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 | 建行新金融嬗变:大国实业与金融创新的“双向奔赴”
文 | 吴霏
编辑 | 张静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已被战略置顶,格局重塑之际,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国有金融机构亦迎风而变,创新不息。
“贷款总额8.8亿元、利率低于4%、期限长达12年……”卢志民没有想到,自1985年成立便几乎未向银行申请过贷款的广州市白云化工实业有限公司(下称“白云化工”),竟能在申请贷款后不到三周的时间内顺利拿到建设银行的贷款批复。
近年来,白云化工决定筹建科技园以扩大生产规模,解决制约公司发展的产能瓶颈。但不低的项目启动金额,让身为公司财务总监的卢志民犯了难。
建行广州天河花城支行公司机构团队经理陈敏涵第一时间将卢志民的难点反馈行内,并迅速启动了先进制造业客户服务的“绿色通道”。最终,白云化工8.8亿元项目融资方案落地。
“从过往来看,这样的额度、利率、贷款期限,落地的可能性很小,更难言在不到三周的时间内完成。”卢志民觉得不可思议。
如此效率和支持力度背后,有赖于国家政策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加码,更是金融回源实体经济的倾力支持。近年来,中国高层多次强调,我国经济依靠实体经济起家,要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
在此背景下,银行业金融机构着力提升对实体经济关键领域的金融服务质效,并逐步迈向价值创造深水区。以建行为例,伴随五年前新金融行动的展开,该行持续为实体高质量发展注入金融动能,以金融力量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并逐步实现自身从量变到质变的跃迁。
年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建行资产总额达到34.60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4.37%;实现净利润3231.66亿元,较上年增长6.33%;ROA(平均资产回报率)、ROE(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00%和12.27%,位居同业前列;不良贷款率1.38%,拨备覆盖率241.53%,风险处置量质双优。
对于这份高质量成绩单,建行董事长田国立在年报致辞中直言,“回望过去,我们坚持从社会需求出发,在传统商业银行进化之路上不断探索,在持续拓维升级新金融行动上蹚新路、开新局、谋新篇。”
从2017年开创性地提出新金融理念,到2018年全面实施住房租赁、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三大战略”,再到2019年开启“第二发展曲线”……翻阅建行过往五年年报,在以人为本的新金融航线上,“三大战略”因时而变,“一二曲线”相融共进。变的是时势,不变的是初心。
可以看到,伴随新金融的数次进化,建行在用金融这把“温柔的手术刀”纾解经济社会痛点之际,亦逐步找寻到自身发展的“帕累托最优解”。
回源实体:大国制造背后的金融支点
位于天河区珠江西路5号的广州国际金融中心(亦称“广州西塔”),自建立之初便备受市场关注,其身披8.5万平方米的玻璃幕墙,看起来晶莹剔透,来往者不禁驻足。
为了达到这样的视觉效果,这幢高103层的建筑表面全部采用密封胶实现玻璃之间的粘合。由于每层楼玻璃幕墙平均重量达600余公斤,且需保证在暴雨、大风等极端气候条件下足够稳固,这对所使用密封胶的耐候性、荷载等提出了极高要求。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内并无符合如此高标准的密封胶,市场一度陷入被国外产品垄断的局面。
这样的局面最终被白云化工所打破,中国市场第一支硅酮密封胶更是诞生于此。公开资料显示,白云化工主要从事各类建筑及工业用密封胶的研发、生产及经营。除上述广州西塔的玻璃幕墙之外,该公司产品更是广泛应用于建筑、电器、交通运输、照明等领域。
作为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之一,长期以来,白云化工主要依靠自身盈余满足经营发展所需。
“2019年,建行与白云化工初步建立合作时,主要是以结算类服务为主。由于企业本身现金流充裕,因此信贷服务需求较弱。”陈敏涵透露,直到2021年白云化工为了扩大产能,购置356亩工业工地筹建“白云科技园”项目,资金需求随之而生。
不过,考虑到制造业本身的复杂性,长期以来,银行对该领域的授信审批较为谨慎,客户经理在放款时亦有较多顾虑。就此,白云化工科技园项目为何能拿到8.8亿元的综合融资支持?
在卢志民、陈敏涵等人看来,这与近年来国家对制造业支持力度的持续加大息息相关。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同时,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金融监管部门亦多次发文强调,银行保险机构要深刻认识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支持力度,提升服务质效,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一系列政策指引下,商业银行均持续加码制造业信贷投放。卢志民透露,在比对多家银行服务后,建行成为白云化工科技园项目融资的首选银行,也是此次融资的银团牵头行。“建行做到了最大程度地向我们让利,而且在长期沟通中,他们的客户经理对密封胶行业非常了解,非常专业,让我们很信任。”
近年来,建行将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全行工作的重点任务,从制度保障层面激发内生增长活力。如专项制定“十四五”全行制造业发展规划,并强化考核督导,制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激励、贷款利率优惠、审批绿色通道等系列措施,引导金融资源高效直达制造业重点领域。
“白云化工是典型的高新技术制造业代表,科技园项目更是被纳入国家发改委中长期贷款重点项目清单中,倾力支持是一定的。但如此高额度、低利率的贷款能落地,亦有赖于行内持续完善的科创评估体系和尽职免责机制。”陈敏涵说。
在建行“不看砖头看专利,不看资本看知本”的科创能力评价体系下,传统的授信逻辑得以改变:从过往以固定资产等作为授信主要依据,逐步转变为将专利、知识产权等作为核心指标,建行总行及多地分支机构得以构建出立体、精准的科创企业数字画像。
以白云化工为例,在建行广东省分行率先创设并应用的高新企业技术流评价体系中,白云化工的评级为T2(共十个等级,最高等级为T1)。这个评级的依据之一便来自该企业颇具“含金量”的专利情况:在国内拥有超300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60%,专利数量位列中国密封胶行业第一;在国际专利方面,目前已申请10件专利合作条约。
自上而下的一系列保障、创新,使得建行客户经理在服务制造业等领域企业时,更加敢贷、愿贷、能贷和会贷。如今,像白云化工与建行这般“双向奔赴”的故事,正在全国更多地区上演。
业内人士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只有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将更多金融资源精准配置到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方能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稳步迈向制造强国。
显然,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建行已逐步探索出一条“量质效”齐升的大行路径:年报显示,2022年末,建行投向制造业的贷款达到2.24万亿元,较上年增加5542.32亿元,增幅为32.78%。其中,投向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余额为9966.53亿元,较上年增加3249.12亿元,增幅达到48.37%。
赋能实体:筑牢传统基建,升级数字底座
事实上,在不少行业人士看来,白云化工选择建行,亦属情理之中。“白云科技园”项目涉及到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比如需要修建厂房、购买机器设备等等,这正是建行的主打领域。
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一环,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过去的一年,我们持续巩固基础设施领域传统优势。”从田国立在年报致辞中所述,可以看出“因建而生、因建而兴”的建行,近些年在不断支持实体经济各个领域的同时,依然把基建领域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夯实传统业务基石。
1954年,新中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管理好巨额建设资金,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应运而生。国家赋予建设银行的职能是为基本建设投资承担拨款监督任务,支持国家多项重点工程建设。
在过去近70余年的时间里,建行一直对基建领域的资源配置、贷款价格等方面提供倾斜支持,在基建投资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资源禀赋和专业优势。
“对建行人而言,基建领域不仅是我们多年练就的看家本领所在,更是一种发展情怀,不能也不会去舍弃。”有建行内部人士坦言,建行对基建领域的重视程度从未降低,比如在资源投放、考核激励等方面一直给予重点倾斜支持。
数据更能洞见真实:2022 年末,建行基础设施行业领域贷款余额达到5.71万亿元,较上年增加6394.37亿元,增幅12.62%,余额在公司类贷款中的占比为51.79%。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国内经济稳步复苏,基建等项目的融资需求正在持续加大。包括建行在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金融服务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既是补短板的有力举措,也是提振需求的有效手段,对于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及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优势不断巩固,新兴领域不断开拓。值得注意的是,建行这几年在同业中引领之势明显,传统银行所熟知和擅长的第一发展曲线,与新金融实践开启的第二发展曲线,在建行集团搭力蓄势、融合交汇。可以看到,在巩固传统基建领域优势的同时,建行亦持续夯实自身的“数字底座”,筑牢数字新基建。
今年1月,建行在北京举办“建行云”品牌发布会,推出三大类10个云服务套餐。会上,田国立将“建行云”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数字新基建”。
数字新基建的搭建并非一朝一夕。早在2013年,建行便构建了当时国内金融业规模最大的私有云,支撑起“新一代”核心系统数年的建设。2018年,伴随金融科技战略持续推进,具备新金融共享特征的行业云-建行云亦实现迭代升级。
五年磨一剑。如今建行云已进入自主可控、全域可用、共创共享的新发展阶段。年报显示,在对“云计算”进行密集投资和升级迭代的过程中,建行云标准算力规模快速增长,已达5年前的68倍。
算力的增长不仅有效支撑分布式银行核心系统、“建行生活”、住房租赁、智慧政务等发展,同时也逐步为建行将“云计算”能力对外输出夯实了基础。据悉,目前其已为超过200家金融同业、政府等客户提供科技服务。
但云服务输出并非易事,尤其面对金融同业的差异化需求,建行将如何平衡投入与产出效益?对此,建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坦言,建行也是探路者,总体上肯定会坚守金融科技工作的人民性,促进社会价值提升和商业可持续的有机统一。
市场人士也指出,不能简单从商业角度考量“建行云”。一方面,其代表着建行多年锤炼与积淀的强大科技实力,从对内赋能加快走向内外兼顾;另一方面,这是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发展方向下的大行担当,并非所有大中型银行都有能力和勇气进行尝试。
的确,自金融科技战略(TOP+)确定,建行便举全行之力纵深推进。例如持续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投入资金更是位居国内同业前列。年报显示,2022年末,建行金融科技人员数量为15811人,占集团人数的4.20%;金融科技投入达到232.9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83%,与上年度基本持平。
可以看到,通过深耕云计算技术与服务,建行以科技手段助力第二发展曲线,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亦探索出改变大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推动共享经济发展的新范式。
普惠实体:小微进阶,租购并举破题
得益于数字底盘的持续升级,建行服务实体经济之能力亦不断提升。这其中,作为建行“三大战略”之一的普惠金融,近年来便在数字化升维中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普惠金融战略确立之初,建行曾遭遇市场质疑:这家深耕基础设施等领域多年,习惯于服务大企业、大客户的国有大行,能否服务好小微企业?
建行用一系列有力数据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普惠金融战略实施当年(2018年),建行普惠贷款新增居六大行之首;2019年-2022年,建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均遥遥领先。截至2022年末,建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达到2.35万亿元,较上年增加4776.76亿元,增幅25.49%。另据了解,疫情以来,建行累计投放普惠小微贷款8.4万亿元,不良率保持在1%左右。
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背后,实则是建行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的进阶。围绕客户需求而生的“建行惠懂你”App,以融资服务为核心,同时延伸交付了比较丰富的各类金融和非金融服务。
2022年,“建行惠懂你”3.0版本上线运营,一个“更加懂你”的普惠金融生态逐步形成。与此同时,“村链工程”将44万个“裕农通”服务点和线上App相连,让现代金融服务延伸至县域乡村的千家万户成为可能。
“第一个阶段是到底做不做,特别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到底做不做的问题;第二阶段是开始做时又担心会不会做、能不能做好的问题;现在建行已经进入第三个阶段,即怎样在做好的基础上做大的问题。”3月30日,在建行2022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建行高管层详述了在普惠金融业务发展中所历经的三个阶段。
建行高管层指出,只有拥有客户、数据、科技,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数字化普惠经营模式、风险管理体系等,才能从第一阶段迈入第二阶段。基于数据和科技,建行普惠金融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处于行业领先位置。
在基层的建行客户经理亦感受颇深,“金融科技已贯穿业务的全流程,比如在客户经理使用的建行手机App上,只要输入客户名称,就可以看到客户的持有专利及评级等情况,这能更高效地推动业务落地。”
进入普惠金融发展的第三阶段,建行高管层透露,接下来建行还有更大的动作和目标,比如要更大幅度地提升授信客户的覆盖面。“现在1.7亿的市场主体里有授信的客户仅有5000万户,建行现有授信的客户累计有300余万。所以,从客户的服务覆盖面上来看,建行做的还远远不够。”
持续推动普惠金融“增量、扩面、提质”,数字化、科技化不仅让普惠金融业务实现高质量增长,还大幅带动了零售业务发展。近年来,建行逐步构建起“双子星”线上生态,手机银行不断迭代承接金融服务,新推出“建行生活”App则承接衣食住行等非金融服务,将金融与非金融场景深度链接,开启了数字时代的“非线性增长曲线”。
截至2022年末,建行个人手机银行月均月活客户(MAU)达到1.23亿户,同比增长11.64%;日活用户(DAU)突破2千万户。“建行生活”注册用户突破1亿户,高峰日活用户近400万户。
在服务实体经济的“长坡”上,建行积极贡献着大行力量,亦找到自身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更深刻的内涵:银行要回归到服务社会的本源上来,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是新时代赋予建行新金融的课题。
基于“房住不炒”政策导向,近年来,建行稳步推进住房租赁战略,从“要买房,到建行”到“要租房,到建行”,其帮助人民群众实现“住有所居”的初心从未改变。
北京、上海、深圳、四川、贵州……在全国多地,越来越多的新市民通过“CCB建融家园”实现“有房住”“住好房”,并逐步融入当地生活。
住房租赁战略已初见成效。截至2022年末,建行公司类住房租赁贷款余额达到2421.92亿元,较上年增加1087.31亿元,增幅 81.47%,支持住房租赁企业超过1000家、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超过600个。同时,建信住房管理房源超过16万间,开业运营的“CCB建融家园”长租社区超过200个。
在“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改革方向下,建行迈出先行先试步伐,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2022年10月,伴随全国首支住房租赁基金(建信住房租赁基金)的成立,建行“投融管退”的金融服务闭环基本确立,该行住房租赁战略圈得以“画圆”。数据显示,截至3月10日,建信住房租赁基金已签约项目13个,总资产规模达42.34亿元,向市场提供长租公寓约7600套。
市场人士认为,通过充分发挥金融闭环的重要作用,建行将持续为市场增加租赁住房的房源供给探寻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新市民等群体能够得到更为便捷、有效的住房租赁服务,在实现“住有所居”的同时,生活品质得以提高。
显然,推动住房租赁市场发展是一件“难而正确的事”,建行先行先试,已经走过五年的艰辛探索之路。在构建“租购并举”格局的漫漫征途上,不仅需要久久为功,亦需更多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其中。唯有合力,方能破题。
结语
国之大者,应永葆人民金融底色,坚守服务实体经济初心。对建行而言,新金融实践在重塑价值创造体系的同时,亦让市场看到,好的金融应是人民至上、义利兼顾。
过去五年,面对世界变局加快演变、新冠疫情冲击、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建行在新金融行动的摸索实践中,从略显笨拙到越发坚定,构建起住房租赁金融服务新体系,成为普惠金融供给总量最大的金融机构,持续打造最懂科技的金融集团,为在新时代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基础。
对于未来,田国立也给予展望,建行将坚持人民至上,坚守服务实体经济本源,以科技和数据为依托,持续优化客户结构、业务结构,着力轻资本轻资产转型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让新金融的每一次进化都能托起高质量发展和美好生活的无限畅想。
云程发轫,万里可期。尽管国际经济金融市场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但伴随国内需求逐步向好,中国经济有望总体回升。站在新起点,银行业正迎来新的时代机遇。以建行为代表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将如何保持稳中向韧,精准落子新棋局,市场对此充满期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