住。第二个说法是,的确许多订单转移到其他国家,例如越南,但是由于中国也增加了对越南的出口,例如原材料和零部件等,因此中国对外出口没有改变,只是换了一个形式。我们看一下数据。1到2月,中国2个月的进出口总额为6.18万亿元(人民币),些微下降0.8%,然而出口还是增长了0.9%。这个数据显示,中国的对外贸易仍然是很活跃。至于进出口总额稍微降低,主要的原因是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放慢了,美国与欧洲的经济面临挑战。一方面,欧洲的消费需求降低,这是因为能源价格与通货膨胀,挤压了欧洲人民的消费能力。二方面,美国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人民对商品的消费需求被提前透支了,库存水平增加,商家回补库存的意愿降低。前阵子,美联储还把美国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从0.5%下调到0.4%。因此,不论是中国还是越南,对美国的出口都不容乐观。对照一下越南的出口数据。越南是中国出口贸易的竞争者,也是厂商从中国转移出去的首要目的地。今年1月份,越南出口额250亿美元,环比下降13.6%,同比下降21.3%;进口总额环比下降21.3%,同比下降28.9%。越南的出口也下降了。越南的出口数据,验证了中国前两个月对外贸易的情形。然而,中国的表现仍然优于越南。第二个数据,前两个月,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下降5%,对美国下降15.2%,对日本下降5.7%。总体来看,中国对美、欧、日的出口总值的确是下降了。许多反中人士就是以这个数据来评断,他们说,中国对外出口形势严峻,经济将进入寒冬。而所谓的中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都是骗人的。但是,按照第一个数据,中国在这两个月的对外出口总值却是增加的。其中的差异跑到哪里去了呢?我们看第三个数据,前两个月,中国对东盟出口5700亿元,增长17.9%,从东盟进口3820亿元,下降0.9%,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顺差达到1880亿元,同比增长了91.6%。从这里看到,中国虽然对美欧日的出口降低了,但中间的差异却跑到东盟去了。也就是说,中国对美欧日出口总值的减少,转移到东盟十国,这些出口的部分,又转化成商品出口到美欧日等国。从这里的数据就很清晰了,这叫作乾坤大挪移。中国部分的出口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然后再出口到美、欧、日。东南亚国家成了中国商品的中转站。因此我们可以判定,所谓的中国订单大幅流失,只是一些数据上片面的解释,中国在全球的供应链在一定时期之内,还是不会动摇。然而一些潜在问题和隐忧必须要解决。不过,仅仅是这样的解释还不够。可能有人会担忧,万一这只是这两个月的现象呢?万一两个月之后,例如半年之后,一年之后,中国对东南亚的出口减少了呢?那不就是真的坐实了中国产业转移,中国在全球的供应链地位不就岌岌可危了吗?尤其是,最近传出了苹果供应链正在加大力度离开中国。说到这里,我们得要提一下去年的一篇内容,《供应链进入中国 就像进入黑洞一般,难以离开》鼓励大家参考这一篇的内容。我们认为,中国出口原材料和零部件到东南亚国家,不会是短暂的现象,因而过了一阵子之后就会被取代。例如,日韩两国将取代中国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对东南亚国家的出口。中国厂商可以透过一些做法,继续保有市场份额,维持中国在全球的产业链地位。第一个做法,中国厂商可以用经济规模的方式,降低生产成本。或是增加自动化的生产模式,降低人力需求的比例,优化生产线。当然,自动化生产不是万灵丹,需要寻求一个平衡,有时候增加自动化的生产模式,反而会拉高生产成本。第二个做法, 对一些中低端产业,人力需求高的产业,如果不符合生产成本的时候,不需要勉强维持,可以适度转移到东南亚等国家。然后,把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部分留在国内。这与日本从1990年代,将生产线转移到海外的做法类似。如此,就形成海外卫星工厂,与国内核心工厂协同生产制造。但是,这里有一个重点,这些海外工厂是谁的工厂?听谁的指挥?这是关键要点。举个例子,韩国与日本的厂商也会采取同样的做法,把一些技术含量低,人力需求高的部分转移到越南,例如组装部分。从这里可以了解,这些卫星厂商或是组装厂商需要和国内母厂,或是核心工厂协同一致,就必须要是自己人,是从国内的生产线转移出去的厂商,是来自母公司的投资。除非是中国的零部件厂商具有无可取代的技术,或是很高的性价比,别人非得用你的零部件或是原材料不可。这是第一个关键要点。我们对照另一组数据。2022年,外界对越南的投资排名,新加坡居首,投资金额64.5亿美元。韩国排名第2,投资金额将近49亿美元。日本排名第3,投资金额将近48亿美元。中国大陆排名第4,投资金额为25亿美元。香港排名第5,投资金额为22亿美元。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到,中国在越南的投资有很强的竞争者,新加坡、韩国、日本都是竞争者。因为大家都以越南为生产基地,利用越南的廉价人力和土地成本,把低端产业转移到越南,大家都在做相同的事。到了这时候,中国厂商又如何同竞争者区别开来呢?这时候就是第二个关键要点:品牌和技术。技术方面不用说,要对外竞争一定要有技术,即便是服装产业也需要技术,这包括了质料和设计。以苹果手机为例子,苹果公司同时掌握了核心技术与品牌。苹果公司有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iOS,也具备了芯片设计技术,正要在这方面取代高通的手机芯片。而苹果的品牌力量更是强大。因此,苹果公司完全可以把手机的生产制造外包出去,让代工厂商从事生产,而苹果公司仍然可以赚取大多数的利润。要打败苹果手机并不是没有办法。2020年5月,华为被美国零技术封锁之前,华为手机在全球的销售曾经超越苹果的iPhone。然而,美国一道零技术的封锁令,就把华为手机打下来了。苹果成为最大获益的一方。只不过,这也证明了苹果并非不可超越,虽然当时华为在手机方面的利润率仍然不如苹果的iPhone。这也证明了,只要具备良好的技术,良好的设计,并非无法超越苹果在手机方面的品牌和技术。又例如,日本过去在家电产业具有良好的名声与技术。然而,日本家电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已经被韩国的品牌侵蚀。同时,在中国的市场也被本土品牌取代。不过,有些品牌是根深蒂固,具备悠久的历史,例如耐克运动鞋与运动休闲服饰。又例如,一些国际服饰品牌、高端化妆品、奢侈品、酒类等商品。中国厂商不可能取代所有的品牌,不过,在某些商品类别,或是既有的商品生产,既有的产业链上,中国厂商可以逐步走向品牌,掌握终端市场。举一个例子,中国在电动汽车上的成功,充分掌握了电池技术。然后从电动汽车的优势,再囊括传统动力汽车。2022年,中国超越美国与德国,成为全球汽车第二大出口国。而且还很有可能在几年之内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中国在汽车市场上,本来是不具备国际品牌的,十年前,没有人可以想象,中国可以成为汽车出口大国,并且建立了自己的品牌。这完全超乎世人的想象。以汽车出口为例,中国首先具备了技术,然后再打品牌。不过,就算是有技术,再强大品牌,也不能够保证一定会成功地打开世界市场。毕竟,品牌这个东西不是那么容易打开的。这包括了消费者的习惯,根深蒂固的想法与偏好,有时候是很难改变的。很巧的,上苍眷顾中国人,让中国人生养众多。同时,由于中国人的努力学习、受教育,再加上中国人的勤奋,使得中国庞大的人口也同时成为优质的人口。这优质的人口走向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非但走出了技术和研发这条路子,也同时具备了广大的市场。这是大多数国家所不具备的。也因此,相较于日本、韩国和新加坡,中国具备广大的市场,可以培养自己的品牌。所以,技术对中国人不是问题,剩下来的就是品牌的建立。在品牌方面,中国具备超大的国内市场,只要有优质的产品就有可能改变国内消费者的习惯,从而建立自己的品牌。这两年,国内的消费市场也出现了改变,年轻人不再一味地追求国外品牌。很简单的道理,只要国家富强了,自信心建立了,自然不会老是跟随国外的品牌。中国厂商将中低端的生产线转移到东南亚国家之后,国内的核心厂商是否能够生存,甚至于做强做大,就要看在该产业领域,中国是否具备无可取代,或是具有强大价格竞争力的核心零技术。当然,在海外的中低端产业将面临竞争,而竞争的最终来源是终端商品。当中国厂商具备核心技术,国内又有庞大的市场做品牌的后盾,不论中低端生产线转移到哪里,中国厂商仍然掌握该领域的产业链。这又何难之有?关键是,中国厂商是否掌握了(核心)技术?例如,华为曾经超越苹果手机全球的市场份额,只要中国厂商掌握了足够的技术,中国手机厂商也有可能会超越苹果。在目前无法办到,是因为中国在高端芯片的制造上,被美国卡脖子,无法独立自主。透过之前所提的办法,持续进行规模化经营,开展自动化生产技术,这样可以延长中低端生产线在国内生存的时间。当中低端制造业逐步往外迁移的时候,仍然要由中国厂商掌控,中国厂商自己主导产业的外移。再加上以国内庞大市场为后盾,建立自己的品牌。如此,中低端产业外移的不利局面,将转化成有利的局面,因为中国的品牌建立了、扩大了,而产业链也将分布全球。用一个比喻,美军在海外有几百个军事基地,遍布全球。然而未来中国的产业链肯定也会遍布全球。再经由中国厂商的大数据和物流企业,这会形成一个繁荣昌盛的产业链与销售体系。而美国过去所主导的产业链转移,从美国转移到日本,从日本再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再到中国和所谓的亚洲七小虎,将会被大中华的生产供应链体系所取代,从而主导全球的生产秩序,甚至于是从生产到销售。国内著名电商京东与阿里巴巴不就是如此吗?
华山穹剑——时政分析、军情解读、国际纵横、历史回眸,国人关注的微信大号,每日将提供您喜爱的精品荟萃。
【敬请关注公众号:华山穹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