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国家,毒打8年,我的Tech行业生存感悟...
Disclaimer: 没有one size fit all的规律,感悟更是很主观的东西,冒犯之处,见谅。
2015年前赴美读相关专业master,是一个风险小,投资少,周期短,收益大的行为,这里里面的金钱回报,一半是是行业趋势的上升带来的,另一半是心理精神损失费。
说工程师不善于交流已经是上个世纪,一个人可以开发一套系统不需要合作的时代的事了,现在工程师的交流是多样化的,你的每一封邮件,slack信息,文档,注释,PR的review,planing, meeting, 还有peer review,面试,都是在交流。
这种交流各个公司的文化有区别,但大致都是追求简单,直白,严谨,准确,高效,透明,职业,有时候也很伤人,有时候我觉得在这种框架和协议下说的每一句话,都像写遗言一样,让人一直保持警觉,焦虑,甚至恐惧,这一部分钱的,是精神损失费。
任何一个理论,都有一个边界,任何一个方案,都有trade-off,遗憾的是伴随着你整个职业生涯,往往都会有喜欢讨论回字有几种写法的人与你相伴,你会遇到很多人留下PR review,指出问题,不给出建议,让你提交不了,你会遇到你认为很难合作的人,但首先要知道,他首先是个人,其次才是你的同事,他可能只是有很坏的一天。
我听过很多人抱怨没有文档,包括我自己,其实更多的情况是,文档并没有按你的认知水平,和你的接受能力去写,文档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不是只有markdown,confluence,代码本身就是文档,口口相传也是一种文档,slack全局搜索,同事, mentor都是文档,只要这个东西存在,你总有办法了解他。只是这个像屎一样的过程,有时候很痛苦。
不要去做任何没有数据支持,没有好的故事的争论,很难去convince别人,你的结论和直觉一定是来自于数据或者经历,而别人再没有看到或者听到这些支持的时候,你很难推销自己的观点。
有些观点用同样的方法,你推销不了,别人说一样的话,就可以,这个东西叫做办公室政治,当你有了这种power以后,尽量不要政治的手段,去convince别人,因为办公室政治本身就是办公室里最大的变量,你一旦习惯了这种方式,当你没有这种力量后,你会到处撞墙。
成长最快的方式是冒险,就像创业可以给你带来更多钱一样,因为它风险太大,你给大公司打工,其实是用预期收入的减少,去对冲了风险。你需要犯错,需要引火上身,需要看到产品出问题,去debug triage,去总结RCA,才能去成长,你如果没有工程上让你遗憾的决定和行为,那么只能说明你冒险还不够多,冒的险还不够大,我很难相信这种人会在巨大压力下,在war room里,可以冷静的解决production 的问题。
当你在这个行业呆了几年,可能已经具备一些管理职能或者属性,就算是IC,也会参与一些决策密度高的工作,这时候一定不要去Micro management,要允许别人犯错,只要你知道底线在哪里,别人也喜欢通过错误去成长,就像你当初一样,你如果不允许别人这么做,你很快就会成为别人讨厌的那种人。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很多时候,我们在做的是一个可以automatic的workflow,可以self Sevice 的系统,你看那些自以为ownership很强,只有它可以搞某个service 的人,要么就是它的service做的很差,要么就是他的knowledge share和internal open source做的不够。
很矛盾的一点,也是我最不知道怎么表达的一点,你需要好的peer review ,你需要collaborations, 同事,stack ranking也一定存在的,你的合作者,也是你的竞争者,你怎么让自己做一个没有威胁的人,让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是这个行业要伴随你一生的压力与焦虑,你会发现,5年后,可能你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是会更成熟,更坦然了。
公司不是你家,尽管有的公司很promote,或者去sell family这种感觉,甚至给出了很人性化的福利,这是为了破冰也好,为了润滑也好,归根结底是让你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回报,对你个人的成功,幸福,热情的关心和投资,都是这个原因。
如果你burn out了,高血压了,失眠了,焦虑了,恐惧了,抑郁了,都很正常,你看那些心里医生的客户分布就知道,这都属于这个行业里的工伤,很遗憾,在有些法律框架下,这种工伤,员工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而另一些法律下,这样的保护又太容易被滥用。
总而言之,你要打一场持久战,play for the long game,身体是最大的本钱,时间是最好朋友,会给你最大的回报。
8年生存感悟,2年是读master,6年是工作。三个国家分别是,中国,美国,荷兰,中国离开太久了,很多信息都滞后了,荷兰刚来不久,感受还不成熟,欢迎交流。
大家如果还有相关的问题和看法,欢迎点击“阅读原文”到一亩三分地讨论
内容来源一亩三分地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请与一亩三分地联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